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1 09: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1分)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答案】C;
【解析】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掌握官渡之战发生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本题以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分)张作耀先生曾说:“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形成割据一方的政权。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据此可知张先生认为,三国时期( )
A. 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 战争客观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C. 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 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形成割据一方的政权。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三国时期,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分)“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诗中描写的这场战役( )
A. 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 B. 为黄河流域的统一打下基础
C.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D. 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是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打下了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
4.(1分)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下对这张形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为这种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②图中A是魏国,建立者为曹操,农牧业发达
③图中C是吴国,建立者孙权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
④这一时期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排除有②的ACD选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5.(1分)以下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年谱(部分)。它介绍了哪一朝代的历史( )
公元25年 公元25-57年 公元184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黄巾起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A. 西汉 B. 东汉 C. 魏国 D. 西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他统治时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排除A项;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排除C项;265年西晋建立,定都洛阳,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东汉的历史。东汉建立于的25年,灭亡于220年。
掌握东汉建立和灭亡的时间。
6.(1分)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各地群雄并起 B. 经济持续发展 C. 民族不断交融 D. 走向局部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得出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局部统一,D项正确;各地群雄并起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持续发展,排除B项;民族不断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7.(1分)襄阳古隆中有一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老臣指的是”( )
A. 魏征 B. 诸葛亮 C. 刘备 D. 米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定天下三分之计,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B项正确,排除C项;魏征是唐代政治家,米芾是书法家,排除AD两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诸葛亮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三顾茅庐的典故与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
8.(1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孔明在某次战役前给周瑜一封密信,信中有“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十六个字。历史上与此相关的著名战役是( )
A. 官渡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1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其中“三国”指的是( )
A. 韩、赵、魏 B. “王与马,共天下”
C. 魏、蜀、吴 D.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答案】C;
【解析】三国是指魏国、吴国和蜀国。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10.(1分)三国时,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 )
A. 澳门 B. 香港 C. 日本 D. 台湾
【答案】D;
【解析】三国时,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掌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力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
11.(1分)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争当霸主。东汉末年,某位历史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地区。该历史人物是( )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答案】D;
【解析】东汉末年,某位历史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地区。该历史人物是曹操。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曹操,知道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
此题主要考查曹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1分)识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关于如图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三国鼎立示意图 B. 三国中A最早建立
C. 曹丕在洛阳建立政权B D. 政权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据图片中的“洛阳”“成都”“建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国鼎立示意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1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
A. 统一全国 B. 消灭吴国 C. 消灭蜀国 D. 发展生产
【答案】A;
【解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曹操的志向。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国鼎立的有关诗句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14.(1分)《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描写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巨鹿之战 C. 桂陵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可得出,这些故事描写的战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A项正确;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项羽军队与秦军主力,排除B项;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战役,不可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排除C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前秦与东晋,排除D项。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1分)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全国统一 B. 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战乱频繁,破坏经济
【答案】A;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
16.(1分)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对外交往 B. 推动文化发展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巩固局部统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重点掌握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作用等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作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1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成三国鼎立之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从而得出曹丕的统治区域在北方地区,刘备的统治区域在西南地区,孙权的统治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选项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人,A选项不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人,C选项不符合题意;建立魏的是曹丕,不是司马炎,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18.(1分)如图所示战争的影响是( )
A. 孙刘联军胜利,统治范围向北方延伸 B. 标志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败北,一蹶不振,北方再次分裂混战 D. 奠定三分天下局面的基础
【答案】D;
【解析】观察地图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1分)下列选项中关于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 夏--商--东周--西周--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B. 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C. 夏--商--东周--西周--东汉--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D. 夏--商--西周--东周--东汉--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答案】B;
【解析】历史朝代更替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对于夏朝至南北朝的更替排序正确的是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王朝的演变顺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朝代的先后顺序。
20.(1分)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发展实力,他控制的天子是(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D. 汉献帝
【答案】D;
【解析】在政治上,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招贤纳士。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曹操的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曹操,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1.(1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两次战役的共同点有(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③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④都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目的是夺取统治权,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故②③正确,①错误;④错误,这两次战役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异同
本题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1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故事对应成语是( )
A. 鞠躬尽瘁 B. 妄自菲薄 C. 察纳雅言 D. 三顾茅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曾经三次去诸葛亮的隆中请诸葛亮,留下了“三顾茅庐”典故,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的三顾茅庐,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23.(1分)某节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与三国鼎立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A. 退避三舍 B. 纵横捭阖 C. 卧薪尝胆 D. 三顾茅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听说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就三次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最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三国中的蜀国,D项正确;退避三舍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争霸有关,排除A项;纵横捭阖出自战国时期,排除B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有关,排除C项。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三国鼎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三国鼎立,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4.(1分)下列战役中,以少胜多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城濮之战
④长平之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①②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故选:A。
本题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25.(1分)“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曲《曹操》中有这样的歌词。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之后的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物,A符合题意;BCD项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歌曲《曹操》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6.(1分)相传,舜说“诗言志(表达人的思想情感)”。《蒿里行》“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曹操什么思想( )
A. 急于挟天子号令天下 B. 对老百姓处境同情悲悯
C. 急于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D. 对人才急切渴求又多疑防范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可知,曹操诗中所写的是战争之后,中原一带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这表达了曹操对老百姓处境同情悲悯。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相关知识。
27.(1分)根据如图表格所示内容,可以得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A. 二世纪早期 B. 二世纪晚期 C. 三世纪早期 D. 三世纪晚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因此是在三世纪早期,C项正确;ABD项时间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28.(1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其重要原因是( )
A. 战术运用恰当 B. 武器装备领先 C. 袁军兵力较弱 D. 袁军不习水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广结人才,实行屯田,使军粮有了保证,在战争中,能谋善断,焚毁袁绍军粮,取得胜利,A是正确的选项;B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官渡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9.(1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三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 曹丕定都洛阳
C. 刘备在成都称帝 D. 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答案】D;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0.(1分)《剑桥中国史》中记载道:“随着东汉帝国最后崩溃,它的领土被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所瓜分。”这三个“国家”分别是( )
①魏国
②蜀汉
③成汉
④吴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三国是魏、蜀、吴三国;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等相关史实。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夏门行》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请回答:
31-1.材料一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31-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31-3.材料三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有何影响?
【答案】(1)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2)曹操;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3)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解析】
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材料二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摘编自陈春《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材料三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2-1.材料一表达了曹操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32-2.材料二中曹操战胜袁绍的著名战役是什么?这次战役有什么作用?
32-3.材料三这首词描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战役?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32-4.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社会动乱,英雄辈出。你最喜欢这一时期的哪位人物?简要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1)统一全国。;
(2)官渡之战;曹操迅速歼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诸葛亮;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解析】
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知识。
第 1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