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必背知识点与思维导图
【时空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核心知识】
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知识建构】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2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学巧记】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唯物史观】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21cnjy.com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
(2) 221 年, 刘备 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
(3) 222 年, 孙权 称王,定城 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图表: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温馨提示】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结束。
【唯物史观】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来源:21cnj*y.co*m】
【历史解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它的认识。
(1)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认识: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势力衰微,出现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②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2课标】
通过了解两晋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学巧记】
知识点一、西晋的建立(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知识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温馨提示】
1.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2.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由
盛转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历史解释】西晋衰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首领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西晋的统治。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2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学巧记】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贵族王导等的拥戴下当的皇帝,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东晋北伐: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组织北伐,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说出东晋北伐未果的原因和代表人物?
(1)北伐未果的原因: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2)代表人物:祖逖北伐:那时晋朝内部一些官僚们仍旧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坚持北伐,主张收复失地。
4、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6、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都是通过大将夺权取得政权。
2、说出南朝中疆域最大、社会安定发展的朝代;并指出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的现象是在什么时期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陈朝最小),南方社会安定发展;梁武帝萧衍时。
●在南北朝的对峙中处于劣势的是哪一方 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劣势。
▲(北朝(前面讲过):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称元魏),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灭掉北齐,又统一黄河流域(北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
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温馨提示】
1.西晋统治范围主要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定都建康。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落后于北方地区。
3.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历史解释】
1.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争基本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
(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2022课标】
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学巧记】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版权所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课 标 第 一 网
(1)迁都洛阳(494年)(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北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经济角度看是少数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和战争等。
【史料实证】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唯物史观】
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影响:①一方面加强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③迁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022课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活学巧记】
知识点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北朝贾思勰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的思想。
4.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二、科学家祖冲之
1.时期:南朝
2.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还擅长机械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
知识点三、书法、绘画与雕塑、地理学
(一)书法:王羲之
1、时期:东晋
2、代表作品:《兰亭集序》
3、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称誉:书圣
(二)绘画:顾恺之
1、时期:东晋
2、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3、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水画开始形成。
(三)雕塑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地理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数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天文:制定《大明历》。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刻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综合补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分裂: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2)统一:
①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
②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③四次局部统一: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先后统一北方;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温馨提示】
1.《齐民要术》是我国而非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锺繇独创楷书书法,王羲之以行书著称。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意义。
(1)原因: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