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梳理与突破04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范围:第13--15课)(期末复习大串讲)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单元概述(第13--15课)
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政治方面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经济方面 丝绸之路开通,促进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2、时空观念
1)、历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统称秦汉))我国历史阶段发展特征是什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秦的统一: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
3)、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朝什么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
4)、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是什么? 丝绸之路。
5)、单元线索:
一条主线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两大人物 秦始皇和汉武帝。
三大成就 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大一统、张骞通西域。
四大措施 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课标要求(第13--15课)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4、知识体系
考点1、东汉的兴衰
【2022】版课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措施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果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人。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特点: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3)爆发时间:184年
4)领导人:(创立太平道)张角
5)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6)结果及影响: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名师点拨】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历史解释】东汉衰败的原因
(1)统治阶级的腐化:东汉末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到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官员为了攀升,开始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交替专权。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势力开始逐渐膨胀。
【唯物史观】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都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都加强中央集权,都维护国家统一。
启示: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知识拓展】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
项目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不同点 爆发 时间 公元前209年 184年
领导人 陈胜、吴广 张角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主要 原因 秦朝沉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等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灾荒连年
相同点 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探究活动】 东汉王朝(史料实证)
史料: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行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摘编《后汉书》
设问:材料中的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侧重历史理解)
参考答案: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说明当时的朝廷黑暗政治腐败混乱。
考点2、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1.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与西域各地方政权的友好往来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影响 (1)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扩大了西汉王朝的世界视野。被称为“凿空之行” (2)民族关系: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政治影响:奠定了西汉王朝对西域管理、经营的基础 (4)对外交往: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2.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 域都护 时间 汉宣帝在位时
概况 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 管辖新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推动西域发展:加速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 对东西方交流: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往来商旅的安全,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超 通西域 概况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受阻于安息(古代波斯),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影响 使西域各民族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通条件:张骞通西域(两次出使西域)。
2).开通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开通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后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虽失败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再后,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注: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第一人。
2.海上“丝绸之路”:
1).开辟者:汉武帝
2).开通路线:
从东南沿海港口(南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3.补充:
“一带一路”的一带:是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重要地位:
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有重要现实价值:
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历史解释】
1、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2.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
(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4)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
①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
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宝石、乐器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为以后汉对西域进行行政管辖打下了基础。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今中国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商贸要道。
【史料实证】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比较
【探究活动】 张骞通西域(史料实证)
史料1: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史料2:
设问: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此后开通了哪一条沟通亚欧的陆上交通要道 (侧重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开汉朝与西域之间往来的先例。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事件:张骞通西域。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考点3、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1.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甲骨文)龟甲、兽骨——青铜器——简帛——纸
发明纸的原因:用简帛做书写材料有何弊端?
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纸的发明:西汉时期 。西汉早期的麻纸。甘肃天水(说明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改进的意义: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扩大原料来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4)造纸术传播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易错易混】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 )
西汉 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2.医学
(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著《 伤寒杂病论》。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
3.《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学习司马迁勤奋好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兴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道教能够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①道教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
②治病传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3)佛教:佛教: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帝令在洛阳建的白马寺;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及建筑、雕刻、绘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名师点拨】
1.西汉时的人已经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不能将二者混淆。
3.佛教诞生于印度,西汉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4.《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解释】
1、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2)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3)民族因素: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4)中外交流:两汉时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
(5)群众因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为两汉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条件。
2、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利用宗教?
①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等级秩序。
②消磨劳苦大众的斗争意识。
3、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探究活动】 司马迁《史记》(史料实证)
史料 1958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参观我国西汉一著名史学家故里时,留下这样的诗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设问:材料中的“太史公”是谁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三千年的史事。
常规考点+高频考点
常规考点01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法指导: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就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载“会质帝崩,桓帝……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大将军梁冀谋为乱……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单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东汉中后期(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官僚结构冗杂臃肿 D.豪强地主横行无度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太后犹临朝政”“大将军梁冀谋为乱”“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单超等是宦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开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官僚结构冗杂臃肿,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C项;豪强地主横行无度,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常规考点02 黄巾起义
学法指导: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没有推翻东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州牧割据的局面,加剧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载“会质帝崩,桓帝……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大将军梁冀谋为乱……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单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东汉中后期(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官僚结构冗杂臃肿 D.豪强地主横行无度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太后犹临朝政”“大将军梁冀谋为乱”“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单超等是宦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开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官僚结构冗杂臃肿,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C项;豪强地主横行无度,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常规考点03 西域都护府
学法指导: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
【例1】(2022·山东泰安·二模)如下图所示: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C.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为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A
【详解】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意义,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设立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设立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常规考点04 史学巨著《史记》
学法指导: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例1】(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史记》 B.《春秋》 C.《伤寒杂病论》 D.《尚书》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A项正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排除C项;《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排除D项。故选A项。
常规考点05 道教和佛教
学法指导:道教,本土宗教,东汉末年形成;佛教,西汉末年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例1】(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佛教的发源地是古代印度;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C项正确;战国时期、秦朝时期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佛教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B项;东汉时期丝绸之路早已经在西汉时期开通,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高频考点01 光武中兴
学法指导: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看待历史现象。本内容考查的重点是造纸术的改进、张仲景。对造纸术的考查往往联系其它三项发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兵皆罢归家 ②统治者鼓励农业的发展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④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其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二者都鼓励农业的发展,减轻刑罚,②④C项正确;①③不是共同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高频考点02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法指导: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本内容考查的频率较高,涉及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考查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作用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例1】(2022年四川雅安)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国,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
【例2】(2022年山东菏泽)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下图)。”这一中外贸易的盛况出现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A
【详解】据材料“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下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西亚、中亚,辗转到欧洲的大秦(今罗马),A项正确;唐朝时期海陆并举,并有拓展,排除B项;宋朝时期以海路为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排除D项。故选A项。
高频考点03 张仲景与华佗、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法指导: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看待历史现象。本内容考查的重点是造纸术的改进、张仲景。对造纸术的考查往往联系其它三项发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2年云南昆明)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编著的农书、《天工开物》是明宋应星编著的工艺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排除ABC项。故选D项。
【例2】(2022年四川绵阳)《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劳动锻炼 D.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可知华佗提倡劳动锻炼,C项正确;麻沸散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发展“治未病”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例3】(2022年湖南怀化)蔡伦,湖南耒阳人,东汉前期的宦官,负责监造各种器物,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
A. 改进造纸术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发明指南针 D. 发明火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蔡伦”“最大功绩”并结合所学,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毕昇发明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指南针、 发明火药发明都有蔡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例4】(2022年四川雅安)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证明西汉时期纸已经出现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纸张,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共同发明创造的,C项正确;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排除BD项。故选C项。
【例5】(2022年湖南怀化)蔡伦,湖南耒阳人,东汉前期的宦官,负责监造各种器物,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
A. 改进造纸术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发明指南针 D. 发明火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蔡伦”“最大功绩”并结合所学,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毕昇发明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指南针、 发明火药发明都有蔡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梳理与突破04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范围:第13--15课)(期末复习大串讲)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单元概述(第13--15课)
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政治方面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经济方面 丝绸之路开通,促进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2、时空观念
1)、历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统称秦汉))我国历史阶段发展特征是什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秦的统一: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
3)、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朝什么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
4)、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是什么? 丝绸之路。
5)、单元线索:
一条主线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两大人物 秦始皇和汉武帝。
三大成就 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大一统、张骞通西域。
四大措施 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课标要求(第13--15课)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4、知识体系
考点1、东汉的兴衰
【2022】版课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措施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果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人。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特点: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3)爆发时间:184年
4)领导人:(创立太平道)张角
5)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6)结果及影响: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名师点拨】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历史解释】东汉衰败的原因
(1)统治阶级的腐化:东汉末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到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官员为了攀升,开始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交替专权。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势力开始逐渐膨胀。
【唯物史观】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都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都加强中央集权,都维护国家统一。
启示: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知识拓展】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
项目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不同点 爆发 时间 公元前209年 184年
领导人 陈胜、吴广 张角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主要 原因 秦朝沉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等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灾荒连年
相同点 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探究活动】 东汉王朝(史料实证)
史料: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行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摘编《后汉书》
设问:材料中的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侧重历史理解)
参考答案: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说明当时的朝廷黑暗政治腐败混乱。
考点2、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1.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与西域各地方政权的友好往来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影响 (1)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扩大了西汉王朝的世界视野。被称为“凿空之行” (2)民族关系: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政治影响:奠定了西汉王朝对西域管理、经营的基础 (4)对外交往: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2.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 域都护 时间 汉宣帝在位时
概况 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 管辖新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推动西域发展加速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 对东西方交流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往来商旅的安全,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超 通西域 概况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受阻于安息(古代波斯),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影响 使西域各民族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通条件:张骞通西域(两次出使西域)。
2).开通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开通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后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虽失败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再后,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注: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第一人。
2.海上“丝绸之路”:
1).开辟者:汉武帝
2).开通路线:
从东南沿海港口(南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3.补充:
“一带一路”的一带:是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重要地位:
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有重要现实价值:
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历史解释】
1、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2.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
(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4)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
①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
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宝石、乐器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为以后汉对西域进行行政管辖打下了基础。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今中国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商贸要道。
【史料实证】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比较
【探究活动】 张骞通西域(史料实证)
史料1: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史料2:
设问: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此后开通了哪一条沟通亚欧的陆上交通要道 (侧重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开汉朝与西域之间往来的先例。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事件:张骞通西域。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考点3、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1.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甲骨文)龟甲、兽骨——青铜器——简帛——纸
发明纸的原因:用简帛做书写材料有何弊端?
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纸的发明:西汉时期 。西汉早期的麻纸。甘肃天水(说明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改进的意义: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扩大原料来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4)造纸术传播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易错易混】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 )
西汉 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2.医学
(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著《 伤寒杂病论》。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
3.《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学习司马迁勤奋好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兴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道教能够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①道教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
②治病传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3)佛教:佛教: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帝令在洛阳建的白马寺;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及建筑、雕刻、绘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名师点拨】
1.西汉时的人已经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不能将二者混淆。
3.佛教诞生于印度,西汉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4.《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解释】
1、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2)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3)民族因素: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4)中外交流:两汉时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
(5)群众因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为两汉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条件。
2、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利用宗教?
①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等级秩序。
②消磨劳苦大众的斗争意识。
3、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探究活动】 司马迁《史记》(史料实证)
史料 1958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参观我国西汉一著名史学家故里时,留下这样的诗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设问:材料中的“太史公”是谁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三千年的史事。
常规考点+高频考点
常规考点01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法指导: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就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载“会质帝崩,桓帝……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大将军梁冀谋为乱……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单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东汉中后期(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官僚结构冗杂臃肿 D.豪强地主横行无度
常规考点02 黄巾起义
学法指导: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没有推翻东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州牧割据的局面,加剧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载“会质帝崩,桓帝……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大将军梁冀谋为乱……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单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东汉中后期(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官僚结构冗杂臃肿 D.豪强地主横行无度
常规考点03 西域都护府
学法指导: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
【例1】(2022·山东泰安·二模)如下图所示: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C.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为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常规考点04 史学巨著《史记》
学法指导: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例1】(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史记》 B.《春秋》 C.《伤寒杂病论》 D.《尚书》
常规考点05 道教和佛教
学法指导:道教,本土宗教,东汉末年形成;佛教,西汉末年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例1】(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高频考点01 光武中兴
学法指导: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看待历史现象。本内容考查的重点是造纸术的改进、张仲景。对造纸术的考查往往联系其它三项发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兵皆罢归家 ②统治者鼓励农业的发展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④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高频考点02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法指导: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本内容考查的频率较高,涉及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考查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作用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例1】(2022年四川雅安)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例2】(2022年山东菏泽)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长安,“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纥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亚的粟特人(下图)。”这一中外贸易的盛况出现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高频考点03 张仲景与华佗、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法指导: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看待历史现象。本内容考查的重点是造纸术的改进、张仲景。对造纸术的考查往往联系其它三项发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2年云南昆明)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例2】(2022年四川绵阳)《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劳动锻炼 D.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
【例3】(2022年湖南怀化)蔡伦,湖南耒阳人,东汉前期的宦官,负责监造各种器物,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
A. 改进造纸术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发明指南针 D. 发明火药
【例4】(2022年四川雅安)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例5】(2022年湖南怀化)蔡伦,湖南耒阳人,东汉前期的宦官,负责监造各种器物,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
A. 改进造纸术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发明指南针 D. 发明火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