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梳理与突破0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复习大串讲)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单元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政治方面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经济方面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文化方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民族关系 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2、时空观念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3、单元线索:
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3、课标要求(第13--15课)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4、知识体系
考点1、三国鼎立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与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21cnjy.com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名师点拨】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发展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诸葛亮治蜀,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222年称王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源
【唯物史观】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来源:21cnj*y.co*m】
【历史解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它的认识。
(1)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认识: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势力衰微,出现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②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时空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读】朝代特征
政治:政权分立
经济:江南开发
民族:民族交融
考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两晋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西晋的建立:266 年,③ 司马炎 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④“ 八王之乱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路线:
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4.政权更迭
(1)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4世纪后期,⑤ 氐族 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名师点拨】
1.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2.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由
盛转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历史解释】西晋衰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首领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西晋的统治。
【探究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料实证)
史料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设问:材料一所示坐具原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有,指出其引入内地发生在哪一时期?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
考点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东晋的兴亡:317年,⑥ 司马睿 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称元魏),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灭掉北齐,又统一黄河流域(北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表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有显著发展;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名师点拨】
1.西晋统治范围主要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定都建康。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落后于北方地区。
3.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历史解释】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争基本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
(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家国情怀】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探究活动】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史料实证)
史料1 (七上P 85)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2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南朝《宋书》
设问:依据材料1概括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其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依据材料2分析,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发展状况: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历史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
(2)原因:江南地区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淝水之战:
(1)时间与交战双方:383年;双方:前秦⑦苻坚和东晋
(2)特点及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失败,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
1)失败原因: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不稳;苻坚还骄傲轻敌、指挥失当;前秦军队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太长、力量分散;东晋8万精兵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正确战略战术。
2)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21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政权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改革措施
改革 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2)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4)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汉婚)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生产技能;学习汉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名师点拨】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北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经济角度看是少数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和战争等。
【史料实证】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2)280年,西晋实现了南北统一。
(3)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唯物史观】
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影响:①一方面加强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③迁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探究活动】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1: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 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2: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设问:据材料1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材料2中“从平城到洛阳”这一举动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实施的 指出“汉化先行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贡献: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齐民要术》:北朝著名农学家⑨贾思勰撰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祖冲之:南北朝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3.书法: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⑩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集序》。
4.绘画: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名师点拨】
1.《齐民要术》是我国而非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锺繇独创楷书书法,王羲之以行书著称。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意义。
(1)原因: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活动】 祖冲之(史料实证)
史料 姓名:
生活时代:南朝
职业:科学家
擅长领域与成就:
①数学:把 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著有《缀术》一书。
②天文历法:制定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③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设问:材料中人物是谁 他又什么成就
【参考答案】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常规考点+高频考点
常规考点0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
本内容往往通过三国形势图进行考查,考查的重点是三国的地理位置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例1】(2022·广东·德庆县德庆中学模拟预测)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常规考点02 八王之乱
学法指导: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之战,彻底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史料实证)
【例1】(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定都上海 C.“七王之乱” D.五族内迁
常规考点03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法指导: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氐族、羌族、羯族、匈奴族、鲜卑族。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黄河流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例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研究》一文中写道:在西晋之前,汉族人一般每人分一个食案,跪着分别用餐。随着胡人内迁,胡人的习俗直接影响着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汉人也开始坐胡坐,睡胡床,吃胡食,影响直至今日。这一内容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政权并立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
常规考点04 淝水之战
学法指导:383年前秦与东晋之战的战争,东晋以少胜多,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南方赢得相对安静的环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例1】(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下表信息有错的一项是( )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破釜沉舟、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时间 B.交战双方 C.相关成语 D.影响
常规考点05 南朝的政治
学法指导:420年至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统称为“南朝”。(时空观念)
【例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面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孝文帝正在拓展北周的疆域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 D.民族隔阂日益深化
高频考点0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法指导:
本内容的考查多集中在曹操这一人物身上,从他统一北方的原因,参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两大战役的作用等方面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例1】(2022·北京·模拟预测)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8年后,曹操又败给实力较弱的孙刘联军。两次战争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例2】(2022·北京大兴·七年级期末)为如图所示形势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高频考点02 南方经济的发展
学法指导: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例1】(2022·广东·南山实验教育麒麟中学模拟预测)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北方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例2】(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③犁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高频考点03 孝文帝改革
学法指导: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其手段强调同化。但由于改革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合民族交融的客观历史趋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2·辽宁·沈阳市和平区南昌中学沈北分校七年级阶段练习)皇室拓跋氏的拓意为土,跋意为后,后是君主之意,土是万物之始,故改姓元。鲜卑贵族中的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兰氏改为贺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这则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措施是( )
A.学习汉语 B.与汉人通婚 C.改汉姓 D.改服饰
【例2】(2021·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①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 ②要克服陈旧落后的观念
③认准方向就要坚持走到底 ④要敢于同旧势力旧思想作斗争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高频考点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学法指导: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圆周率,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画,以及石窟艺术是中考文化重要考点。(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B.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C.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 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例2】(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他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在世界上也广为人知,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注文介绍了他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他的大理石塑像。“他”是( )
A.贾思勰 B.华佗 C.张仲景 D.祖冲之
【例3】(2021·天津河北·七年级期末)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娇若惊龙”。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代表作是( )
A. B.C. D.
【例4】(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高频考点05 评价曹操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唯物史观)
【例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梳理与突破0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复习大串讲)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单元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政治方面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经济方面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文化方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民族关系 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2、时空观念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3、单元线索:
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3、课标要求(第13--15课)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4、知识体系
考点1、三国鼎立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与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21cnjy.com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名师点拨】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发展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诸葛亮治蜀,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222年称王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源
【唯物史观】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来源:21cnj*y.co*m】
【历史解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它的认识。
(1)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认识: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势力衰微,出现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②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时空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读】朝代特征
政治:政权分立
经济:江南开发
民族:民族交融
考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两晋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西晋的建立:266 年,③ 司马炎 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④“ 八王之乱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路线:
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4.政权更迭
(1)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4世纪后期,⑤ 氐族 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名师点拨】
1.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2.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由
盛转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历史解释】西晋衰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首领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西晋的统治。
【探究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料实证)
史料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设问:材料一所示坐具原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有,指出其引入内地发生在哪一时期?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
考点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东晋的兴亡:317年,⑥ 司马睿 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称元魏),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灭掉北齐,又统一黄河流域(北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表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有显著发展;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名师点拨】
1.西晋统治范围主要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定都建康。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落后于北方地区。
3.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历史解释】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争基本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
(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家国情怀】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探究活动】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史料实证)
史料1 (七上P 85)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2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南朝《宋书》
设问:依据材料1概括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其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依据材料2分析,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发展状况: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历史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
(2)原因:江南地区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淝水之战:
(1)时间与交战双方:383年;双方:前秦⑦苻坚和东晋
(2)特点及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失败,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前秦失败的原因、启示:
1)失败原因: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不稳;苻坚还骄傲轻敌、指挥失当;前秦军队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太长、力量分散;东晋8万精兵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正确战略战术。
2)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21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政权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改革措施
改革 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2)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4)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汉婚)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生产技能;学习汉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名师点拨】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北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经济角度看是少数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和战争等。
【史料实证】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2)280年,西晋实现了南北统一。
(3)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唯物史观】
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影响:①一方面加强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③迁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探究活动】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1: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 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2: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设问:据材料1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材料2中“从平城到洛阳”这一举动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实施的 指出“汉化先行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贡献: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齐民要术》:北朝著名农学家⑨贾思勰撰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祖冲之:南北朝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3.书法: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⑩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集序》。
4.绘画: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名师点拨】
1.《齐民要术》是我国而非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锺繇独创楷书书法,王羲之以行书著称。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意义。
(1)原因: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活动】 祖冲之(史料实证)
史料 姓名:
生活时代:南朝
职业:科学家
擅长领域与成就:
①数学:把 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著有《缀术》一书。
②天文历法:制定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③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设问:材料中人物是谁 他又什么成就
【参考答案】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常规考点+高频考点
常规考点0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
本内容往往通过三国形势图进行考查,考查的重点是三国的地理位置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例1】(2022·广东·德庆县德庆中学模拟预测)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答案】C
【详解】根据“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可知,材料认为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形成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根源,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常规考点02 八王之乱
学法指导: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之战,彻底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史料实证)
【例1】(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定都上海 C.“七王之乱” D.五族内迁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发生了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A项正确;西晋定都洛阳,不是定都上海,排除B项;七王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C项;五族内迁与西晋“骤灭”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常规考点03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法指导: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氐族、羌族、羯族、匈奴族、鲜卑族。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黄河流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例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研究》一文中写道:在西晋之前,汉族人一般每人分一个食案,跪着分别用餐。随着胡人内迁,胡人的习俗直接影响着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汉人也开始坐胡坐,睡胡床,吃胡食,影响直至今日。这一内容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政权并立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材料中“胡人的习俗直接影响着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汉人也开始坐胡坐,睡胡床,吃胡食”可以用于研究当时民族融合情况,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民族融合,不是政权并立、江南的开发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常规考点04 淝水之战
学法指导:383年前秦与东晋之战的战争,东晋以少胜多,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南方赢得相对安静的环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例1】(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下表信息有错的一项是( )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破釜沉舟、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时间 B.交战双方 C.相关成语 D.影响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而破釜沉舟与秦末农民起义期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有关,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有关,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交战双方是前秦与东晋,结果是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打败,影响是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常规考点05 南朝的政治
学法指导:420年至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统称为“南朝”。(时空观念)
【例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面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孝文帝正在拓展北周的疆域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 D.民族隔阂日益深化
【答案】C
【详解】北齐、北周、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战争频繁,政权数量逐渐减少,说明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C项正确;孝文帝是北魏皇帝,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西魏后来被北齐、北周取代,排除A项;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高频考点0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法指导:
本内容的考查多集中在曹操这一人物身上,从他统一北方的原因,参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两大战役的作用等方面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例1】(2022·北京·模拟预测)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8年后,曹操又败给实力较弱的孙刘联军。两次战争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从两场战争中得到的启示主要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因此其失败的共同点是骄傲轻敌,B项正确;AC项都不是其失败的原因,排除AC项;D项针对的是赤壁之战,排除D项。故选B项。
【例2】(2022·北京大兴·七年级期末)为如图所示形势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详解】据图片中的“魏”“蜀”“吴”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享受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是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战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高频考点02 南方经济的发展
学法指导: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例1】(2022·广东·南山实验教育麒麟中学模拟预测)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北方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可知,南方地区社会安定,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北方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题干未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例2】(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③犁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得到发展,①②③④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D项。
高频考点03 孝文帝改革
学法指导: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其手段强调同化。但由于改革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合民族交融的客观历史趋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2·辽宁·沈阳市和平区南昌中学沈北分校七年级阶段练习)皇室拓跋氏的拓意为土,跋意为后,后是君主之意,土是万物之始,故改姓元。鲜卑贵族中的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兰氏改为贺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这则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措施是( )
A.学习汉语 B.与汉人通婚 C.改汉姓 D.改服饰
【答案】C
【详解】根据“鲜卑贵族中的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兰氏改为贺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可得出是把鲜卑姓改为了汉姓,C项正确;ABD项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
【例2】(2021·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①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 ②要克服陈旧落后的观念
③认准方向就要坚持走到底 ④要敢于同旧势力旧思想作斗争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及所学知识可得,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给我们很多启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时代变了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要克服陈旧落后的观念,紧跟时代新思想,认准方向就要坚持走到底 ,要敢于同旧势力旧思想作斗争,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缺少任何一项的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高频考点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学法指导: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圆周率,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画,以及石窟艺术是中考文化重要考点。(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例1】(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B.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C.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 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答案】B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卷一、卷二记载了农作物栽培耕种;卷五、卷六记载了林木、畜牧、养鱼,卷七、八、九,记载了一些手工业技术,表明《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但表格没有将《齐民要术》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因此从表格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齐民要术》总结了东汉以来的生产经验,排除C项;从表中无法得出强调了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择B项。
【例2】(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他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在世界上也广为人知,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注文介绍了他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他的大理石塑像。“他”是( )
A.贾思勰 B.华佗 C.张仲景 D.祖冲之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他求得的圆周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D项正确;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排除A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排除B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排除C项。故选D项。
【例3】(2021·天津河北·七年级期末)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娇若惊龙”。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代表作是( )
A. B.C. D.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B项正确;《宣示表》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排除A项;《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书体为楷书,现藏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之内,其书法艺术风格,即险绝竣逸,又浑穆雍容;既奇趣灵动,又古朴典雅。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该碑是北魏碑刻中最享盛誉的作品,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排除C项;龙门二十品之《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无造像纪年,依据其风格和所处位置,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间,名列《龙门二十品》之中,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龛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龛,排除D项。故选B项。
【例4】(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图片反映了维摩诘的造像在云冈石窟中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洛阳龙门石窟中,其造像“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即服饰带有汉族特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排除A项;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
高频考点05 评价曹操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唯物史观)
【例1】(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因此,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当地主阶级末落时,就不能因为一个地方地主人数多就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形而上学,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这是唯心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