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写作意图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节选)①
韩愈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
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
发难得巧意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
此诚习战非为剧,岂若安坐行良图。
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
【注】①张仆射,即张建封,时任检校右仆射。韩愈作此诗时正在其帐下担任幕僚,观看了张建封组织并亲自下场的马球赛。
1、请从抑扬的角度分析本诗的写作意图。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铜仙人辞汉歌注
李贺
茂陵刘郎秋凤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注]金铜仙人,为汉武帝建造,舒掌捧着承露盘,矗立在神明台上。魏明帝景初元年被拆离汉官,运往洛阳。此诗为晚唐诗人李贺因病辞官由京赵洛途中所作。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从中可见诗人怎样的写作意图?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题,
小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两首诗都是咏史之作,其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①。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②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①眠三:指蚕儿快要三眠了。是蚕儿长得最快的时候。②篝灯:灯笼。
4、简要分析词人写“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图。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5、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丁端州①
王安石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②。
【注】①丁端州:丁宝臣。据记载,其在越州“除弊兴利甚重,再迁太常博士,移知端州”。端州,今广东肇庆。②沈休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
6、本诗“莫嗟”一词开宗明义,安抚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7、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煞黄金屋里人。
8、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重心有何不同?分别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表达意图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注】
【唐】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注】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9、送人贬谪之诗,总是承载着浓浓的情义,有的重在对朋友的不舍担忧,有的重在对朋友的宽慰勉励。本诗开宗明义打消朋友的“客里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
答案:
1、①本诗欲抑先扬:②诗歌前十句主要通过场面描写,表现张仆射等人在马球比赛中的精彩表现,有意刻画了张仆射高超的球技和抖擞的精神;③后四句用反语,劝谏张建封与其打马球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应该把骏马用于上阵杀敌。④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在后四句,旨在讽谏。以欲抑先扬的手法表明诗人赠诗的意图。
2、含意;(金铜仙人)捧者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离去,渭城渐行渐近,波声越来越小。写作意图:“独”“荒”可见身世之苦、国家之衰。诗人借道阻且长、波声渺远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自己仕进无望、离开长安时孤独、无助、凄冷的心境,交织着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
3、①李诗借史讽喻,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②袁诗强调战乱中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表达对百姓生离死别之苦的深切同情,表现了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同情百姓”“爱民、以民为本”)
4、描绘了农人们采了满筐、满篮的桑柘之叶喂蚕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农人经营生产与家业的繁忙。用“人家”忙碌却安定的幸福生活来反衬词人的漂泊不定、落拓孤独。更突出思乡之情。
5、都写了曹操,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
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
②苏轼借凭吊历史人物,感慨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6、①“莫嗟”开篇,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荒远之地和离群索居而感伤。
②“且喜”领起,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畅想友人秋天便可乘骑归来,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
③尾句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8、①杜诗重在表达对蚕妇困苦生活的同情,来诗重在抨击社会的不公和富贵者的不劳而获。
②杜诗通过蚕妇的不解和追问,展现了行为(“蚕辛苦”)与结果(“着苎麻”)之间的背离,表达作者对蚕妇的同情;来诗通过诗人的设想,由假想的前提(蚕妇也享受繁华)推出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冻死黄金屋里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富贵者的讽刺。
9、①颔联以南下如同归乡来安慰朋友,归兴正浓,路途艰辛都不算什么。
②颈联描写罗浮的梅花,广海的荔枝,以岭南的美好事物来开解朋友。
③尾联畅想朋友到连州后晴耕雨读的惬意生活场景,以此勉励朋友寻找隐居般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