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1 15: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温故知新
经济萧条 百废待兴
休养生息 恢复生产
文景之治 社会安宁
汉武一统 西汉鼎盛
西汉建立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刘邦
公元前202年
长安
政治:
思想文化:
经济:
军事:
颁布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2、盐铁专营、专卖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北击匈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元 成 哀 平
帝 帝 帝 帝
材料:“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汉书谷永传》
说明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
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
生活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
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公元9年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结果: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东汉的建立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公元25年
洛阳
刘秀
(汉光武帝)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东汉
公元23年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东汉
农民起义
王莽篡位
都城:长安
都城:洛阳
3、汉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措施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一)自八年以来被略(掠)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
(二)实行三十税一,如旧制。(三)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四)注意整顿吏治,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 ,赏罚从严。
(五)东汉政府把羌人內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鲜卑大都护派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后汉书》
缓解劳动力缺失 恢复发展经济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4、光武中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仔细观察图片,人们正在干什么呢?反映了什么现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生产生活恢复正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讨论: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动 脑 筋:
议一议: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你能发现此表中的问题吗?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即位年 卒年
章帝 19岁 33岁
和帝 10岁 27岁
殇帝 满月 2岁
安帝 13岁 32岁
少帝 幼 8月卒
顺帝 11岁 30岁
冲帝 2岁 3岁
质帝 8岁 9岁
桓帝 15岁 36岁
灵帝 12岁 34岁
废帝 17岁 6月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小皇帝
外戚跋扈
小皇帝长大
宦官受宠
皇帝早逝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实力膨胀
想夺回权力
依靠宦官
把持朝政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现象(政局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材料1:汉顺帝去世后,梁冀凭借外戚身份拥立汉冲帝。汉冲帝驾崩,拥立汉质帝。毒杀汉质帝,另立汉桓帝刘志。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立三帝,毒一帝。
材料2:桓帝和灵帝时期,将权力完全下放给了宦官,士大夫们的权益逐渐被宦官剥夺。在宦官的设计下,很多忠臣或是被流放,或是被监禁自杀,或是被杀死。
材料3:(建和元年),荆扬二州,人多饿死。安帝永和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后汉书》
危害/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
材 料 研 读: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候。”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原因: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三、黄巾起义
(1)朝政越来越腐败
(2)贫民流离失所
(3)自然灾害频繁。
2、黄巾起义爆发: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三、黄巾起义
时间:
领导人:
184年
创立组织:
张角
太平道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黄巾起义口号:“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黄巾起义的结果:
失败了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问题思考:、
东汉的兴衰得到哪些历史经验或者启示?
1、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顺应民心,注重民生。
2、体恤民情,善于调整政策,让人民安居乐业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建立
东汉的衰败
建立:
措施:
结果: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太平道
本课小结
课 后 活 动: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P66课后活动
平均:9.8岁;平均寿命:24.5
这些皇帝年龄小,寿命短,大多不能实际掌控朝政,常常成为外戚、宦官操控政权的傀儡,与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密切相关。
1.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 )
A.农民起义
B.世袭继承
C.谋权纂位
D.联盟征战
A
课堂练习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结合所学历史和地理知识,想一想这么称呼的原因应该是( )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D
课堂练习
3.“光武中兴”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明帝
C
课堂练习
4.“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
课堂练习
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D
课堂练习
6.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
课堂练习
7.下列关于东汉时期的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
A.东汉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B.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
C.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D.东汉末年,出现了华佗和张仲景两位名医
A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因皇帝姓刘而又被称为“刘汉”。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6分)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在这两个治世时期统治者采取的共同措施。(2分)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4分)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汉
东汉
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
共同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
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