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性质
教 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本 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 节: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第二节 技术的性质
课 时:第1课时
作 者:应良志(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黄岩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了解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的不同。
(3)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举例分析,理解内化技术的目的性具体表现。
(2) 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 通过讨论分析身边的常用物品感受技术活动具有跨学科性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交流、讨论,养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
(2)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3) 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二节“技术的性质”的第1课时。这节内容主要有三个知识点:一是技术的目的性,能分析所例举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即发明该技术的初衷;二是技术的创新性,体会技术创新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技术创新包括革新和发明;三是技术的综合性,理解技术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在第一节2个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是比较粗浅的,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技术的几个性质,对技术作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去了解我们所处的技术世界。本节的教学重点将放在技术的创新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创新的技术与意义,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 设计理念
技术的性质从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上来说,属于中等偏易的程度。对于技术的几个性质,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节课不仅要求掌握技术的性质,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案例的分析,并采用合理的形式进行回答。
备课时要对书本上的案例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第一个案例“助听器”,学生会有一定的兴趣,但如果有图片,展示各个阶段的助听器,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人的学习心理来说,图文结合的方式肯定比文字描述更加吸引注意力。对于第二个案例“显示器的革新”,假如创新性的学习以这个案例为主,学生并不会感兴趣。我们就需要对这个案例进行深入挖掘,找出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进行思考的切入点,或者更换案例。创新不一定非要是技术层次的创新,可以是外观上的,也可以技术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同样能体现技术的创新性。对于第三个案例“小板凳”,不妨直接换成教室中的一些实物,这样的分析会更有针对性,更直观。我们也可以带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物进行拆装,了解其组成,对技术的综合性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使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第一,要让学生知道要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让学生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能够提取题中的关键词并用语言重新组织;第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表述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关键词的使用问题。
3. 教学策略设计
案例分析在上一节课就已经提出,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基本方法。适当调整课本的案例,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案例要来自学生的生活,或者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不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完全陌生的。
(1)以回顾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作为引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
(2)MP3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技术产品,由不同的使用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技术产生的目的,同时也提醒学生要合理使用MP3,不要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并过渡到书本的案例---助听器的发明。
(3)在分析助听器的案例时,展示一些图片,补充教材文字表达的不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各种图片中,直观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助听器之间的差异,能分析出现差异的目的,并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4)由学生例举技术创新的案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教师要抓住学生回答的亮点,进而说明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的革新和发明。
(5)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现状,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技术落后的现实,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发展中国的技术。
(6)通过对教材案例“显示器的革新”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
(7)打开机械式的鼠标,让学生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内容结构的介绍,引出技术的综合性。
(8)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4. 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于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对于技术的几个性质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方法仅是初步接触,并不是很熟练。学生在生活中想得更多是现在有哪些新的先进的技术,有哪些技术产品能为我所用,而不是在想这个技术的发明人为什么不是我呢?当实用技术遇到问题时,不是想着自己如何去改进技术,使它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而是在想有什么现成的好技术能拿来利用。因此,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外,更要让学生有技术创新的意识。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各类工具、机械式鼠标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同走进了技术的世界,了解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辨证关系。技术对人有什么价值?技术与自然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师:技术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对人、社会和自然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技术,我们还要去了解技术的性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地利用技术。
2. 技术的目的性
课件投影几张MP3的使用情况:接耳塞的和接音响的。问: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耳塞听音乐,什么时候使用音响听音乐?有着各自什么目的?
学生回答:……
师:基于人们的不同目的,才会有不同的技术。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以上案例说明技术具有什么性质?(目的性)。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办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但是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并不能像我们一样方便地欣赏音乐,甚至不能听见声音,他们需要另外一个技术产品,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助听器)
案例分析:课本第11页——助听器的发明
问:助听器的发明(1) 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3) 满足了什么具体的需求?
学生思考、讨论:(音量、音质、体积、重量、美观)……
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助听器的发展历程(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3. 技术的创新性
课件展示各个阶段的助听器图片和文字,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问:助听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助听器不断 的过程。(创新)
师:正是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才会有我们今天多彩的生活。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的生活的一些工具或技术产品都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的发明则是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
问:有人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你认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生讨论回答:不对,同一项发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同样也是创新,如电风扇和水泵……
案例分析:课本第12页——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问:蒸汽机的发明是如何推动技术的发展的?你能列举1-2个类似的实例吗?
师生讨论回答: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动力技术,在运输方面,出现了火车,并逐渐出现了内燃机,为汽车的发明提供了动力设备。由此可见,技术发明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技术现状。
问:这样的技术现状给了我们什么样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要有民族自豪感,更要有新世纪青年的责任感,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有时一个产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技术的不断革新是通向技术发展之路的重要机制。(发明的产品多还是革新的产品多?)
案例分析: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分析总结:球面——平面直角——纯平——液晶(等离子)。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要掌握其核心部分的技术,或者是核心技术,才会立于主要的地位。
4. 技术的综合性
课件展示机械式鼠标的外观图和内部结构图,教师讲解鼠标的工作原理。问:鼠标有什么作用?现在使用的鼠标都是怎么样的?设计制作这样的鼠标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鼠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解方便人们使用计算机,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现在机械式鼠标基本已被淘汰,都使用光电鼠标,从一个反面了技术的创新性;机械式鼠标设计制作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即技术具有综合性。
马上行动:课本14页,分析制作一个小板凳需要综合运用哪些学科的哪些知识?
师生讨论:稳固——结构力学;木质——材料学;颜色——心理学;环保——环境科学……
问: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技术课程中,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谁知道技术与科学有何不同?
科 学
技 术
知识特征
原理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活动本质
发 现
发 明
研究手段
科学实验
技术试验
成果特征
公 众
专 利
活动目的
认识世界
保护,利用和改造世界
马上行动:课本14页,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别举出3个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
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推动科学进步。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航天技术。现代各种精密的测量技术,为科学的发现插上了翅膀。技术设计过程中离不开艺术设计。
学生活动:课本第15页,有人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喻成一对“联体婴儿”,你怎么理解?
师生讨论: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该是“联体婴儿”的关系。
5. 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技术的三个基本的性质: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技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为目的,贯穿技术活动的始终;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的都需要发明和革新;技术具有夸学科的性质,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技术与科学、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技术除了这三个基本性质外,还有其他什么性质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讲解。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选择了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如助听器和机械式鼠标,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得也比较扎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
1. 尽管有些能让学生感性趣的案例,但是有些书本上的案例并不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抛离书本。
2. 有些概念希望是通过学生的总结得出,但在教学中很多概念却不是由学生总结出的,而是教师自己提出来的。
3.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短了一些。
4. 受自身的技术水平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最准确的指导。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未必有使学生满意的答案。
技术的性质
教 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 节:第一单元 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 技术的性质
课 时:第1课时
作 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课本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然后课本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自行车的发展”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课本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课本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课本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课本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
2. 设计理念
技术的性质这节课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五个性质联系起来,要找一个载体,能同时体现多个性质的典型案例!我选择了“助听器的发展”这个例子。通过助听器的发展引出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逐一讲解,让学生感受、体会进而理解技术的三个性质。
3.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学生比较熟识的“助听器的发明”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4.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在经历了前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后,他们走进了技术的世界,发现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和异彩,激发了投身技术创新行列,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辨证关系,初步建立了技术意识。接下来将从技术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发,阐述技术的五个性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这一课时将从“助听器的发明”引入,主要介绍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
2.案例分析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张幻灯片,
投影大屏幕助听器的发明,学生观看大屏幕,并思考问题。
助听器的发明:
(1)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
(2)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3)满足了什么具体要求?
由此能否归纳出技术的一个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3.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性质:①目的性
老师:听力残障者需要用助听器体现助听器技术的目的性;早期的助听器体积庞大,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1923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电子管控制的助听器,装在一个16磅的盒子里。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趋于小型化,但是这么大的助听器还是没法带。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问世带领人们进入了微型化的时代,人们把助听器做的非常小,完全可以放进耳朵内,方便佩戴。助听器由大到小、由电子管到晶体管体现了技术的又一性质,什么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②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
逐一放映幻灯片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自行车的发展、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等,
学生讨论: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称蒸汽机为发明,而称显示器与电视机为创新?
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怎样的技术体系的发展壮大?请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技术发明:创造发明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
技术革新: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助听器的发展过程中,电子管和晶体管的问世就是技术发明,而其他的一些改进则是技术革新。助听器的研究需要用到声学、电学、机械学、人体生理学、材料学、医学及人文哲学等,说明了技术具有什么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③综合性
从小板凳需要综合哪些学科知识出发,引出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与科学两者的区别:
科学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侧重:
认识自然
力求:
有所发现
回答:
“ 是什么 ”“ 为什么 ”
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
技术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
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
“ 怎么办 ”
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马上行动: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别举出3个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实例。
科学活动
牛顿运动定律
技术活动
瓦特蒸汽机
爱因斯坦相对论
电脑制造
霍金的黑洞理论
家具制造
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技术不仅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当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就十分密切。技术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艺、程序等,而艺术则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等。艺术能触发智慧的火花, 激发技术创造的想像力,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
八、教学反思
技术的性质
教 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本 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 节: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第二节 技术的性质
课 时:第2课时
作 者:应良志(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黄岩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技术具有两面性,了解应当如何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2) 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 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思路。
(2) 通过教材设置的各个活动,形成看待技术及其问题的基本态度。
(3)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学习,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学会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交流、讨论,养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
(2) 了解一项技术的产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有良好的态度和品质。
(3) 通过学习和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4)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学习,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学会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
技术的两面性的理解;技术的专利性。
三、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学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抵制侵权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二节“技术的性质”的第2课时。这节内容主要有二个知识点:一是技术的两面性,能分析所例举技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知道如何减少负面影响;二是技术的专利性,体会知识产权、专利制度在保护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侵权的,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前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了解了技术的三个性质,本节课中学生将继续学习技术的两个性质,对技术作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去了解我们所处的技术世界。本节的教学重点将放在技术的专利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技术,维护自己的权益,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2. 设计理念
技术的性质从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上来说,属于中等偏易的程度。对于技术的几个性质,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节课不仅要求掌握技术的性质,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案例的分析,并采用合理的形式进行回答。特别是对于技术的专利性,要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备课时要对书本上的案例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第一个活动“马上行动”,如果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去完成的话,学生也会完成,但是至少学生对此兴趣不大。我们最好能例举一些他们身边的技术,并辅以图片,让他们能够从图片上了解技术的两面性,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对于第二个案例“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学生会有一定的兴趣。我们就需要对这个案例进行深入挖掘,找出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进行思考的切入点,如“离心机的工作原理”,由此我们可以例举和分析生活中B超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对于第三个案例“复印机的专利壁垒”,可考虑更换案例或者增加案例,因为这个案例并不能吸引学生。对于第四个活动“马上行动”,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个模拟活动,了解技术专利申请的过程,这也是技术素养的一部分。教师要设计和安排这个活动,并在活动过程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使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第一,要让学生知道要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让学生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能够提取题中的关键词并用语言重新组织;第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表述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关键词的使用问题。
3. 教学策略设计
案例分析在第一节课就已经提出,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基本方法。适当调整课本的案例,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案例要来自学生的生活,或者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不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完全陌生的。
(1)人气王手机N97作为引入,回顾上节所学习的技术三个性质,再次强调回答的规范和形式。
(2)请学生例举手机带来的不好的影响,引出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同时要教育正确使用手机,不要影响学习。
(3)完成课本第15页的“马上行动”,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4)通过对案例“核技术的威力”的分析,并以震撼人心的画面,提醒学生要正视技术的两面性,尤其要注意技术的负面影响。
(5)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克隆技术的两面性,引发学生对“技术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思考。
(6)由案例“中国龙芯3A”,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责任感,了解中国CPU技术的发展程度,引出技术的专利性。
(7)对于技术的专利性,需要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得更多,保护自己的权益,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形成法律意识。
(8)通过模拟专利的申请过程,学生对申请过程会有大致的了解,这也是技术素养的一部分。通过活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知识点的落实。
4. 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对于技术的几个性质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方法仅是初步接触,并不是很熟练。另外,学生对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并不是很了解。现在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导致在使用一些技术或者产品,并没有注意到对他人的影响;有些是错误地使用技术,给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伤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侵犯他人的权益,或者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以技术的专利性作为重点,尽管在教学要求中并不是重点。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信封、道具、专利申请模拟方案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 引入
案例分析:人气王手机N97的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说明其优点和缺点。
问:该技术产品体现了技术的哪些性质?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特别要注意学生答题的规范和要求)
目的性:…… 创新性:…… 综合性:……
问:手机在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有没有带来一些不方便,甚至是危害?
学生回答:有,如不正当使用手机影响学习,手机电池爆炸伤人事件等……
教师总结:手机是一种技术产品,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的一个具体体现。手机在方便人们进行通信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技术的两面性。(教师此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醒学生该如何使用手机,不要影响学习。)
2. 技术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
学生活动:课本第15页,列举几项常见的技术,并分析其正反两面性。
常见技术
正反两面性
B超技术
正
检查内部结构
反
用于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
汽车
正
出行方便
反
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空气污染
计算器
正
计算准确方便,快速
反
降低人的计算能力
记忆设备
正
准确地大量地记忆
反
人的记忆力下降
如果技术的实用价值被认为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甚至于不考虑技术对环境、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盲目地追求功利性,这就违背了技术的本义,走向了它的反面。技术的两面性,有些是源于技术本身的不足,而更多的是人们对技术的不恰当使用。
案例分析:核技术的威力——核电站和核武器
2004年7月,位于浙江南部的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继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之后,获准在浙江省境内建设的第二座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总占地面积740万立方米,可分别安装6台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全面建成后,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超过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一期工程总投资250亿元,将首先建设两台目前国内最先进的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技术机组。三门核电站最快将在2010年前后发挥作用。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合理地使用核技术,它能给我们带来福音,同时核材料本身所具备的辐射对人有很大的影响,但核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原因还是人们不正确地使用。如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其负面影响范围很大,时间也很长,存活下来的人和周围的生活,许多发生了病变和变异。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案例分析:克隆技术的争议
http://v.ifeng.com/d/200809/8bf3f4e4-079f-4336-9997-4dc90ee19577.shtml#8bf3f4e4-079f-4336-9997-4dc90ee19577
克隆技术能改变器官移植中供需不平衡的关系,但也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实用不当等情况的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
问:我们该如何看待技术所具有的两面性?
学生讨论:……
3.技术的专利性
案例分析:中国龙芯3A——中国自己的CPU
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四核CPU,龙芯3号处理器采用的是65nm(纳米)工艺,主频1GHz,晶体管数目4.25亿个, 单颗龙芯3A的最大功耗为15W,理论峰值为16Gflops,每颗CPU单瓦特能效比1.06Gflops/W,是目前X86 CPU的2倍以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龙芯3号多核CPU系列产品定位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应用。
问:中国为什么要研制自己的CPU?为什么不用其他更好的CPU?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在学习技术的创新性时讲过,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CPU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核心技术,中国要想使用别国的CPU,必须征求他国的同意,并要花钱购买;同时他国的CPU可能存在着漏洞和陷阱,中国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国防技术等方面就会受制于人,甚至泄露机密,处于被动的位置,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如战争时期。而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可以打破这种局面,这就关系到技术的另外一个性质——技术的专利性。
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享有特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称为技术专利。由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它凝结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使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必须要保护技术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专利的实施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从发明创造的构思开始,一直到研究、开发、实现产业化、走向市场这一全过程起激励、信息传播和市场保护作用的制度。而其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最重要的一块内容。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广义上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狭义上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三个部分。
案例分析:课本第17页,复印机的专利堡垒
问:专利有什么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它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习惯内,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权是不能自动获得,对于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或使用新型技术,必须履行《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申请手续,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最后审定是否授予专利权。主要过程为: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教师可再举例说明专利的三个基本性质:垄断性、地域性和时效性。
学生活动:每两人一组,两人分别扮演申请方和受理方,模拟专利申请的过程(道具已放在信封中)。
教师关注学生活动,并给予指导。
4.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技术的两面性和专利性。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功利性,由此引发的技术伦理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技术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具有专利性,专利保护的权利需要依法取得,大家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要侵犯他人的权益。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选择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或者说是案例的本质给了学生太大的震撼,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和热情比较高,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得也比较扎实。然而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
1. 引入部分可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但是所花时间较多。
2. 对于核技术和克隆技术的讲述,由于本身知识的限制,不够深入。
3. 学生模拟专利申请的活动,设计不够严密,所花时间较多。
技术的性质
教 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 节:第一单元 走进技术世界 第二节 技术的性质
课 时:第2课时
作 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2)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3)了解专利的作用及有关规定。
(4)懂得专利的申请流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领会技术的两面性。
(2)通过学生分组模拟演示,体会专利的申请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正确看待技术的两面性。
(2)懂得专利的作用与专利的申请方法后可以容易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懂得专利的申请流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本节从技术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等五个性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研究技术的两面性和专利性。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主旋律,要采取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关于这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入而负责任的思考。
技术的专利性,教材用的篇幅虽然最多,但它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和了解即可。教材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说明技术发明者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引出知识产权的概念,并用“小辞典”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完善。再通过“复印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专利的保护作用。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施乐公司太坏了,专利制度不好。教材随后就指出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介绍申请专利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马上行动”让学生现场模拟,化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从而加深印象。
2. 设计理念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技术的三个性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本课时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让学生知道如果看待技术的两面性,人是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人类的意识形态,素质的高低对技术的两面性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必须规范人类的行为。还有通过模拟专利申请流程让学生知道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并通过讨论,实例展示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专利的作用。
3.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核能的利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4.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在经历了前一节“技术的性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他们走进了技术的世界,知道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在技术世界里漫游,领略过技术的各种性质,那我们同学在其中领略过哪几种性质呢?
学生: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师(概括):
(1)技术的目的性: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成果。目的性贯穿于技术活动的始终。
(2)技术的创新性:创新是技术的灵魂所在,创新是技术的发展核心。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发明和革新。
(3)技术的综合性: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2. 新课教学
这些是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技术的3种性质,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技术还有没有其它的特性?
展示实物电池
老师:电池的使用可以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同时给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正:电池可以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
???? 反:任意丢弃的废旧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一粒钮扣电池就能污染6×105L水。
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核电站的有关图片。引出核技术的两面性。
老师:什么是技术的两面性?
学生: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老师:农药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同时又给大自然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
学生:正:农药技术的出现,可以保护农作物或促进农作物的茁壮成长。
???? 反:污染环境,或长期吃了喷农药过多的农作物,如:白菜,瓜果之类将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
老师:电技术的出现有什么两面性?
学生:正:电技术的出现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动力。
反:不能正当、合理地利用电,将威胁到人们生命的安全。
探讨活动
全班四人一组。一组提出一项技术,并说出它的正面,另一组说出它的反面,两组间可进行反驳。至少要提到四项技术。
(1)网络技术
?? 正:方便人们工作、学习、交流沟通。
?? 反:有人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如非法截取信息、窃取各种情报、复制与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犯罪活动。
(2)汽车技术
?? 正:方便人们的出行。
?? 反:汽车排放的尾汽、噪音污染环境。
(3)B超技术
?? 正:可以发现人体内部是否有疾病。
???反:进行胎儿性别鉴别。(改变了人口男女人数的自然平衡,出现重男轻女的风气)
(4)克隆技术??
?正: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器官的移植。
??? 反:可给人们带来灾难,破坏社会的伦理道德。
学生(总结):技术具有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
?? ?技术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实用性被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甚至不考虑技术对环境,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盲目的追求功利性,这就违背了技术的本义,走向它的反面。
阅读“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讨论:你对“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是支持还是反对?
???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发表。
学生: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态度。相信人类的理想和智慧,一定能找到解决技术两面性问题的办法。
技术的专利性。
阅读案例
小强根据现有摩托车锁加装自动报警装置制得了自动报警防盗锁并在杂志上作了介绍,某锁厂根据此材料生产出了这种防盗锁并投放市场,小强起诉锁厂侵权,法院却不予受理。
根据上面材料,请大家说说法院的做法是否合理?
分析上面案例,引出技术的专利性。
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于他们的这些劳动成果我们理应加以尊重和保护。
怎样保护呢?——申请专利,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技术发明者的合法权益。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老师:什么是知识产权?
学生: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部分。
老师:什么是技术的专利权?
学生: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凝结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专利权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案例:50年前,施乐公司为了阻止同类公司搭顺风车,施乐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 500多项专利,涵盖了复印机的全部部件和所有关键技术环节。由于施乐公司设置的专利壁垒,且该专利受法律保护10年,日本的佳能、理光等企业虽然具备大规模研发、生产、销售复印机能力,但也只得望“机”兴叹,施乐公司在这 10年期间里掌控了复印机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老师:根据上面案例谈谈专利有什么作用?
学生: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继续新的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老师提问:专利权是自动取得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专利权不能自动取得,对于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必须履行《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申请手续,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最后审定是否授予专利权。
引出问题:如何申请专利?
提交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授权阶段
马上行动
模拟专利申请:每四名同学为1组,两名同学扮演专利的申请方,另两名同学扮演专利授予方,模拟专利申请的过程。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3.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不能简要说出技术的五个主要特性,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总结。
4. 课堂练习
分析下面材料中体现了技术哪些性质?
照明技术的发展
人们为了满足对光明的不断追求,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照明技术从依靠自然光——人工取火——火照明的灯——电照明的灯等不断地发展,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人造光的更亮、更省、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的需求。依靠各种材料的发明和制造技术的提高,灯具朝着款式多样化、结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制者或制造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往往对其先进的技术实行专利保护,如各种颜色的LED灯,都有相应的专利保护,但由于技术所限,有些灯具所用的材料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如日光灯里的汞。
八、教学反思:
第1课时讲了前三个性质: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第二课时讲技术的两面性和技术的专利性。本节课在技术的两面性中进行辩论,一正一反,学生发言热烈,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性浓。技术项目有“网络技术”、“汽车技术”、“克隆技术”、“电技术”、“电池技术”、“农药技术”、“B超技术”、“核能技术”等,学生的兴趣较高,都各抒己见。到技术的专利性用的讲课时间相对少一些,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得出来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的,激发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