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1 13: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春景》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关于“月夜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做整体的描摩,而且做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的,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对语言的锤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为此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做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嵴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文中所写的“月夜蝉声”,朱自清体察后确认自己没错,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掘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中“自由”情感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也要从伦理的角度分析。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守岁
梁子里
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
下午,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切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洒满阳光的墙角,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
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袋,把石磨推杆高高地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墙角边上的水缸底,在清澈的缸底选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水缸时,缸底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一泓梦境般的清水。
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小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切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堆放在一旁的竹篓里。
煮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工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
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爆竹声,孩子们便悄悄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
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油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
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
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煻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
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我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
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
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儿,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
夜里,我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对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梦里被爆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红纸铺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
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
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
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回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地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回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到了远方,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
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声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
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在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
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他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
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2021年2月18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但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
B.吃完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C.“我”在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
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中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B.大年初一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
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耕牛撒欢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最后一段“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①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李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命不得已,命诛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
【注】①富强: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
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国理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指后一种意思。
C.“但喜读书”中的“但”意为只是,与《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含义相同。
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
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
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恣肆,有不法行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②前桦烛③香,龙门阁④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⑤,小市孤城宿两当⑥。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当时陆游73岁,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③桦烛:用桦树皮做的烛。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⑤三折: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情景,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6.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二字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像游人一样,放慢脚步,陶醉在良辰美景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表现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其对爱情的忠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一个传统节日,但已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它的主要节俗活动传承了约两千年,绵延至今,仍然 ① 。赛龙舟、包粽子 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可谓 ② 。这些充满仪式感、具有娱乐性的节日礼仪,充分表达着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对爱国精神的敬仰,对求索精神的称颂。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了配合严格的防疫政策,多地 ③ ,取消了与扒龙舟、龙舟宴相关的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体悟祈福康健、致敬高尚人格、涵养家国情怀的节日内核。一方面,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顺应疫情防控形势,过节形式的精简,契合节日内涵,贴合人们当下的心境。在疫情的冲击下,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古老哲学也更加熠熠生辉。另一方面,疫情为节庆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设立“中国端午节习俭展——屈原故里云上展馆”等一系列活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升华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更体现为纪念方式的创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 ① ,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 ② ,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 ③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具有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2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决不能退缩,一定要鼓起勇气挑战一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字组成中有着直观体现,比如上图中这个“赢”字,就蕴含着令人叹服的智慧。
从“赢”字中,你感悟到了哪些道理?请根据图片的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于文无据)
2.C(C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A(“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表明写作时不能凭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④从朱自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引用朱自清的一些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6.C(“这纯属巧合”错。长辈给喜钱时轻敲头顶是当地习俗,“我”以前应该经历过,故梦到,也应验了)
7.B(“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错。由原文“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梦里被爆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红纸铺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可知,“我”埋怨父亲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喊“我”起床,哥哥们将残炮捡光了。“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错。文中没有将父亲和爷爷进行对比,没有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
8.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耕牛撒欢的场景衬托人物心情的愉快。②凸显“我”的情感,表明“我”对家乡田野的喜爱。③此处运用细节描写,既让内容更加充实,又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9.(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场景与以前场景重合。
(2)当年自己正值青春年少,美好的生活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
10.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B(文中的“临御”指前一个意思)
12.C(“无所追求”错。文中的“无欲”是指在物质方面没有过多的欲求)
13.(1)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得分点:“爵之以官”“异时”“辅”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陛下不诛杀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得分点:“乱”“可惜”“竖子”各1分,句意1分)
14.富弼认为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言路畅通无阻;但因有的朝臣没有机会上殿当面奏事,致使相关国事被耽搁。(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太平兴国元年(976)十二月己未,皇帝下诏群臣论述朝政的,立刻询问对答。富弼评价说:“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塞的原因。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呢!”二年(977)春正月戊辰,皇帝亲自对礼部选拔的举人进行考试。当初,太祖驾临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向太祖献上策略,分条陈述了十件事情,其中有四条符合太祖心意,张齐贤坚持认为其余的策略都很好,太祖大怒,把张齐贤赶了出去。回京以后,太祖对太宗皇帝说:“我驾临西都,只得到了一个张齐贤啊!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到这时,张齐贤也在考试人选之中,主管官员错误地把他放在了最下一等人员中,皇帝看到了,因此就赐录取的全部人员为进士及第。皇帝对侍臣说:“朕想从科场中广求贤才,不敢奢望从十个人中能选拔出五人,只得到一二人,他们也可以成为使国家安定清平的贤才。”雍熙元年(984)六月,皇帝下诏让臣子献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说:“现在国家长久安定清平,天下统一,所以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陛下因功业而自满。然而陛下治理天下九年,虽然天下安宁,但是刑罚没有施行得当,水旱没有调配得当,陛下认为国家太平,有谁敢不认为国家太平!陛下认为治理完美,有谁敢不认为治理完美!”又说:“如果听从并采用的建言太广泛,那么条例制度必然繁多,条例制度繁多,那么遵循依从条例制度的人就少。自从诏令颁发,凡是有上奏陈述的事情,应当令大臣们商议后施行,不能留下空话,显示缺乏公信。”皇帝认为他的奏言正确。端拱元年(988)五月辛酉,皇帝下诏在靠近崇文院中堂的地方修建秘阁,把三馆的书籍分别放在里面,任命吏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帝对李至说:“君主应当淡泊没有欲求,不能把自己的嗜好显露在外面,那么奸邪就不会侵入自己。朕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常常在书中看到古今成功失败之事,其中好的方面就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如此而已。”李至每次与同僚在阁下看书时,皇帝必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的学士都参加。内侍侯莫陈利用因幻术得到宠幸,骄横恣肆,有不法行为,赵普审查他的罪行,请求杀了他。皇帝说:“怎么会有一国之主,不能庇护一个人的事情呢!”赵普说:“(如果)陛下不诛杀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皇帝不得已,命令杀了侯莫陈利用。
15.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
16.①“当时那信老耕桑”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②“那信”二字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③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18.示例:①长盛不衰(经久不衰)②五花八门(丰富多彩)③令行禁止(言出法随)
【解析】第一空:“但”表转折,说明生命力之强大,强调历久不衰,用“长盛不衰”或“经久不衰”。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经久不衰: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第二空:由“赛龙舟、包粽子 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可知,此处强调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用“五花八门”或“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第三空:结合上文“为了配合严格的防疫政策”和下文“取消了与扒龙舟、龙舟宴相关的活动”分析,此处表达执行严格的意思,用“令行禁止”或“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明执行法令。言出法随:法令宣布之后立即按照执行。
19.①句式整齐一致。由三个偏正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分别从“纪念”“敬仰”“称颂”的角度铺陈展开内容。②语气连贯,感情充沛,充分表达了端午节各种节日仪式的重要意义。
20.设立“中国端午节习俗展——屈原故里云上展馆”等一系列活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创新了纪念方式,更体现为升华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可将“不仅体现在”和“更体现为”后面的内容对调;二是“不仅体现在升华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更体现为纪念方式的创新”结构混乱,前后句式应该保持一致,可改为“不仅体现在创新了纪念方式,更体现为升华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
21.C(C项和画线句中的“挑战”均作名词使用,有“困难、考验”之意。A项,“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之意。B项,“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D项,“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
22.示例:①背地而长②如果没有光照③光源在哪里(什么适合做光源)
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首先,我们要仔细地解读图文。材料选取了汉字“赢”字,来直观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图片中“赢”字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五要素:上部分是一个“亡”字,代表“危机意识”;中间一个“口”字,表示“沟通”之意;下部分分别是“月”“贝”“凡”三字,分别代表“时间”“物质基础”和“平常心”。此字真的是蕴含着令人叹服的智慧。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由图中五要素来感悟“赢”字让我们明白了哪些道理。图中五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审题的关键。五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即当个人、组织或国家有危机意识时,就需要与别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和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有时候化解矛盾、付出精力之后,还不一定能见到成效,此时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并坚持不懈,最后方能“赢”得胜利。
最后,由五要素的辩证有机的联系形成相应的顺序来行文布局,论证材料要与五要素紧密联系,阐述清晰,以保证事例的说服力。
参考立意:①“赢”字五要素助你成功;②抓住“赢”字的内涵,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③稳操胜券,“赢”在五方助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