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用雕塑记录时光》 九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本课共3课时
课标与教材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课型。通过手工美术课教学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欣赏和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泥塑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艺术体验。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泥塑的欣赏课创作有粗浅的认识,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对雕塑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兴趣浓厚。但是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种类,体验和感受雕塑的美。过程与方法:学习泥塑的造型方法,初步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秀的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种。学习泥塑的造型方法,初步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
难点:学生能够自己或合作完成一件泥塑作品,感受优秀的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具学具 教具:陶泥人物、多媒体课件(微课、图片、视频)
学具:陶泥、泥塑工具、泥刀、喷壶等
教学方法 欣赏导入法:通过欣赏视频产生学习欲望。讲授法:对雕塑的概念种类艺术特点工具使用进行讲解。演示法:微课演示教师泥塑人物的制作过程。练习法:学生亲身体验。
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优势展示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师制作的泥塑作品和微课给学生展示最直观的制作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二、新课讲授了解雕塑的概念种类以及泥塑的制作三、体验泥塑过程(尝试制作)主题:记录校园生活。四、教师示范讲解(泥塑微课示范)五、体验泥塑过程(创作)主题:记录校园生活。评价与总结七、课外拓展 1、欣赏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杨氏泥塑视频。2、传承文明,留住手艺。泥塑是雕塑的一种,它和绘画一样,能帮助我们记录美好的时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用雕塑记录的时光。1、下面两张照片是我们青铜峡黄河楼的雕塑作品,都是黄河母亲,他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雕塑的基本形式:圆雕、浮雕。)2、雕塑的创作方法:(雕塑一词分开为“雕”和“塑”。它们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雕”也称刻,一般指在硬质材料上刻去多余部分,留下的就是雕塑作品最后呈现的造型。比如石雕、木雕、骨雕、根雕、玉雕、冰雕等。而“塑”就是通过某种软质的材料,运用添加的办法使作品造型从无到有的展现出来。比如泥塑、面塑等。)这是雕塑的加和减两种制作方法,也从材料上体现了雕塑的种类。3、泥塑是雕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泥塑既是一种独立的雕塑形式,也是各种材质雕塑前期造型推敲的媒介。4、对比作品找差距:动态与神态的把握是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关键。1、老师捕捉到同学们在校园中活动的身影,这是我们熟悉的校园。即将面临毕业,请同学们做一件泥塑作品记录你的校园时光。2、如何将这些熟悉的动态做成一件泥塑作品呢?我们先来试着捏一捏。注意大的形体,(3分钟倒计时)(分析总结学生造型中的问题)3、动态变化:人体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在白板中圈出大的动态。接下来该怎么做,来看一看老师为同学们制作的微课。 学生总结:泥塑制作的基本技法:贴、搓、揉、接、捏、挖、切、刻等。学生通过视频总结泥塑步骤。 塑大型→抓动态→塑神态→塑细节 在创作时,无须拘泥于自然的真实性,可根据表达意图的需要大胆的采取取舍、夸张等手法来表现主题。欣赏优秀泥塑作品请在“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并通过表情、道具等来表现人物,完成作品。(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1、自评、互评及师评2、课堂小结场景组合: 课后请根据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与同学的作品自由组合成场景,可适当添加景物,并为作品取名,拍成照片,发给老师。 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观察并动手实践学生感悟理解学生认真观看学生动手实践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 感受泥塑的文化魅力对什么是雕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欣赏了解雕塑的分类和基本形式了解动态与神态的把握是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关键。尝试制作学习制作体会泥塑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创作欲完成自己创作的泥塑作品通过展示评价使学生在本堂课有所收获希望学生课下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