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1 16: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还有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下还有受众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转译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这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
A.鲁迅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
C.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基本相同。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 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
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4、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5、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二、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楹联是对汉语言对句、民俗、书法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形式。桃符是楹联的前身。后蜀孟昶创造性地在桃符上题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门上。因而,孟昶一直被认为是对联的开创者。一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就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开启了纸质春联的新时代。
楹联是对仗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有写竹名联“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等等。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样式,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的时代元素逐渐被加入,楹联内涵更加丰富
B.被加入的新时代因素,使楹联内涵愈发丰富
C.随着纸业等技术的发展,纸张渐渐取代了桃符
D.随着纸张渐渐取代桃符,纸业技术也逐渐成熟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群山尽作窥边势,大海能销出塞声。(山海关楹联)
B.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象棋镜框店门联)
C.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泰山南天门楹联)
D.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少年励志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7、回望来路,苦难铸就辉煌。正是像张子清、老程、柱子一样的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像于长水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像康少明、林云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请围绕“苦难与新生”这一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200字左右)
三、材料作文
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D;2B;3.C;
4.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先引用海涅的名言点明《觉醒年代》的好看在于其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②接着从思想、新人、普罗大众的觉醒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觉醒年代》好看的重要原因;③最后从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角度阐述《觉醒年代》好看的原因。
5.(示例1)同意。①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红色经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
(示例2)不同意。①材料一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材料二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的内在核心,包括从思想的觉醒到新人的觉醒再到普罗大众的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解析:1.“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的典范;另外,原文“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中国才有希望’”说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这不能作为民众觉醒的典型事例。
2.“这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分析错误,由原文“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可知,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这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3.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
4.材料二采用总分的结构,依据材料二“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首先引用海涅的名言点明《觉醒年代》的好看在于其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依据材料二“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中国才有希望’”,接着从思想、新人、普罗大众的觉醒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觉醒年代》好看的重要原因。依据材料二“《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最后从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角度阐述《觉醒年代》好看的原因。
5.同意。①材料一,材料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依据材料二“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材料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依据材料一“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红色经典的人物鲜活有魅力;依据材料二“《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觉醒年代》人物塑造真实立体,可信可亲。不同意。①依据材料一“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依据材料二“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一是思想的觉醒”“二是新人的觉醒”“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包括从思想觉醒到新人觉醒再到大众觉醒的过程。②依据材料一“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各选项对应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信息代入文中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答案。D项,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故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故选A。
4、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5、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6、答案:1.C;2.B;
3.删掉第一个“对”,句末加“的产物”(或将第一个“对”改为“把”,将“相结合”改为“结合起来的产物”)。
解析:1.后文说的是“纸质春联”,并未提到“新的时代元素”“楹联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D项,“纸业技术”“逐渐成熟”应是“纸张渐渐取代桃符”的前提条件,选项逻辑不当;且句子重心是“纸业技术……成熟”,与材料话题不符,据此排除D项。故选C。
2.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双关手法,借写竹咏物言志。“节”表面上是写竹子的竹节,其实是指风骨、节操,是高风亮节。“虚心”表面上是指竹子的内空,实际上是写谦虚,是虚心豁达、谦和有礼。这一名联明写竹子,实以竹子喻为人处世,言说志向,一语双关。A.使用了拟人手法,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把山海关拟作戍边将士。B.使用了双关手法,“寻子路”既指下棋时想给棋子找下一步的落脚点,又将名人“子路”嵌入其中;“见颜回”既指早上照镜子发现容颜焕发青春,又将名人“颜回”嵌入其中。子路、颜回均为孔子的弟子,关联他们,也含渴望圣贤之意。C.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上联是说南天门开辟了通向九霄的道路,登临到此,便可欣赏天上无穷的美景了;下联是说计算来程已经历了万级险峻的台阶,俯观周围便可领略到千峰百嶂都拜倒在脚下的奇观,以概括而夸张的语言突出了南天门仰显其高、俯显其奇的特点。D.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激励少年努力读书,追求进步。
3.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对……四大要素相结合”句式杂糅,二是缺少与“楹联”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根据以上两处问题综合考虑,可得出答案中的两种修改方法。
7、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写作时要注意,不可只写“苦难”,也不可只写“新生”,而要写出“苦难”与“新生”的关系,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写。就个人成长而言,人必须经历一些磨难、挫折,才能破茧成蝶,获得新生,才能成长;就国家而言,每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常常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多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转折点。
8、答案:范文:
归来兮英雄!
历史的天空,英雄的身影不断浮现又淡出。
背水一战、绝地反击是英雄,破釜沉舟、以弱敌强是英雄,舳舻千里、横槊赋诗是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英雄;易水死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荆轲是英雄,乌江自刎,徒唤“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能逃走却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也是英雄。
英雄者,聪明秀出,胆力过人,令人感慨,令人景仰。
近现代,我最赞叹那些黑暗时代的先行者,他们洞察了所谓文明古国下隐藏的罪恶,以无比的勇气和脆弱的生命,与大风车搏斗;我还由衷佩服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用冰冷的躯体,为中国铺就通往光明的大道。
但说到底,英雄总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物。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足,英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当今社会,却是形形色色的能人在聚光灯下翩跹起舞。
富人是能人,带着原罪呼风唤雨;运动健儿是能人,顶着光环斩金夺银;领导是能人,大笔一挥移山填海;优伶是能人,一声“嗨”就激惹得无数粉丝如痴如狂;甚至性别倒错的伪娘,也会令人心驰神往……
一昧良心的叫兽,打出来的村干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黑社会……
这时代不是没有英雄,而是英雄被平庸与罪恶排斥。英雄不再光彩,英雄灰头土脸,英雄被讥为傻帽,英雄被拿来利用,英雄被忘恩负义,英雄走投无路,英雄常常流血又流泪。
英雄本应可敬可爱,生活却使他可叹可悲,所以英雄不在,所以满目苍凉。
归来兮英雄!
我深知,英雄不是再不露面,英雄只是暂时蛰伏。大义永如岩浆,永远在英雄的胸中滚涌,激情暂如寒冰,总有一天会化为奔腾的河水。
我相信,英雄终会呼拉拉齐从暗处涌出,恰如铁骑突出,刀枪铮鸣。
我想像,英雄来了:铁屋中英雄一声呐喊,噤声中英雄不吐不快,潮流中英雄逆流而上,狂热中英雄偏沷冷水,威压下英雄愈挫愈勇,无声处英雄震出惊雷;英雄并不完美,但眼里的目标很高尚,英雄可能低贱,但心底的梦想神圣高贵;英雄无城府,被现实击打的遍体鳞伤,英雄常孤独,被寂寞冷落得心如死灰;英雄最终会衰败了凋零了化为泥土,但英雄已荡涤一切顺从奴性阿谀逢迎贪腐堕落…
恍然间英雄在远处看我,满身创痕却面露笑容,背后的太阳将天地照亮,勋章在胸前熠熠生辉。
我不由大喊:“归来兮——英雄——,让我同你一起走!”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古诗词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下到底有没有英雄的存在。审题首先需要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这样,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当今的时代当然还有英雄!但要注意,英雄是一个大写的“我”,英雄头顶道义、肩扛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这也正是英雄和偶像的一个区别之处。另外,还需要思考英雄的情怀与价值,反思当前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和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英雄,用纯洁的心灵敬仰英雄,不要被吃青春饭的偶像遮望眼,从而看不清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材料极具现实意义,今天确实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立意:①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③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④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⑤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⑥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