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说课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说课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1 18: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说课及反思
【说教材】
《枫桥夜泊》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课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读准“泊”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大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背诵秋天的诗,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通过背诵秋天的诗句和简介作者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泊、愁、寺;指名认读,并请学生说说容易写错的地方。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解读诗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释义说说诗歌的意思。
(2)交流,教师展示: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学生齐读全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4.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5.师:联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绕梁,绵延悠长。(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师: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生答)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想象,回答)
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1.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出示背景: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游船路过寒山寺,在幽美的夜色里,张继怀客居他乡之感,眼看着家国动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他所愁的乃是家国动荡。)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实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
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让我们用满腔的感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五、延展学习
1.小结: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一起来分享一下。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2.总结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3.练习背诵这首诗。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搜集四季的诗词读一读。
【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的图画、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由于学生阅历浅,尽管在教学中反复读,并结合作者的经历引导讲解,但是学生对“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由此说明我们在小学生的诗文教学中,引导启发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钻研,以此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