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认识浮力
1.(2022·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如图甲为盛水的烧杯,上方有弹簧测力计悬挂的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上提,直至将圆柱体全部提出水中,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上升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烧杯液面变化)( )
A.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0.1N
B.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0.25N
C.圆柱体的密度是3.5×103kg/m3
D.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400Pa
2.(2022·安徽六安·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两圆锥体浸入水中,则两圆锥体受到的水的压力差相比( )
A.底面朝下时受到的压力差较大 B.底面朝上时受到的压力差较大
C.底面朝上和朝下时受到的压力差一样大 D.底面朝上和朝下时受到的压力差大小无法比较
3.(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下用细绳悬挂着一个石块,浸没在水中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块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石块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石块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石块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和石块对水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和石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4.(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雪碧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若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此实验说明了( )
A.大气存在压强
B.连通器原理
C.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D.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存在压力差
5.(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10cm的实心正方体竖直浸没在某种液体中保持静止状态,其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为500Pa,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为1300P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方体受到的浮力为10N B.该正方体的质量为1kg
C.正方体上表面的深度h1为5cm D.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6.(2022·安徽亳州·八年级期末)我国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直播课中,展示了关于太空中浮力的实验。在太空这个失重的环境中,液体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变化。液体中的物体将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浮力影响,理由是失重环境中的环境中______(选填“会”或“不会”)产生压力差。
7.(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已知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浸入水中深度h为6cm,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为________Pa,木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8.(2022·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物块A漂浮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浸在水中体积的 1/3,则该物块的密度是 ______ kg/m3,再把另一个质量相同的物块B放入水中,B恰好悬浮,若A、B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分别为FA、FB,则二者的大小关系是FA______FB。
9.(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某种液体,把体积为1×10﹣4m3的铝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液体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N,已知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则铝块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_____N,铝块的重力为____N,液体的密度为_____kg/m3。
10.(2022·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我国国产某型号潜水艇正在匀速直线上浮,请作出潜水艇所受浮力和所受重力的示意图。(O为重心)
11.(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1)分析图中的A、B(或A、C),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___(填方向)的浮力;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__N;
(2)观察___________(填图的序号)四个图可得出结论:金属块在同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随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大而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3)分析A、D、E三个图,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
(4)上述设计方案,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模型法 D.等效法
(5)根据图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①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___kg/m3;②煤油的密度是___________kg/m3(g取10N/kg)
(6)小明还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①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铁片受到的重力;
②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形状的改变,忽视了_____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12.(2022·安徽·马鞍山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期末)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或铜块,依次把它们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从A、B、C图我们可以看出,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可知,铁块受到浮力与___________有关;
(2)从__________图我们可以看出,铁块受到的浮力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3)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cm3;
(4)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13.(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小华和小亭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放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重力分别为30牛和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力F底,然后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物体甲的重力为30牛
实验序号 F(牛) F浮(牛) F底(牛)
1 20 10 30
2 16 14 34
3 12 18 38
4 8 22 42
5 4 22 42
表二 物体乙的重力为40牛
实验序号 F(牛) F浮(牛) F底(牛)
6 30 10 30
7 25 15 35
8 18 22 42
9 10 30 50
10 8 30 50
① 小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后得出初步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相同;
② 小亭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6、7、8与9)后得出初步结论: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_____________越大,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越大。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或9与10)的数据,发现物体所受浮力F浮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均相同,但测力计示数F不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④ 两位同学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计算,可知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为_____________牛;
⑤ 当柱形物体处于实验序号3位置时,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为_____________牛。
14.(2022·安徽·八年级期末)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液体的密度ρ/(g·cm-3) 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 物体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浮力F浮/N
1 0.8 50 0.70 0.30 0.40
2 1.0 50 0.70 0.20 0.50
3 1.2 50 0.70 0.10 0.60
4 1.0 60 0.84 0.24 0.60
5 1.0 70 0.98 ① 0.70
(1)在第5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表格中①处的数据应为________;
(2)分析对比第1、2和3三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一: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越________;
(3)分析对比第________三次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二:当液体密度相同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4)综合结论一和结论二,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5)小明联想到质量等于密度与体积的乘积,由此推想:物体排开液体的________越大,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6)小燕又联想到物体的________与________成正比,深入分析处理数据后,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15.(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圆柱形轻质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计容器的质量),容器中装有质量适量的某种液体,将一边长为5.0cm的正方体木块,竖直平稳地放入液体中(木块不溶于液体中,且木块不吸收液体),当木块最终静止时,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1.0cm。 (ρ木=0.8×103kg/m3)求:
(1)木块的重力;
(2)木块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
(3)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密度大小。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图象可知,当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
故A错误;
B.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再改变,受到的浮力不再改变,由图乙可知,圆柱体受到的拉力,则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故B错误;
C.根据可知,圆柱体的质量
根据可知,圆柱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
此时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即
圆柱体的密度为
故C正确;
D.由图乙可知,当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开始增大,浮力开始减小,说明圆柱体上表面开始露出水面,当时,弹簧测力计底示数最大,说明圆柱体完全露出水面;过于圆柱体的高度
所以,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在水中是深度
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故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底面朝下和底面朝上两种浸法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由可知,两种情况下锥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相同,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受到水的上下压力差的大小相同。故选C。
3.C
【详解】A.石块浸没在水中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石块受到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加上水对石块的浮力,即
因此,石块受到的重力大于细绳对石块的拉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由
可知,石块受到的重力大于细绳对石块的拉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石块浸没在水中,由于上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所以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不同,石块受到水对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浮力,水在对石块施加浮力的同时,石块也在对水施加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所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和石块对水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
D.由
可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小于石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开始乒乓球受到上面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作用,下部没有液体,只受到大气压的作用,向上的大气压强小于向下的压强的作用,乒乓球不能上浮。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下面有水,则其下面也受到液体压强的作用,且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于是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这便产生了浮力,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为
正方体受到的浮力为
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该正方体悬浮,所以重力等于浮力,物体的重力为
正方体的质量为
正方体的体积为
正方体的密度为
故B错误;
C.正方体上表面的深度为
故C错误;
D.因为正方体悬浮,所以液体的密度等于正方体的密度,等于,故D正确。
故选D。
6. 不会 不会
【详解】[1][2]在太空这个失重的环境中,液体对放入其中的物体不会产生压强和压力,不存在压力差,所以物体不受浮力。
7. 600 6
【详解】[1]由压强公式可得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
p=ρ液gh=1.0×103kg/m3×10N/kg×0.06m=600Pa
[2]因为木块下表面和水面相平,所以木块的重力大小等于木块对水的压力,而水对木块的浮力和木块对水的压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pS=pl2=600Pa×(0.1m)2=6N
8. <
【详解】[1]物体漂浮在水面上
F浮=G
得
[2]浸在液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A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B悬浮在水中浮力也等于重力;A和B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重力相等,浮力也相等
物体A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作用力为0,所以物体A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作用力为
物体B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作用力不为0,物体B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作用力为
所以
FA9. 1.2 2.7 1.2×103
【详解】[1][2][3]铝块的重力为
G=mg=ρVg=2.7×l03kg/m3×1×10﹣4m3×10N/kg=2.7N
铝块所受浮力为
F浮=G﹣G示=2.7N﹣1.5N=1.2N
由得,液体密度为
10.
【详解】潜水艇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由于潜水艇匀速上浮处于平衡状态,浮力等于重力,过潜水艇的重心O分别沿重力和浮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如图所示:
11. 竖直向上 4 ABCD 增大 液体密度 A 2.5×103 0.8×103 小于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详解】(1)[1]分析图中的A、B(或A、C)可知,B(或C)示数减小,说明受到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即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10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6N, 根据称重法得浮力为
(2)[3][4]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要探究浮力与金属块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时应控制液体密度不变,改变金属块浸入液体的体积,故ABCD四个图符合要求。
(3)[5]分析A、D、E三个图可知,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越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则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越小,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4)[6]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要探究浮力与金属块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时,应控制液体密度不变,改变金属块浸入液体的体积;要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金属块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改变液体密度,所以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选A。
(5)[7][8]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10N,金属块的质量为
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4N,金属块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
金属块的密度为
浸没在煤油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根据称重法得浮力为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煤油的密度为
(6)[9]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铁片下沉时,铁片漂浮时,所以。
[10]要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相同。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形状的改变,忽视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12. 排开液体的体积 A、C、D 100
【详解】(1)[1]从A、B、C图我们可以看出,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根据称重法测浮力可知
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大小不同,浮力的大小不同。
(2)[2]探究铁块受到的浮力与浸入的深度关系,需要改变深度,而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故选择A、C、D。
(3)[3]从A、C可知,物体浸没时,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物体的体积为
(4)[4]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液体的密度为
13. 1与6 浮力 柱形物体与容器底接触后,容器底对物体有支持力 20 18
【详解】①[1]由实验1和6知,两个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也相同。所以可得:不同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相同。
②[2]由实验1、2、3与4知,物体甲浸入液体所受的浮力越大,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也越大。所以可得: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所受浮力越大,容器底部对液体的压力越大。
③[3]由实验4和5知,物体所受的浮力相同,且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相同,则可能是物体接触容器底了,因为物体只受到拉力和浮力时,有F浮=G-F,浮力不变时,拉力也不变,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而实验中,测力计示数变小,是物体触底了,除了受到浮力和拉力,还受到容器底的向上支持力。
④[4]未放入物体时,柱形容器底所受的压力等于容器中液体的重力,放入物体后,液体对物体有向上的浮力,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对液体有向下的作用力,所以放入物体后,柱形容器底所受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与浮力之和。由表格一实验1的数据知,容器中液体的重力
G液体=F压-F浮=30N-10N=20N
⑤[5]容器底所受的压力等于容器中液体的重力与浮力之和。容器中液体的重力不变,液体对容器底压力的增大量等于物体所受的浮力,表格一的实验3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18N,所以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为18N。
14. 0.28 大 2、4和5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质量 重力 质量
【详解】(1)[1]由题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所以示数为0.28N,则表格①中数据为0.28。
(2)[2]分析比第1、2和3三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3)[3]实验要控制液体密度相同,只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选择液体密度相同的2、4、5三组实验。
(4)[4]归纳(2)(3)的实验结论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5)[5]根据m=ρV进行猜想,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越大,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6)[6][7]根据G=mg,即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联想到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越大,所受的浮力就越大。深入分析处理数据后,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15.(1)1N;(2)400Pa;(3)
【详解】解:(1)根据密度公式,木块的质量为
木块的重力为
G=mg=0.1kg×10N/kg=1N
(2)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故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G =1N
由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F下-F上= F下
木块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
(3)当木块最终静止时,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1.0cm,木块底部的深度为
h=5.0cm-1.0cm=4.0cm
根据,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密度为
答:(1)木块的重力为1N;
(2)木块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为400Pa;
(3)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密度大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