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期末试题选编安徽省各地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期末试题选编安徽省各地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2-12 11: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
1.(2022·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起时,不计空气阻力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物体具有的能越大对外做的功越多
C.树上静止的苹果它没有做功,它不具有机械能
D.小明在荡秋千时,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中考体育测试中掷出实心球时的运动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心球做曲线运动是手对实心球推力作用的结果
B.实心球在b点时,高度最高,动能最大
C.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越来越大
D.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2022·安徽阜阳·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的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4.(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小明和同学一起荡秋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最低点时的动能为零 B.下降过程中的动能不变
C.到达最高点的重力势能最大 D.上升过程中的重力势能减小
5.(2022·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光滑的弧形轨道竖直固定于水平面上,一小球由A点以速度v沿轨道滚下,经另一侧等高点B点后到达最高点C点(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小球在A、B两点具有的动能相同
B.小球在A、B、C三点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A>vB>vC
C.从B点到C点减小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
D.小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它在C点具有的机械能
6.(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是小朋友在小区荡秋千的情景,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秋千来回摆动几次就会停下来。则秋千在摆动时,从最低点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朋友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B.小朋友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C.小朋友的动能改变量大于重力势能的改变量
D.小朋友的动能改变量等于重力势能的改变量
7.(2022·安徽·八年级期末)2020年3月2日4时,嫦娥四号着陆器完成月夜设置,进入第十五月休眠期。嫦娥四号探测器是用长征3B型号的火箭发射的。在火箭加速升空过程中,对于火箭搭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探测器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B.探测器的机械能总量增加
C.探测器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D.探测器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8.(2022·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处时弹簧最短,从a至c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处速度最大。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至c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B.小球在b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C.小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加
D.小球的速度一直在减小
9.(2022·安徽黄山·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相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分别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减少
B.乙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
C.乙球到达最高点时的机械能和还未落地的甲球的机械能相等
D.甲球落地瞬间的动能大于乙球落地瞬间的动能
10.(2022·安徽阜阳·八年级期末)人造地球卫星在大气层外环绕地球运行,离地球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以下关于卫星运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远地点时,势能最大
B.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
C.卫星在运行过程中机械能逐渐增大
D.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11.(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  )
A.小球在A点时速度最大 B.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
C.小球从A点到B位置做减速运动 D.小球在B点时受到平衡力作用且动能达到最大值
12.(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蹦极运动的简化示意图,弹性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住运动员,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到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相等的点,C点是蹦极运动员到达的最低点(不计空气阻力),在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O点到C点运动员速度一直增大
B.从O点到C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一直在减小
C.运动员到B点时运动员的速度最大
D.从O点到B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13.(2022·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2022年5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动能______,机械能___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4.(2022·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指出下列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形式:
(1)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汽车具有___________;
(2)玩具车里卷紧的发条具有___________。
15.(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运动,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在①和②两个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关系是F1________F2,在①和②两个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大小关系是E1________E2(均选填“>”、“=”或“<”)。
16.(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拨动弹性钢片,把小钢球与支柱之间的轻塑料片弹出时,钢球并没有随轻塑料片飞出。小钢球没有随塑料片飞出,因为小钢球具______,钢片恢复原位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______能。
17.(2022·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摆球由A点静止释放,经过最低点O到达B点,A、B两点等高。则由A点到B点,摆球的机械能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______点摆球的动能最大,由O点到B点摆球的动能转化为______能。
18.(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为了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度分别为hA、hB、hC的位置滚下(mA=mB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探究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解答∶
(1)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这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作___________。
(2)甲、乙两次实验探究的是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的关系。
(3)由甲、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如果水平面是光滑的,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19.(2022·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某物理实验小组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质量不同的两个小钢球m和M(M的质量大于m),分别从不同的高度h和H(H>h)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B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实验过程中如图甲、乙、丙所示。
(1)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由甲、乙两图可得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
(3)小华同学根据甲、丙两图得出结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她的看法是否正确?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
20.(2022·安徽阜阳·八年级期末)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丽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次实验。让铁球从同一斜面上某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铁球与木块在水平面上共同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铁球撞击木块,通过___________的大小来判断铁球具有的动能大小;
(2)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__两图;实验中应保证__________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__;
(3)选用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21.(2022·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同一斜面上的______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距离就______(选填“越长”或“越短”),由此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_;
(3)实验中,小车分别在毛巾和木板表面运动时,克服阻力做功分别为Wa和Wb,则Wa______Wb(选填“>”、“=”或“<”);
(4)小明调试实验装置时,将小车从斜面上顶端处滑下,如图所示,小车会滑出水平木板右端而掉落下去,为了让小车不滑出木板,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小车仍从斜面顶端处滑下,换一个更长的木板
B.增大斜面的倾角,小车仍从斜面上顶端处滑下
C.斜面倾角不变,小车从斜面上顶端处以下位置滑下
D.减小斜面的倾角,小车仍从斜面上顶端处滑下
22.(2022·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1<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mA<mB)。
(1)本实验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_______来判断的。
(2)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球,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无关。
(3)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_______越大。
(4)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图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
(5)利用上述实验,同时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
23.(2022·安徽合肥·八年级期末)如图是小明“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图中物体质量的关系:mA=mB<mC,物体被举的高度关系hA=hC<hB,木桩开始时高度相同。
(1)分析图中________两次实验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分析图中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
(3)图中B、C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EB________EC(选填“>”、“<”或“=”)。
24.(2022·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已知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p=mgh,动能表达式为Ek=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h为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g为常量。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与粗糙水平面在B处平滑连接,质量m=80kg的物体M在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B处后在水平面上滑至C处停止,已知A处的高度h=9.8m,BC的距离s=40m,不计空气阻力,求:(g取10N/kg)
(1)物体M在A处的机械能;
(2)物体M滑到B处的速度;
(3)物体M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
25.(2022·安徽滁州·八年级期末)已知物体的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为Ep=mgh,动能的表达式为Ek=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h为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g为常量,取10N/kg。如图所示是运动员投掷铅球的场景。运动员在距地面高h=1.5m处,将质量为4kg的铅球以6m/s的速度沿斜上方抛出,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
(1)铅球刚被抛出时的动能Ek1和重力势能Ep1;
(2)铅球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W;
(3)铅球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起时,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对小球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机械能,所以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故A错误;
B.物体能量越大,它可能没做功,例如,静止在高处的石块可以做功,但还未做功,故B错误;
C.树上静止的苹果它没有做功,由于苹果具有一定的质量和高度,所以苹果具有重力势能,具有机械能,故C错误;
D.小明在荡秋千时,在上升阶段,质量不变,速度变小,动能变小,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A.实心球做曲线运动是因为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手对实心球没有推力,故A错误;
B.实心球运动过程中质量不变,在b点时,高度最高,速度最小,动能最小,故B错误;
CD.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速度减小,动能减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先变小后变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铅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质量不变,铅球一直在运动,动能不为零。从出手到最高点过程中速度减小,此过程动能减小;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大,到达地面最大,此过程动能增大。整个过程动能先减小再增大,故BD不符合题意;处于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因此动能不为0,故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通过最低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故A错误;
B.下降过程中,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故B错误;
C.到达最高点时,高度最大,重力势能最大,故C正确;
D.上升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AB.光滑的弧形轨道上不受摩擦力,不计空气阻力,故在A、B、C三点的机械能相同,A、B两点高度相同,重力势能相同,则动能相同,vA=vB,在C点速度为0,故小球在A、B、C三点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A=vB>vC,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光滑的弧形轨道上不受摩擦力,不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因此从B点到C点减小的动能全部铁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没有克服摩擦力做功,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则小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它在C点具有的重力势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AB.从最低点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小朋友的质量不变,速度逐渐减小,高度逐渐增加,所以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故AB错误;
CD.秋千在摆动时,从最低点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因为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部分动能会转化为内能,小朋友的动能减小量大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在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探测器的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动能增加;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加,而机械能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因此机械能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B
【详解】AC.小球从运动到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逐渐转化成弹簧的弹性势能,所以小球的机械能减小,故AC错误;
BD.小球从运动到的过程中,重力大于弹力,小球受到的合力向下,因此小球加速运动,已知到达处速度最大,则在处时合力为零,小球处于平衡状态;从至处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小球减速运动,所以小球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不计空气阻力,甲球和乙球的机械能守恒,甲球在下降过程中,甲球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故A错误;
B.乙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为0,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向下运动,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抛出时甲、乙两球质量相等,速度相等,动能相等;高度相等,重力势能相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机械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甲、乙的机械能守恒,乙球到达最高点时的机械能和还未落地的甲球的机械能相等,故C正确;
D.抛出时甲乙两球的机械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甲、乙的机械能守恒,甲球落地瞬间的动能等于乙球落地瞬间的动能,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B.卫星在运行过程中质量不变,卫星在近地点和地球的相对距离最小,速度最大,近地点势能最小,动能最大;卫星在远地点和地球的相对距离最大,速度最小,远地点的势能最大,动能最小;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卫星在太空运行过程中,没有运行阻力,没有能量的损失,机械能是守恒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卫星在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高度增大,速度减小,所以势能增大,动能减小,动能转化为势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详解】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的过程,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的作用,其所受重力始终不变,但所受弹力逐渐增大,此阶段又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是重力大于弹力,合力方向竖直向下,这个阶段小球加速下降,速度增大;第二段是重力等于弹力的瞬间,此时合力为0,速度达到最大;速度达到最大值后,由于惯性,小球继续下降,所以最后一段弹力大于重力,故此时受力不平衡,合力方向竖直向上,小球做减速运动,速度减小,到达最低点B点时,速度为零,故此时动能并非最大值。所以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由题意可知,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相等的点,那么从B点到C点,弹性绳的拉力会变大,比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还要大,那么运动员的速度开始变小,故A错误;
B.由题意可知,从O点自由下落,到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这个过程是没有弹性绳的拉力作用,也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只有运动员自身的重力作用,这个过程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大小不变,那么从O点到C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一直在减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一直到A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在增大的,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有弹性绳的拉力作用,但是拉力的大小是小于重力,所以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还是在增大,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拉力大于重力,这个过程运动员的速度是在减小,综上所述,运动员从O点到B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是在增大,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是在减小,那么运动员到B点时运动员的速度最大,故C正确;
D.由B解析可知,从O点到A点,这个过程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大小不变,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有弹性绳的拉力作用,机械能不守恒,那么从O点到B点运动员的机械能是变化的,故D错误。
故选C。
13. 增大 增大
【详解】[1][2]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影响物体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天舟四号”在随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加;因动能与势能的总和等于机械能,则机械能增大。
14. 动能 弹性势能
【详解】[1] 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汽车没有被举高和发生弹性形变,不具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
[2] 玩具车里卷紧的发条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具有了弹性势能。
15. = <
【详解】[1]由分析得,物体在两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平衡,而两个过程中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给桌面的压力不变,故滑动摩擦力不变,故拉力大小也不变,故F1=F2。
[2]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和运动速度有关,两个过程中,物体质量不变,,故E1<E2。
16. 惯性 动
【详解】[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塑料片在力的作用下被弹出,由于小钢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小钢球不会随塑料片飞出。
[2]弹性钢片恢复原位的过程中,形变变小,弹性钢片的弹性势能变小,同时钢片的速度变大,钢片的动能变大,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7. 不变 O 重力势
【详解】[1]如图所示,摆球由A点静止释放,经过最低点O到达B点,A、B两点等高。说明摆球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整个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因此摆球的机械能不变。
[2][3]摆球从A点运动到O点的过程中,摆球的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逐渐减小,速度变大,动能逐渐变大。此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O点处于最低点,重力势能最小,所以动能最大。由O点到B点的过程中,摆球的质量不变,高度增大,重力势能逐渐增大,速度减小,动能逐渐减小,因此摆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8.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转换法 速度 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不能
【详解】(1)[1][2]这里用到的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利用水平面上小物块被向右推动的距离来表示小球动能的大小。
(2)[3] 甲、乙两次实验的变量是通过改变小球的高度,使小球到达平面时的速度不同,最终导致水平面上物块被推动的距离的不同,故这里探究的是动能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4] 由甲、丙两个实验可知这两次实验的变量是物体的质量,当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使小物块向右移动的距离越大,故这里探究的是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4)[5]如果水平面光滑,小物块将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就无法通过小物块移动的距离来探究动能的大小了。
19. 不能 速度 错误 没有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详解】(1)[1]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木块运动时不受摩擦力作用,木块被撞击后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不能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长短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所以本实验将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2]由甲、乙图可知,小球的质量相同,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不同,撞击木块后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说明小球的动能不同,所以得出的实验结论为: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有关。
(3)[3][4]要探究小球动能与质量的关系,需要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即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而甲、丙两图没有让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没有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所以小华的看法错误。
20.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甲、乙 速度 让小球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 见解析
【详解】(1)[1]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后撞击木块,对木块做功,使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根据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判断铁球的动能大小。
(2)[2][3][4]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保持小球的速度相同,质量不同,所以应使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因此要选择甲、乙两图,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使小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3)[5]甲、乙两次实验可知,小球从斜面相同高度滚下,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球质量不同,撞击后木块运动的距离远近不同,甲图中小球质量大,撞击木块后,木块运动距离较远,则甲图中小球进入水平面时的动能较大,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1. 同一高度 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越长 匀速直线运动 = B
【详解】(1)[1][2]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重力势能相同,转化的动能也相同,所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3][4]实验中发现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和木板表面上滑行时,在木板表面滑行距离最远,说明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前进的距离就越长,推理可知,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5]因小车达到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小车的动能相同,最终速度为0,小车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大小等于克服阻力做的功,故小车在毛巾和木板表面上克服阻力做功相等。
(4)[6]ACD.将小车从斜面上顶端处滑下,小车滑出水平木板右端而掉落,说明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较大,速度较大,通过的路程比较大,所以为让小车不滑出木板,可以换一个更长的木板;或者将小车从高度较低处滑下,或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从而减小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减小小车在水平面的速度,减小小车通过的路程,故ACD不符合题意;
B.增大斜面的倾角,让小车仍从斜面上顶端处滑下,会增大小车动能,让小车滑出木板,所以不可行,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2. 木块移动的距离 质量 动能 小于 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详解】(1)[1]由图知,是通过观察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大小判断其动能大小,采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2)[2]甲、乙两图中,A、B小球的质量不同,由题意知,摆角相同,小球相对静止,小球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说明小球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3)[3]如图甲、乙所示,mA<mB,摆角相同,两球的速度相同,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说明B球的动能更大,因此可得速度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4)[4][5]乙、丙两图,小球的质量相同,θ1<θ2,所以乙图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小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图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因此可得: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5)[6]细绳与竖直方向成的θ角不同,则下落的高度不同,通过小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可以判断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所以该实验可以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3. 甲、乙 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
【详解】(1)[1]由题可知,若想得到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的实验结论,根据控制变量法,则应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改变物体的高度,故选择图中甲、乙两次实验。
(2)[2]通过小明设计的实验可以知道,他是通过比较钉子进入沙堆的深浅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的。钉子进入沙堆越深,说明物体做的功越多,即它原来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比较图中甲、丙两次实验可知,物体A、C所处的高度相同,但是物体的质量不同,质量大的使钉子进入沙堆越深,即重力势能越大,所以分析图中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3]由图中乙、丙可知,这两次实验使钉子进入沙堆的深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即EB=EC。
24.(1)7840J;(2)14m/s;(3)196N
【详解】解:(1)根据题意知道,A处的机械能为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在A处的速度为0,则动能为0,所以,A处的机械能等于重力势能,故物体M在A处的机械能
(2)由题意知道,从A点下滑到B点的过程中,由于斜面光滑,机械能是守恒的,则,即
所以,物体M滑到B处的速度
(3)物体M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摩擦力做功
故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
答:(1)物体M在A处的机械能是7840J;
(2)物体M滑到B处的速度是14m/s;
(3)物体M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是196N。
25.(1)72J,60J;(2)60J;(3)132J
【详解】(1) 物体被抛出时的动能
被抛出时的动能72J。
由题意可得,物体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
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为60J。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铅球沿着重力方向的移动距离为1.5m,故重力做功为
(3)由于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铅球从被抛出到落地前的瞬间机械能守恒。落地前瞬间铅球的重力势能为Ep2=0,所以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因此动能的增加量为

铅球落地前瞬间的动能为132 J。
答:(1)物体被抛出时的动能为72J,重力势能为60J;
(2)铅球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60J;
(3)物体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为132J。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