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训练题
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古代人类遗址,把我国的人类历史推进到大约170万年前(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聚落遗址
2.根据片段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③已经使用火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5.“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6.黄帝时期,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
A. 黄帝 B. 嫘祖 C. 伶伦 D. 仓颉
7.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位于我国___的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
A. 淮河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8.河姆渡人能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因是( )
A. 能建造房屋 B. 从事农业生产
C. 处于新石器时期 D. 饲养家畜
9.小明特别爱看穿越剧,他想穿越到远古时代,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他应该到( )
A. 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10.孙中山所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其中的“轩辕”指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伏羲
11.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B. 黄炎联盟通过涿鹿之战大败蚩尤
C. 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 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1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饲养家畜 ③聚落 ④磨制工具 ⑤城市出现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1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共同特征有( )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挖掘水井 ③建造房屋 ④制作陶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下图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过着( )
A. 游牧生活 B. 定居生活
C. 生活不稳定 D. 与外地交换食品
15.下图是坐落在浙江绍兴的大禹陵,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
A.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 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C. 教人耕种与医药
D. 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16.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7.(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
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
18.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城,因为( )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19.“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20.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温暖湿润的清晨,透过树梢,一缕阳光照在了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洞口,洞口旁边的一棵树上,吊挂着一只刚刚被捕杀的梅花鹿。这时,从洞内走出来几个大约十几岁的孩子,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磨光的石刀。看上去,他们与我们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他们来到山旁的一条小河边,有的走到一棵果树下摘野果,有的走到河边的庄稼地里割粟,有的则蹲下挖草根。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1)文中提到的几个“孩子”属于哪一远古人类 结合上述情景,请你描述一下这一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2)这些“孩子”能吃到熟的鹿肉吗 为什么
(3)文中还有三处不符合史实,请你找出错误并简单说明理由。
2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进去躲避风雨。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房屋有哪些结构?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 人们给予他什么赞誉?
(2)他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什么贡献
(3) 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六居而野处。(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周易 系辞下》
【材料二】
1-22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1)材料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吗?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居住条件的变化对人类发展进程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
1-5ABDDB 6-10DCBAA 11-15CCCBB 16-20DBDDA
21、(1)北京人。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2)能,因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用火烧烤食物。
(3)①错误:磨光的石刀
理由: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还没有掌握磨制技术。
②错误:与我们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
理由: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③错误:庄稼地里割粟
理由:北京人以采集和捕猎为生,还没有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22、(1)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2)①结束了长期迁移、颠簸流离的生活,安定下来使人类有更多时间进行生产劳动,为种族繁衍、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聚居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同氏族的联盟团结,为集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③定居下来的种族容易受到异族的入侵掠夺,在战争过程中俘虏奴隶,客观地促进了生产经验的交流,发展了生产力。④定居的人类改造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驯化了一些牲畜,如马狗等,使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逐渐凸现出来。
23、(1)黄帝 人文初祖
(2)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3)中国是文明古国,祖先的创造和发明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24、(1).是真实的。例如: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 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原始人类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2).变化:人们不再住在山洞里,开始有了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3).意义: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髙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