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是山字旁,原本指山崖突出。“为中华之崛起”中的“崛起”就是?(兴起、振兴。)
这是100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二、认读词语,初读课文,梳理几件事
1.课前,你们已经反复读了课文,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你能读对、读懂吗?先看这两个——
第一组:为之一振 中华不振
第二组:修身课 光耀门楣
三、精读“中华不振”
1.课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中华不振”(板书)什么叫做“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画出“中华不振”的词句,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生自读,画句子,批注)
2.交流、深化。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自己的地盘,为什么还要绕着走,遇到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板书:疑惑)
伯父这样回答——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伯父没有说出的话,可能是什么?(生说)
周恩来有没有目睹,中国人遇到麻烦真的没有地方说理?
(2)出示第16自然段
这件事比较复杂,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外国人,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群众)你能不能从这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用他们的行为来说明中华不振?
(引导从不同角度说)
训斥了谁,惩处了谁?本应该训斥谁?惩处谁?
点评:国弱被人欺,亲人被汽车轧死却没处说理,状告无门,这是多么悲哀啊!
出示: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
这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把苦水、愤恨埋在心里。(指导朗读)
补充资料:实际上沦为租界,说是租,其实……在那里做什么,告示牌上赫然写着:闲人不得入内。租界,27个。日本俄国混战。
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周恩来的痛心吗?愤怒吗?怎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读——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他心里想……
交流,点评:是啊,目睹了这件让无比痛心的事情,“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在少年恩来的心里有千斤重。正如他看到日俄战争的遗址后发出的誓言: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
出示: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
四、讲述:立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底,中国社会激烈动荡,辛亥革命,青少年困惑迷茫……魏校长亲自上修身课,题目为《立命》。我们一起走进魏校长的修身课,去读懂少年周恩来立下的鸿鹄之志:再读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一路求索,17岁那年,他离开南开中学去日本留学,他的信念从未动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读一读,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课文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多处是运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课堂演练。
4.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