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穷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穷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1: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2.能通过环境、情节、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品质,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3.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环境、情节、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感知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体裁是什么 (明确单元语文要素:读小说,要关注环境、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写了哪些穷人?(五个孩子 渔夫 桑娜 两个孩子 西蒙)
4.把人物串联起来,看这篇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板块一:品读环境描写,感知穷人的“穷”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你们认为文中人物穷不穷?从哪发现他们穷?快速读文,划出相关句子。
2. 交流并相继出示:
A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C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D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 圈划表现穷人“穷”的关键词语,交流感悟。
抓住“一张破帆”“没有生炉子”“旧衣服”“旧头巾”“没有鞋穿”“光着脚”等词语从穿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反映生活的窘迫。
小结: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让我们感受到在俄国沙皇统治下渔民生活的艰难,足以看出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
板块二:品读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1.出示句子,思考“”既然桑娜家很贫穷,作者为什么又用“温暖而舒适”描写他们的家呢?
A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B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
2.抽生读A句,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屋温暖而舒适?这看出桑娜的什么品质?(勤劳持家)
3. 齐读B句。明白由于桑娜的勤劳持家,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孩子都很健康。
小结:全文没有出现一个“勤”字,却让我们感知了桑娜的勤劳持家,可见环境描写凸显人物性格的妙处。
4.从“没什么可抱怨的”,把“抱怨”换成“埋怨”行吗?你又体会到什么?
5.结合课文,深入理解:桑娜如果有抱怨,她应该抱怨什么,但她从没有抱怨,这又看出了什么?(善良、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板块三:品读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读8至11自然段,哪段写出桑娜善行之举这件事儿?
2.抽生读。表示抱回孩子的动作的词语是什么?抽生说(裹、抱、放、拉)
小结:桑娜的动作干脆利落,反应了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板块四: 品读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1.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理解:“这样做”指做什么?“非这样做不可”意思是什么?
这样写矛盾吗?
小结: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生动地说明
善良是桑娜的天性,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走进善良的桑娜。
4.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哪个词最能体现桑娜的心情?(忐忑不安)
(2)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理解这种词有两种方法:
A、依据字形猜测(忐忑的字形:心一会上一会下,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上上下下,不得安宁)
B、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对“忐忑不安”的理解。
抽生一句一句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出了桑娜怎样的心理?(自责、担心、紧张、害怕、纠结,这些矛盾夹杂在一起,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3)桑娜不安什么?(她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把孤儿送回去,而是担忧自己丈夫身上的生活重担,还读出了什么?(关心自己的丈夫,生活贫穷但家里充满爱)
(4)有感情地朗读。
(5)指导朗读。尤其是要关注省略号。
(6)文中哪还有出现标点符号的描写?有感情读一读。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小结:这些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生动传神的
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
5.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的形象吗?
( 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法真实可信。正因为桑娜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板块五:品读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1.同桌分角色读第12~27自然段,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
2.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思考:从渔夫的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渔夫的内心是怎样的?
“熬”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个“熬”,你知道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渔夫回来了,他和桑娜各自有心事,我们来读读渔夫进屋之后他们之间的对话。
5. 出示:
“是呀,是呀,”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两个人在沉默什么?
变化角色,如果你是渔夫,你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是桑娜,你又在想些什么?
三、 回归整体,凸显人物形象
1.学到这里,你认为桑娜和渔夫还穷吗?
2.回读关于小屋的环境,思考: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为穷苦的生活带来希望之光,所以简陋的小屋才会这样的“温暖而舒适”。这样含蓄的表达主题,赞美了桑娜夫妇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心灵。)
3.再现人物形象:人穷(心)不穷,人穷(爱)不穷。
穷人!不穷!
四、 交流写作背景,推荐阅读
1.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谁知道?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下《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2.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五、 拓展延伸,课后读写训练 
具体要求: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续写穷人,让爱继续。
设计意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文体意识。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去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品学感悟的过程中自主发现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形象后,回归整体,回扣环境描写,深化学生的认识,让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呈现螺旋形上升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