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以“经”为境界导引。何为“经”?“经”是作为常道而言的,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古代称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为经书,有“六经”“五经”之说。首先,传统文论以“经”为学术经验与学术资源,促发、促进了自身的生成。传统文论的第一批话语来源于“经”,如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本是“典乐”“教胄子”的一个环节,符合“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总体目标。在传统文论中,经学的“诗言志”实现了转换,成为诗的性质的明确表达,故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正是有着这样的切换或转化,立足于经学的美刺、观风与观志、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三不朽、修辞立其诚等等,传统文论才能以此为核心形成自己的范畴体系、话语体系,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的积极意义。
其次,传统文论以“经”为文体起源,“文”的载体——文体——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尚书》中作为语言行为动作的“谟、训、诰、誓、命”成为文体的早期命名。故传统文论有文体“源于五经”之说。
以“经”的话语论“文”,转化是关键,有时是直接切换,有时运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把它们从经学系统中抽绎、抽象出来,于是成为学术的公共话语。传统文论从经学中截取命题,并不拘泥于原义,而是创造性地解读,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开放性,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经学的学术经验给予传统文论的榜样作用,或在精神方面,或在制度方面,或在形式方面,毕竟经学是传统学问的领导学科,经学批评的方法被传统文论袭用,是可以想见的。
经学典籍是因孔子的删述而生成的,孔子以删述整理前代典籍而建立了经学,这种删述整理其实是一种“批评”,是经学成熟的标志。诸经又在批评进程中突出了“道”的具体意义,批评显示了经学的特点,批评的作用在于令经学深入人心并能够被准确接受。传统文论的批评意识就是比照经学批评的影响而形成的。
孔子早有作品批评的实践,对经学典籍的批评,本身就成为传统文论的第一批成果,既是经学批评,也是文学批评。比照经学批评的实践,由先秦时期多为观念的提出,发展到对作家、作品、文体等的具体评述,如王充论文人、论辞赋、论夸张等的作品《论衡》,已完全是文学批评了。
汉代文论是所谓“言以经立”,“经”最能体现“道”,传统文论以“道”为导引,要求自身所做的一切都是对“道”的追求,以此奠定了实现更高视野、更高境界的基础。虽然“文以明道”或有“重道轻文”之嫌,但强调文章对“道”的追求,提倡文学应该有宏大视野,进行宏大叙事,关注时代精神,“文章者经国之大业”意也在此。而且,传统文论在实施具体的文学评论及论述具体的文学问题时,也常常喜欢追寻文学的终极存在原因与终极价值,期望以此作为对文学终极之“道”的解释。传统文论追根究底的魅力在于以一种穷尽性的研究态势,让人感到其问题的答案是普遍的、永恒的、最终的、全面的,于是增强了说服力。传统文论对文学作品之家国情怀的褒扬、民生疾苦的关切、阳刚正义的鼓动等,都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
材料二:
20世纪初,王国维撰《人间词话》标榜“境界”(“意境”)。他称,“词以境界为最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王国维将其所倡“境界”和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放在一个层面上,探论诗词本体,包含了两个误解。其一,严羽固然主张作诗要从兴趣出发,推崇“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但严羽论诗并不以“兴趣”为本,而是以“气象”为本。他称,“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王国维忽视严羽的气象论且否定其兴趣说,是误解而做的针对。其二,王国维以“境界”指称诗词作品整体。所谓“有写境,有造境”“有有我之境,有无的针对。其二,王国维以“境界”指称诗词作品整体。所谓“有写境,有造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即从诗词作品整体做判断。与“境界”不同,“神韵”不是对诗词整体做判断,而是指诗词内在的,亦即形而上的美学特质和感染力。王国维以“境界”否定或取代“神韵”,也是误解而做的针对。
在20世纪初,王国维基于误解而对“兴趣”和“神韵”排斥,并且标榜“境界”(“意境”)为诗词之本,开启了后世学者对“境界”(“意境”)的过度推崇。百年来的中国诗学研究,在将“境界”(“意境”)作为诗学本体加以核心化,并以之为囊括中国诗学理论的最高范畴作体系化建构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忽视并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三个更为根本且更具传统意蕴的诗学范畴的研究。在经历曲折之后,我们应当依据尊重历史的原则,重新探讨中国诗学本体。中国诗学本体,不是一个静态的完成之物,而是一个历史运动之物。从风骨奠基,经气象深化,到神韵定型,这是中国诗学本体建构的文脉深厚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肖鹰《从风骨到神韵:再探中国诗学之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论是由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经”导引而生成的,传统文论的第一批话语也来源于此。
B.传统文论有文体“源于五经”之说,其从经学中截取命题,并创造性地解读,使这些命题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
C.传统文论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喜欢追寻文学的终极存在原因与终极价值,因而其答案也是永恒的、最终的。
D.王国维认为“文学之工与不工”要看意境的有无及其深浅,这个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认为经学的“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因为“诗言志”明确表达了诗的性质。
B.以“经”的话语论“文”,转化是关键;而经学的学术经验给予传统文论多方面的榜样作用。
C.孔子对经学典籍的批评还主要是经学批评,而王充有具体评述的《论衡》已完全是文学批评。
D.王国维倡导“境界”并标榜其为诗词之本,而否定“兴趣”“神韵”,这是因误解而做的针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B.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曹雪芹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D.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材料二为什么认为中国诗学本体要重新探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陆游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评价很高。请结合相关诗文和材料一,简要分析陆游推崇《出师表》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旧公路上的阳光 赵原
对于一段被废弃的旧公路,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描述它,我甚至不知道,它曾经穿越了怎样的风景以及它无法言说的沦落。虽然,在某些时候看来,知道这些是很有必要的,假如你执意要在这段旧公路上停留、说话,或者做点什么。
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对一条旧公路啰唆什么,除非他是一个疯子。凡·高画过一条著名的旧公路,在修道院或者疗养院的墙外,但是凡·高也画过向日葵和其他的东西,这说明不了什么。至于卢梭散步和沉思过的那条路,它只会使我对植物学产生警惕。如果思想毫无乐趣可言,我宁愿先守护好我的愚昧和对虚假时尚的爱好。
当然,也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无所事事,除了闲谈和豪迈,只剩下胡思乱想。我在这段旧公路上走走停停有好几年了。每天都是这样。我骑着自行车,或者说,某种心情像一辆旧自行车,驮着我,来到这里。也许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为了“无所事事”。我觉得事情的真相也许就在这里:我喜欢“无所事事”。我喜欢站在一条旧公路上,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
太阳很暖和。太阳照在路上,太阳的手,抚慰着大地万物。和那些“有所事”的人相比,我并没有少晒一点太阳,我认为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我在这条旧公路上走。我推着我的旧自行车。我用我的两只脚,它用它的两个轮子。我们无所事事地走,看到了很多东西。石头、枯草、废电池、破鞋、圆珠笔芯、塑料袋、烟盒、旧轮胎等。这些东西好像天生就该在那里,就是那样。“鱼作为鱼而游泳/桃作为桃而结果”(奥登《在战争时期》)。我停下来。我不会把这些东西想象成一个热闹的庆典。我不会移动它们。我站在路上,站在风中。
但是我没有走开。我只是后退了一两步,然后看到了远一点的山坡,山坡上开满了耀眼的黄花。再近一点,我看到有一座垮塌了的建筑物,一面残墙斜倒在一大堆石头上。原来是屋舍的地方,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很显然,曾经有人在那里住过。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出于某种不可探知的原因,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值得惊讶和探究。这条路从一片荒废了的地方穿过,和它有关的事物不会比我描述过的更多。我用笔画下了这一切。这样做是很有意思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喧闹的,所有的东西都放弃了意义和功用,只有形态,放松的,消极的。这条路也仅仅只是一条路,一种从公共交通中解放出来了的路的形态。它从前是什么样子的,它出现在这里,曾经把怎样的人和事,收税人、骗子、旅行者、歌星、行为艺术家、商贩等,连接在一起。它的起点在哪里?一条河,一座旧桥,一群群灰头灰脑的、可疑的人物?或者一个被大片光秃秃的丘陵环围的城镇?也即是那种琐碎而让人倍感无奈的“生活的地方”?可是转过身,我又感到这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我转过身,走开,一次次地走开。那些连绵不绝的
山丘,萧索的草木,覆照大地的明亮的天空,似乎在不断地向远处荡开,荡开……
有一天下午,我背着画板离开了路。我走了四十多分钟,在一道坡坎下,一条小溪流出现在我面前。浑浊的小溪,水流得很急。我在溪边坐下,打开画板,但是我的心里充满了疑虑。我突然发现我不在这里了。也就是说,我打开画板,突然意识不到自己了。天边有一些云彩,云朵上洒满了颗粒粗大的阳光。云朵在慢慢移动。我感到身体中有一股暖流在游移。有一些细小的粉尘落在手掌上。溪对面的草丛中,长着一棵孤单的麦子,细长的麦芒微微弯曲。一定有什么原因,使它生长在这里。一定有一种力量,使它区别于更多的植物,并且成就了它的孤单。我感到身体中的那股暖流,流到了某个不明的地方,身体好像轻了许多。空洞的光线从事物们的体表上一点点暗下去了,但我还是坐在那儿,直到太阳落山。
“转过身,我感到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都是短暂的。我骑着我的自行车,就像骑着某种心情。无聊的快乐就像风一样,吹拂着身体。我感到我就要飞起来了。在转弯的地方,在下坡的地方,在那几棵杨树落光了叶子的地方,加速度和空气动力学使我离开了地面,很短暂。然后我就驶进村子里了。
孤独的小村子,诗歌中居住着蟋蟀的小村子。有一些孩子坐在屋檐下,有几块干牛粪被碾碎在村路上,有几根电线松松垮垮地晃荡在屋顶之间,有一间无人光顾的理发店,贴着明星头像的窗户迎着村路敞开着,有两个很老的男人,穿着不大合体的旧制服,在村路上闲逛。他们走得很慢,他们已经老得对什么东西都不在乎了。他们已经老得让自己都感到不耐烦了。而同样老的女人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她们成群结队地到处乱跑,看戏、喝酒、打麻将、聊天、吵闹,老女人的活力常常是非常惊人的。
这个小村子和这段废弃的旧公路把许多东西都毫不含糊地分开了。对于几公里外的那条新建成的交通要道来说,它们是世界的另一极,一种真正的放下、解散、松懈和自在。时间久了,我相信我和它们之间也产生了某种联系。
是的,站在或走在一段废弃的旧公路上的感觉,真的美妙无比。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旧公路,“我”既无意去了解它的过去,也不对它的未来抱有幻想,而是注重珍惜和享受当下的光景。
B.文中提及凡·高的旧公路以及卢梭散步的路,意在表明这些“路”曾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旧公路上散落了很多东西,“我”认为它们天生就该在那里,不应被移动,因为它们承载着一段旧时光。
D.文中写了一个孤独的小村,“我”用欣赏的眼光描写了村中的老男人和老女人,表现了村民的闲散自在。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旧自行车比作某种心情,也将心情比作旧自行车,这种互喻,将人与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从容放下、自由轻松的心情。
B.文章引用奥登的诗句“鱼作为鱼而游泳/桃作为桃而结果”,意在强调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旧公路上出现的一切都有其合理性,人无须改变它们。
C.画横线句中“无聊的快乐”语意奇特,看似矛盾,实则包含着生活哲理,“无聊”本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能坦然面对时,我们就能咀嚼到其中的快乐。
D.文章对“孤单的麦子”展开了描写和思考,不仅将麦子人格化,而且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麦子上,突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孤单和压抑。
8.文章多次说“我”“无所事事”,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文中写到“阳光”的地方其实不多,但标题拟为“旧公路上的阳光”,请分析其中的意蕴与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虽处僻而其政
中。其举果,其谋和,其令不偷。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B.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C.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D.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必尊贤而下士”与“其国小而志大”两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虽有千里之望”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望”字含义不同。
C.八百乘即八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常用“乘”的多少来指兵力的大小。
D.跽,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了人君若要国家太平,名垂千古,就必须尊贤而下士的观点,并把朝廷没有贤臣比作鸿鹄没有翅膀,形象生动。
B.齐景公攻打宋国时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而其祖先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却能在诸侯中称霸。
C.杨因在家乡多次被人驱逐与被撤职,于是去求见赵简主,在众人的劝说下,赵简主授给杨因相位,杨因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D.孔子认为“尊贤而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子路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却最终灭亡的事例提出了质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4分)
(2)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4分)
14.秦穆公为什么能够称霸?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端午即事①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②,三湘隔辽海。
【注】①公元1276年(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诬陷。而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②灵均,这里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呼应标题中的“端午”:上句点明时间;下句写有人赠艾草,但没有交代是谁。
B.“故人”与“新知”相对,颔联写故去的人已不可见,而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C.颈联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形容为国尽忠的人,让人联想到“留取丹心照汗青”。
D.尾联借景抒情,诗人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但是三湘被辽海阻隔而太过遥远。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及既上”,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用极少的笔墨写出了泰山山顶的雪景。
(3)贾谊《过秦论》中,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
(4)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怀念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梦醒后眼泪纵横。
(5)杜甫《蜀相》中,写刘备知人善任的用人风范,讴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现诗人的愁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老地名渐行渐远,逐渐走向历史深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会产生一些新地名。北京对多元文化有_____①_____的气度,也对自身历史有足够的敬意与温情。类似茶食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等地名,看起来俗,但充满了生活气息,为老百姓所喜欢和熟悉,说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用起来方便。民国时期就有人认为这类地名“多关掌故,间涉鄙俚,实具平民精神”。大量历史信息被固定在老地名里,承载着老北京世代居民的乡愁,展示着绵绵不断的京味文化。
人们常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与之相比,首批598处进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与“应保尽保”的要求还有差距。此外,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又一高峰的“三山五园”地区,地名命名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呈现出与城内街巷_____②_____的风格,同样值得重视。传统地名保护的道路,仍然_____③_____。为了不再让一个个承载古老记忆的老地名变成历史,我们期待更多的老地名进入保护名录,逐步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定期评估机制,实现名录有序调整,将街巷胡同中镌刻的古道热肠、山水林泉间流淌的诗意生活融入城市记忆,在城市肌理的更新中留下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用各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从远古部族之间的互相仇杀、西方中世纪的战争、东方文明的农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
可以说,_____①_____。它夺去生命,带来死亡;即便是战事的幸存者,也难免创伤、饥饿和痛苦;而战争的失败者,则只能接受被剥削甚至被奴役的命运。
所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许是世界人民为数不多的共识了。但是,即便大多数人都有着和平的愿望,人类社会至今依然无法摆脱战争的阴霾。
_____②_____?从海牙公约、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国际联盟到当下的联合国,为何人类社会防止战争促进和平的种种尝试往往收效甚微?从这一问题出发,便衍生了国际政治学的学科。
起初,人们往往将这一问题归咎于“邪恶”——不是人类本质上的邪恶,便是_____③_____。但有人认为,人类的本质——“人性”,不是国家内在的结构或者所谓的“人性”,它蕴含着战争的起源。因为人类在本性上拥有着自我保全和侵略性,所以才会发动战争。这便是摩根索的“人性现实主义”。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下列选项中破折号与文中“人类的本质——‘人性’”的破折号使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B.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C.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D.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道路铺就的地方
我迷失了道路
在茫无垠际的海面
在一片蔚蓝的天空
没有道路的踪迹
路被遮掩了
被飞鸟的羽翼、灿烂的星光、四季更替的花卉遮掩了
我询问自己的心儿:血液能否领悟那条看不见的道路?
——泰戈尔
人生路上,有“道路铺就的地方”,有“看不见的道路”,泰戈尔的诗给追梦路上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涉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因而其答案也是永恒的、最终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让人感到其问题的答案是普遍的、永恒的、最终的、全面的”)
2.C(“还主要是经学批评”分析不当,原文是“……本身就成为传统文论的第一批成果,既是经学批评,也是文学批评”)
3.A(材料一的观点:传统文论以“经”为境界导引,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的积极意义。A项,引文大意为“《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用“思想纯正”来评价《诗经》,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的积极意义。B项,引文大意为“陶渊明的诗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这两句评价的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并未涉及思想内容。C项,曹雪芹的自评,表明的是《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荒唐”、当时的社会“荒唐”,自己却对其中的人物抱有同情,没有涉及思想内容是否符合“道”。D项,引文是鲁迅对《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没有涉及思想内容是否符合“道”)
4.①王国维基于误解而标榜“境界”为诗词之本,令后世学者对此过度推崇,从而忽视了诗学更为根本的诗学范畴的研究。②中国诗学本体是一个历史运动之物,比“意境”更为根本的是风骨、气象与神韵,中国诗学的本体经历了从风骨奠基,经气象深化,到神韵定型的历史进程。我们应当依据尊重历史的原则,重新探讨中国诗学本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5.①陆游忠贞爱国,一心想要收复中原,这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志向和忠贞爱国的精神相似。②传统文论以“道”为导引,注重对“道”的追求,而《出师表》体现了家国情怀,符合“道”,所以陆游高度评价了《出师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6.B(“意在表明这些‘路’曾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法错误,意在表明如果在思想上毫无乐趣,不如不要去费心思考)
7.D(“突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孤单和压抑”说法错误,文中说“我感到身体中的那股暖流,流到了某个不明的地方,身体好像轻了许多”,说明“孤单的麦子”给了“我”慰藉)
8.①“无所事事”即不愿像世人一样整天“有所事”,而失去想象,失去生活的趣味;②“无所事事”是指一种真正的放下、解散、松懈和自在的心理状态。(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意蕴:①阳光是旧公路上最暖和的记忆,它抚慰着大地万物,在阳光的陪伴下,“我”觉得一切都无关紧要,得到最彻底的放松和自由;②旧公路上的一切事物在阳光下呈现出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作用:将旧公路与
阳光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画面美,给读者以美感。(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11.A(“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接)
12.C(“在众人的劝说下,赵简主授给杨因相位”说法错误,文中众人是反对的)
13.(1)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而周将要称王了。(得分点:“聘”“亡”“王”各1分,句意1分)
(2)秦穆公亲自把百里奚(五羖大夫)从牢狱中选拔出来,与他交谈,三天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得分点:“举”“语”“授”各1分,句意1分)
14.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举措果断、谋略适当;③尊重贤人。(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
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横渡江海
的人要依靠船只,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而周将要称王
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却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土虽然小,志向却很大,地方虽偏僻,但施政很恰当。他的举措果断,谋略适当,政令能够通行。秦穆公亲自把百里奚(五羖大夫)从牢狱中选拔出来,与他交谈,三天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以此推断,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待在这里,难道是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得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你结交的这个人,有八次过失。”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向孔子问道:“如何治国?”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并轻视不贤的人。”子路问:“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并轻视不贤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又不能斥退他们;贤人知道他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人怨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怨与仇一起上前,范民、中行民即使想要不亡,能行吗?”
15.D(“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接抒情)
16.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端午节的孤独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衰老而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③表达了诗人景仰屈原、追随屈原的坚定信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4)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5)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6)示例:①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每空0.5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第(6)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①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百川归海、博采众长等) ②迥然有异(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等) ③任重道远(路远迢迢、鞭长驾远、千里迢迢等)(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处不得分)
19.第一处:引用“多关掌故,间涉鄙俚,实具平民精神”是为了说明北京地名充满历史意蕴,来自民间,具有生活气息,朗朗上口。第二处:引用“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是为了说明北京胡同数量多,分布广,从而引出离对地名的保护的要求相差甚远的议论。(每处2分,两处都对得满分)
20.①战争是人类社会的灾难之源 ②战争为何依旧无法避免 ③国家本质上的邪恶(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21.D(D项和文中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转换;B项,表示递进;C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22.人类因为在本性上拥有着自我保全和侵略性的倾向,所以才会发动战争。(改对一处得1分,两处都改对得满分)
23.【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材料所引发的启示写一篇文章。材料中有鲜明的对比,“道路铺就的地方”“我”却“迷失了道路”,而“海面”“天空”“没有道路的踪迹”,“我”却用生命去“领悟那条看不见的道路”。材料启示人们应如何去走好人生之路,不要在道路铺就的地方迷了路,不要畏惧前面没有路,要努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材料还有任务驱动,“追梦路上的当代青年”“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作时要准确把握材料与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①不惧荆棘,开辟新路。②找准自我人生之路。③不要让人生迷了路。④让自己的青春融入民族复兴之路。等等。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一类文 54~60分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 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三类语文 42~47分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