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快速进步;商业城市繁荣
都城: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兴亡
南朝的政治
江南地区
的开发
西晋的灭亡
东晋的建立
东晋的统治
东晋的灭亡
起止时间:
朝代:
原因:
表现:
时间:
灭亡者:
316年
匈奴人
时间:
建立者:
317年
司马睿
建康
王导、王敦等人受重用。王与马,共天下
抵御了北方的军事威胁。
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原因:
东晋未年,政权落入武将之手。
灭亡时间:
420年
政治上:
军事上:
统治局面:
南朝时间
420年--589年
宋、齐、梁、陈
轻徭薄赋
统治局面:
民殷国富,社会安定
将领专权、统治腐败、战乱不断。
宋武帝、宋文帝统治:
政治特征:
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工具、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
农业技术发展:
已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
已经实行水稻育秧移栽,种植双季稻,麦稻兼作等
南朝的更替
总特征:
温故知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结合《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和历史影响。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北魏统一北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必经阶段。
2、时空观念:通过《淝水之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淝水之战认识,从而分析前秦战败的原因。
3、史料实证:通过“嘎仙洞遗址”和“嘎仙洞刻石拓片”帮助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北魏帝王出御图》和“北魏陶俑”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历史解释: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意义,通过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及其影响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民族交融的意义。
5、家国情怀:通过民族交融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民族友好往来思想。
2、前秦与南方的哪个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 秦
东 晋
龟
兹
吐 谷 浑
契 丹
长安
建康
夷
洲
渤海
东
海
汉水
南 海
江 水
河
水
淮 水
前秦、东晋形势图
沙漠
1、前秦的疆域东、南、西、北各达什么地方?
大海
答:前秦的疆域:
东濒 ,南抵 、 西至 ,北达 。
大海
汉水
龟兹
沙漠
东晋
答:与前秦形成对峙的是:
淝水之战示意图
1、 左图是哪一场战争示意图?
2、阅读课本P93正文第二段回答,
战争的发动者,目的、交战双方、时间、力量对比、结果各是什么?
答:战争名称:
淝水之战
答:发动者:
苻坚
苻坚
目的:
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地点:
交战双方:
淝水
前秦军与东晋军
时间:
383年
力量对比:
前秦军87万对东晋8万
结果: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负伤。
淝水
3、读课本P93正文第二段和P94相关史事,说出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答:前秦失败的原因:
① 苻坚一意孤行,不得民心,不顾反对,强征人民当兵。
②骄傲,自恃兵多势强。
3、读课本P93正文第二段和P94相关史事,说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答:前秦失败的原因:
① 苻坚一意孤行,不得民心,不顾反对,强征人民当兵。
②骄傲,自恃兵多势强。
相关史事P94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③战术失误。
这句说明什么?
前秦的战术失误。
④草木皆兵
这句说明什么?
苻坚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这句说明什么?
前秦军风声鹤唳
4、读课本P93正文第二段和P94相关史事,说出在“淝水之战”中诞生了哪些成语?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答:⑴“淝水之战”诞生成语:
① 投鞭断流:
意思是士兵们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人马众多,强大。
相关史事P94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4、读课本P93正文第二段和P94相关史事,说出在“淝水之战”中诞生了哪些成语?
意思是士兵们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人马众多,强大。
① 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③风声鹤唳(lì):
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4、读课本P93正文第二段,说出东晋胜利的原因?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东晋胜利的原因: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读课本P94正文第一段,说出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答:特点: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前 秦
读课本P94《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段和左图,说出北魏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何时建立的?何时统一北方?有什么意义?
答:⑴①北魏建立民族:
4世纪后期
⑵ 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
439年
后燕
后秦
北魏
吐谷浑
乌孙
后 凉
东 晋
拓跋珪
北魏建立形势图
北 魏
北魏统一北方形势图
鲜卑族
③建立时间:
拓跋部的拓跋珪
②建立者:
439年
⑶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内蒙古呼伦
贝尔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读课本P94最后一段,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但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不好治理北方地区。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
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拓跋宏)
读课本P95第一段,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答: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⑵目的:
用文治移风易俗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① 494年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黄
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
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
(拓跋宏)
读课本P95第一段,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答:⑴改革的时间: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⑵目的:
用文治移风易俗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① 494年迁都洛阳
②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 穿汉服。
读课本P95第一段,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答:⑴改革的时间:
孝文帝即位后
⑵目的:
用文治移风易俗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① 494年迁都洛阳
②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 穿汉服。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步六孤
拔拔 贺兰
达奚 独孤
乙旃 勿忸[niǔ]于
丘穆陵 尉迟
元
陆
长孙
贺
奚
刘
叔孙
于
穆
尉
[zhān]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
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
(拓跋宏)
读课本P95第一段,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答:⑴改革的时间: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⑵目的:
用文治移风易俗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① 494年迁都洛阳
②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 穿汉服。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⑷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帝王出御图》
上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事件:
上图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条措施: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讨论: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
二者是双向促进关系,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关系:
相关史事P95
北魏孝文帝即位
时才5岁,由祖母
冯太后临朝听政。
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冯太后
读相关史事,说出孝文帝改革是受谁的影响?
冯太后,河北衡水人。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 出身北燕王室冯氏。文成帝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面对政局动荡,临朝听政,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献文帝去世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执掌天下十五年,主持北魏中期的全面改革,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490年,病逝于平城,享年五十岁。
冯太后的改革内容
1、颁布俸禄制:北魏官员原因无俸禄,搜刮成风。冯太后与孝文帝颁禄以后,官员不可自酬俸禄。贪赃满一匹者处死。
2、实行均田制:将荒地分给农民。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制定三长制:设立党、里、邻三长以征发徭役等。
4、制定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国家交租调。
影响:为孝文帝时的繁荣富庶打下基础,初步汉化了鲜卑族。
改革
答:影响孝文帝改革的人是:
冯太后
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体现出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说出冯太后改革的意义?
读课本P95倒数第一、二段,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
⑴生活上:
①内迁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
⑵生产上:
①内迁人民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将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②汉人学习和接受内迁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汉人向内迁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⑶政治上:
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汉人的君主专制制度。
⑷文化上:
⑸艺术上:
交流日益频繁,内迁各族使用汉语。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人的喜爱。
⑥民族心理上: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读左边资料,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整体发展趋势如何?
答:民族关系: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读左边资料,说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历史意义:
① 从长期来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从短期来看,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P9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
的原因是:
北魏陶俑
答:时间:
读左边资料,说出该陶俑是何时的?该陶俑说明了什么?
北魏
该陶俑说明了:
北魏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也说明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大成效。
知识拓展P96
北魏时的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
读左边资料,说出北魏迁都以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哪里?
答:北魏迁都以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
洛阳
课后活动
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
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
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
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
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胡床
椅子
方凳
答: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
课后活动P96
2.右表是北魏孝
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
用汉姓的情况。阅读
后回答问题。孝文帝
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
的是什么 。
答:目的:
淡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繁荣与发展
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的建立
和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交战双方
时间
结果
影响
前秦和东晋
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局面
时间
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民族
鲜卑族
建立者
拓跋部
北魏统一北方
时间
439年
意义
结束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
目的
用文治移风易俗
内容
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①少数民族与汉族 错居杂处。②汉族学少数民族食物、服装、用具,畜牧经验,喜爱他们乐器、歌舞。③少数民族学汉族农业技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使用汉语。④民族心理上,思想感情日益勾通,“胡”“汉”观念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收获检测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D
2.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
课堂练习
D
3.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课堂练习
B
4.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商鞅变法
课堂练习
B
5.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D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把土地分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课堂练习
D
7.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
课堂练习
C
8、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
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B
9.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课堂练习
A
10.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课堂练习
B
课后练习
商鞅变法
秦朝的建立
大泽乡起义
秦的灭亡
西汉的建立
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
张骞第二次通西域
西汉对西域的管理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建立
蜀建立
吴建立
卫温到夷洲
1、写出下面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
魏灭蜀
西晋建立
西晋灭吴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南朝
开始
南朝
结束
淝水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迁都洛阳
课后练习
2、背第19课的知识点。
3、预习第20课。
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