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校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校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09: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校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据此可知(  )
A. 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较早 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中华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D.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图1、图2两幅图片(  )
A. 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B. 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
C. 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D. 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 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
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军队编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总体上由“国人”(周王或各诸侯国国君宗族成员)从军制逐渐向着政府征兵制演变,平民阶层成为兵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 分封制彻底瓦解
C. 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 D. 郡县制普遍建立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频繁出巡。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8年的三年时间内,秦始皇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沙及范围甚广。秦始皇巡游(  )
A. 使秦朝确立起皇帝制度 B. 意在宣德扬威和安抚天下
C. 是秦朝实行仁政的表现 D. 表明秦朝治理基层能力强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 水利灌溉工程迫及南方地区
B. 水利技术领先于世界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即将建立
D. 对南部边疆管控加强
据表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  )
汉高祖 “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汉惠帝 禁止民间私自传币
汉文帝 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
汉景帝 禁止民间铸钱
汉武帝 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
A. 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B. 造币权最终被收回中央
C. 政府历行承农抑商政策 D. 国家币制政策效果显著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曾“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但遣往州郡的官员核垦田时普遍遇到阻挠,故检验工作未能完成。此后东汉政府再未核验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 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C.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南朝刘宋时,海上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之通商的国家有波斯、天竺等国,而且刘宋和东南亚国家交流尤为频繁。当时输入的有象牙、犀角、珠玑、玳瑁、琉璃器、郁金等商品,输出的主要有绫、绢、丝、锦等大宗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 北民大量移居江南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战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
A. 提们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B. 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 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 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南朝时地下储粮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根据史书记载,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并且依然可以食用,这最能说明隋朝(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 百姓生活的富足 D. 国家长期统一稳定
据《旧唐书》记载,在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入侵波斯,波斯萨珊王朝王子俾路斯求救于大唐,唐高宗即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俾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唐高宗此举(  )
A. 彰显大唐盛世的胸怀 B. 增强了唐朝与世界的交流
C. 促进西域民族的交融 D. 有利于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全
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  )
A. 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 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 D.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贞观十六年(641年),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道:“诛其父子,足警其心,此而不恤,何忧兄弟?”这表明唐代(  )
A. 三省官员位高权重 B. 门下省可审核奏章
C. 三省之问分权制衡 D. 中书省可监察百宣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语言干净明了、质朴粗犷、豪迈雄壮;南朝民歌语言明亮巧妙,大量使用修辞,词句鲜丽但语意浅俗。这说明当时(  )
A. 艺术具有地域性特点 B. 民族之间交往极其有限
C. 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 D.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受阻
如图可用来研究,唐代(  )
A. 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 B. 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C. 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D.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转运使是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掌管--路的财赋、监察等。宋代转运使职能的变化(  )
A. 结束了节度使各自为政的局面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 扭转了政府长期的“冗费”局面 D. 使得知州权力基本被架空
史载,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即彼此先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这说明(  )
A. 北宋守旧势力异常顽固 B. 变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扣
C. 变法存在危害百姓现象 D. 北宋朝廷无视民间疾苦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  )
A. 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 B. 借鉴中原的先进制度
C. 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 D. 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  )
A. 否定了前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
C. 将地方的各种权力全部收归中央 D. 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宋代城市规模得到了极大扩张,人口剧增,最繁盛时东京(开封)城内人口达150万。南宋时对都城临安(杭州)作了改造扩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宋代城市发展主要缘于(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抑商政策的废止 D. 海外贸易的扩展
紫色向来是官员专门享有的服色,但宋代于996年下诏允许包括商人在内的“庶人服紫”,同时还规定:“今后,富商大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这一变化(  )
A. 说明市民阶层群体扩大 B. 源于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C. 反映了社会控制的松弛 D. 表明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自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 民间信仰发生重大变化 B. 印刷技术发展丰富了民众生活
C. 科举制录取人数的扩大 D.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的紧密
李清照的名作《夏口绝句》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人毛晋称赞她:“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媛才,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返魏晋矣。”据此可知,李清照(  )
A. 得到后世文人的一致称赞 B. 始终以婉约风格见长
C. 倡导妇女解放与个性自由 D. 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
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北方的著名学者如许衡、窦默、姚枢等人皆为赵复主讲太极书院时的高足,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北方地区利用书院讲学的中坚力量。据此可知,元代(  )
A. 理学得到弘扬 B.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治国以德为先 D. 儒学派别南北分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于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材料二: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其统治区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残苦,历经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
——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材料二: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进士科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课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粟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跷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洫,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已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知,我国早在百万年前就开启了人类史,一万年前就有了文化史,而文明史则以传承五千年,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黄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化,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时间悠久,和博大精深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甲骨文”,“西周青铜祭祀铭文”,可以看出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商代礼制,无法通过比较得出“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的结论,排除A项;
甲骨文记录的是占卜的祷词,青铜铭文记录的是祭祀祖先的祝文,两者都反映了王权与神权有一定的关联,排除B项;
甲骨与青铜器反映了商周两朝祭祀礼节的不同,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发展,要求学生和汉字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A正确;
BCD均非根源,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因此出现了“军制逐渐向着政府征兵制演变,平民阶层成为兵役的主要承担者”的情况,A正确;
B项错在“彻底”,排除;
CD均是在秦统一后,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无关皇帝制度,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六国旧地进行巡游和刻石颂功,意在宣扬自身威仪,并安抚天下,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正确;
C.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D.材料无关基层治理,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秦始皇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沙及范围甚广”。
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答案】D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凿灵渠的最初目的在于军事运输,而不是水利灌溉,因此不能看出水利灌溉迫及南方地区,排除;
B.材料只涉及中国的水利工程,不涉及其他地区,因此B说法错误,排除;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开凿了灵渠,因此C错误,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灵渠的开凿便利了军事运输,秦朝得以统一了岭南,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因此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关键在于对图中关键信息“灵渠”的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B
【解析】A.汉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A项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B.根据材料“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及“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等分析可知,中央逐渐收回铸币权,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B正确;
C.材料无关承农抑商政策,排除;
D.材料只反映了中央逐渐收回铸币权,不能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B
【解析】从材料“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可以看出是东汉时期进行土地调整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侵占了大量的土地,B正确;
ACD选项不符合材料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B.材料无关南北经济对比,排除;
C.根据材料“海上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之通商的国家有波斯、天竺等国,而且刘宋和东南亚国家交流尤为频繁”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繁盛,C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北民南迁问题,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海外贸易的发达,解题关键信息是“海上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之通商的国家有波斯、天竺等国,而且刘宋和东南亚国家交流尤为频繁”。
本题侧重于考查海外贸易的发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0.【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了学习汉族文化,但是并未强调“完全汉化”,排除;
B.传承汉民族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
C.北魏政权只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无关南北交融,排除;
D.根据“带头模仿汉民战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学习汉民族的文化,意在推动鲜卑政权的封建化,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关键信息是“带头模仿汉民战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
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可知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比较充足,A正确;
粮食充足并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官仓,不能说明百姓生活富足,排除C;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隋朝二世而亡,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材料“唐高宗即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俾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体现了唐朝将波斯纳入管辖范畴,这有利于加强唐朝与世界的交流,B正确;
唐朝设波斯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与盛世胸怀无关,排除A;
材料中的波斯并非西域,排除C;
材料不涉及西北边疆的安全与否,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文武官员举荐的人才如果犯罪的话,被举荐人和举荐人都要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C正确;
科举制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排除A;
BD和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并结合所学可知,门下省负责审核驳回,故对刑部奏请具有批驳权,B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三省长官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三省的制衡,排除C项;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结合题干“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及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北朝民歌语言干净明了、质朴粗犷、豪迈雄壮”“南朝民歌语言明亮巧妙……词句鲜丽但语意浅俗”可以看出,南北方的民歌各具特色,这说明当时艺术具有地域性特点,故A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故B错误;
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C;
这一时期,南北方文化交流仍在进行,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考生需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刚经是最早的印有日期的雕版印刷品,D正确;
ABC均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雕版印刷术,要求学生结合雕版印刷术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雕版印刷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根据“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可知,转运使有利于监督地方,削弱地方财政权,故B项正确;
转运使与节度使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
“冗费”局面就因为官多兵多,转运使设置不能解决“冗费”局面,排除C项;
知州是地方行政官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及北宋加强集权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可知,王安石变法内容和实际操作存在偏差,官府强令富户担保,承担风险,一定程度上危害了百姓利益,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旧势力,偏差A;
材料体现了变法一定程度上存在危害百姓的情形,偏差B;
材料没有体现朝廷的态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可知,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仿效汉族典章制度,学习汉族统治方式,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北方统一,排除A项;
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南北面官制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辽夏金元的统治,结合题干“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及辽的统治措施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辽夏金元的统治,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知,元代行省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故D项正确;
元代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否定,故A项错误;
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故B项错误;
行省长官掌握一定的权力,C项说法绝对化,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并正确把握行省制度的意义。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宋朝城市发展主要源于商品经济的繁荣,A正确;
B和材料无关,排除;
C说法错误,排除;
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市民阶层群体的扩大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A;
科举制的发展并非材料现象发生的原因,排除B;
根据材料可知,从紫色作为臣民服饰色彩到士庶都可服紫,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故C正确;
世家大族开始衰落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代社会变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紫色向来是官员专门享有的服色到包括商人在内的‘庶人服紫’”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宋代社会变化,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人们文化生活,故B项正确;
材料与信仰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材料与科举制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结合题干“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及宋元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中李清照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知,李清照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D正确;
A项“一致称赞”的说法错误,排除;
B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诗,要求学生结合唐诗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诗,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北方地区利用书院讲学的中坚力量。”可知元朝政府任用南方儒士在北方书院进学,促进了理学的传播,可见当时理学得到弘扬,故A正确;
元朝宣扬理学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并不是为了复古,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元朝以德治国,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而不是儒学派别的南北分裂,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北方地区利用书院讲学的中坚力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内涵:仁;礼;民本;和谐。
【小题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
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解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依据材料一,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西汉的治国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汉初和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分析;第二问,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汉初和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积极影响:有助于选拔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推动了儒学传播;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推动了汉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吏治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崇德、向学的风气。
【小题2】相同:都注重考核儒家经典;都关注品德;都维护封建王朝统治;都面向社会,具有一定开放性。
不同:察举制主要是自下而上推荐的,而科举制主要是逐级组织考试的;察举制主要以孝廉等德行为尚,而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优异为佳;察举制自汉代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而科举制则不断完善,历经约1300年,直至清末被废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共同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农业立法的出台与完善;耕地面积的增加。
【小题2】影响:促进了户口数的增加,有利于物价的稳定;提高了农田产量,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题3】地位:农业是国家本业,重中之重。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发展到高峰”,“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等提取概括信息即可。第二问影响根据“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等信息概括结合所学从商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第三问跟材料综合分析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第6页,共18页
第5页,共1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