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联合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孔子的是( )
A.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C. 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D. 君主治国,应当法、术、势兼用
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据此可知,李斯主张( )
A.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仿效西周分封诸侯以巩固天下
C. 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一统 D. 利用国家赋税增加官员的收入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战争不断 B.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如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 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C. 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 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表明( )
A. 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 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C. 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D.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②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雕版印刷的佛经和日历
④孙思邈的医学名著《千金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中体现的北宋政治制度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在中央和地方分散事权
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
A. 理藩院 B. 御史台 C. 宣政院 D. 中书省
元代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及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从东到西跨度将近2000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一设计旨在( )
A.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B. 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C. 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 抑制民族融合趋向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更是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科举制在两宋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选拔官员公平公正
C. 北方民族压迫严重 D. 儒学信仰基础动摇
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这一主张( )
A. 否定了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B. 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
C. 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 D. 表明理学开始受到官方推崇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该思想主张是( )
A. 孔孟儒学 B. 宋明理学 C. 董仲舒新儒学 D. 道家学说
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经济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B. 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
C. 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局部图
材料三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四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 指出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弊端。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钞。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救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壁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材料二
材料三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2) 图1、图2的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研究材料“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故B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演变的特点。关键词是“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独立文明体系,这一早就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关于中华文明的考查切入点很多,学生应引起重视。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核心主张是仁和礼,因此“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B项正确;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主张是政治上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哲学上是朴素的辩证观,因此“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A项;
“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是老子的辩证观,排除C项;
法家韩非主张君主治国,应当法、术、势兼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孔子的思想内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等信息可知,李斯强调郡县制的作用,故A正确,排除B;
“君权神授”由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
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依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郡县制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4.【答案】D
【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突出赵姓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而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故排除A项;
宋朝建立者姓赵,也属于武将出身,材料不能体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排除B项;
从唐末到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在日渐加强,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变化,考生需要结合唐宋时期社会变迁、门第观念变化等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社会变化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D
【解析】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在中国早期人类产生时期就已经发生,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是夏商周时期,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
C.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建立较长时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说法错误,排除;
D.根据题干中材料“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可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呈现出民族融合、政权并立、战乱不断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此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应重点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6.【答案】B
【解析】A.唐朝后期政治中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B正确;
C.材料无关北民南迁,排除;
D.“瓦解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图中信息的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税法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官吏贪污勒索的现象,这就加重了百姓负担,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标准的改变,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两税法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官吏贪污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并没有扩大征税来源,故B项错误;
材料中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的两税法,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意思,结合两税法的局限性分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的消极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属于唐朝科技成就,所以,①错误,故排除AB;
②③④三项均属于唐朝科技成就,故C正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的科技,考生需要熟知唐代科技成就。
本题主要通过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在地方设转运使及通判,故D项正确;
三省六部是唐代中央制度,排除A项;
科举制不能直接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
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制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是清代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的机构,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与题意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地方和全国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在元朝是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与题意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并正确掌握元朝行省制的内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代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及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反映了元代加强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据材料“元代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及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可知,不属于边疆地区的范围,故排除B;
材料未体现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故排除C;
材料未体现民族关系的变化,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据材料“从东到西跨度将近2000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江浙一带更是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文化的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官员公平公正”是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族压迫严重”与文化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C项;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儒学的主流地位没有动摇,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A.元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明经科为主,并未否定科举考试制度,排除;
B.依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可以得出元朝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正确;
C.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D.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受到推崇,并非元朝,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主张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
本题以明经科科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这是宋明理学的主张,B项正确;
孔孟儒学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扩大,市民的文化需要推动了世俗文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与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
材料现象与印刷术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结合题干“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及宋元商业繁荣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时代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两相作用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故C项正确。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ABD三项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考查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发展历程是:岩石刻画符,陶器刻画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美术字。
17.【答案】【小题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小题2】郡国并行制。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小题3】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小题4】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使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汉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创新来分析;第四小问小结合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小题2】原因:政治统一局面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外迁;环中国海诸国对中国商品和华商的依赖;府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影响:给宋元王朝带来丰厚的外贸收入,推动中国与沿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华人群体共同信仰的形成。
【解析】(1)本题考查宋朝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结合宋朝时期外贸收入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9.【答案】【小题1】特点:多元性。
【小题2】共同意义: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小题3】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的局面;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总结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意义及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隋唐时期的文化及对外交流,综合性强,题目由易到难,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综合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20.【答案】依据材料“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可知宋代是地域之争表现突出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主要的宋朝经济发展所致;到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加上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科举制度有在进行改革,中心依然的“地域之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如下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学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就观点1示例如下: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后期到宋代,伴随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朝时期,江南经接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人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字在科场上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出地域之争。观点2略。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故答案为:
示例1: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后期到宋代,伴随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朝时期,江南经接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人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字在科场上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出地域之争。
示例2: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北方的司马光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朝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的解决了科技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南北方内部边远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统治阶级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具有积极进步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首相是依据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观点,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总体难度适中。
第6页,共15页
第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