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1 22: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③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③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B.前诗中“位卑”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
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
2.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轼
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C.本词上阕虽没有一个雪字,通过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物主观感受的烘托,却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描绘得淋漓尽致。
D.词的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而自己却未能列席其间,因而词人内心十分孤苦,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聊以慰藉。
4.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散余春,一作“报余春”。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七言古诗,描写了春夜里景色清美绝俗,及诗人杏花下置酒待客的殷切情意,整首诗旷达豪迈。
B.“花间置酒”句写花香衬托得酒香浓郁,传达出了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所不同的意趣。
C.最后两句因情设景,在月落杯空夜将尽时,由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寄寓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D.全篇紧扣诗题,围绕花、月、酒、人构思,四者既融为一体,又穿插交错,显得自如而又妙趣横生。
6.古人评“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是“古今写月中物影”的“入神之笔”。所谓“入神”,即达到精妙的境界。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秋海棠
清·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中海棠所处的季节不同,但两诗都属以海棠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元诗末句的“生红”指花蕾鲜润欲滴的红色,与第二句中的“胭脂”相呼应。
C.元诗中的海棠虽殷勤呵护仍不免经露零落,袁诗中的海棠则绽放得娇艳多姿。
D.袁诗写海棠的“娇红窈窕”外,还写了海棠的清香,元诗则对花香没有涉及。
8.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创作旨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10.比较鉴赏这两首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唐代〕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
B.“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
C.“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而传神。
12.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墅居
【宋】文同
林下览清旷,此怀殊不羁。
散行轻帻便,独酌小瓯宜。
自可追三乐,何须作五噫。
世情歌笑外,纷扰意何为。
墅居
【宋】文同
不复入城市,乱山围一村。
云霞供几席,水石佐琴樽。
病久筋力缓,眠多头日昏。
无人来谷口,苔藓上松门。
【注释】①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②三乐:三种乐事,随文而异;三种爱好;谓春、夏、秋三时之务。③五噫:五噫歌,《五噫歌》是东汉诗人梁鸿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诗中每句末用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该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同题诗中,诗人所处的环境都十分清幽,但诗中的思想感情却各有不同。
B.前诗中的“清旷”点出“墅居”环境特点,“不羁”表明诗人狂放的性格。
C.后诗首联将“城市”与“山村”对举,“乱山”一词点出了村庄周边的环境。
D.这两首诗构思精巧,通篇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墅居”生活的独特感受。
14.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墅居”情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环境的喜爱之情。
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6.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写景手法的相同点和意境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①阅之有感
林景熙②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③,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机密奏章,因加封防止泄密而得名。②林景熙,宋末元初诗人,宋亡后弃官不仕。③防秋疏: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题可知,作者在山间小屋看见原本为南宋时期奏稿的窗户纸,有感而发。
B.首联写景,先点明所居之地,意味着当时作者四处漂泊,遁迹世外,远离人烟。
C.颔联写所处冬令飞雪之季,故有山窗糊纸避寒之举,为下文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D.后两联即事抒情:防秋疏用在窗上抵御北风,暗含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叹。
18.元代文人章祖程在《白石樵唱注》中评论道:“‘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请结合后两联诗句谈谈你对这段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半。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体现早春特点的自然景物有皇城中的滋润如酥的纤细小雨,远看朦朦胧胧、淡淡青青的草芽儿。
B.杨诗体现早春特点的自然景物有返绿的春柳、初绽的桃花、迟迟的暖日、徐徐的和风和充沛的春雨。
C.杨诗首联将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对照,诙谐地表达诗人虽年已衰暮,却仍热爱早春景色的心情。
D.杨诗尾联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担忧:今年雨水太多,未能风调雨顺,担心像去年一样作物收成不好。
20.明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卷二)试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比较以上两首诗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各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
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
谢眺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①。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绮翼,这里指窗帘。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
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
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
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
24.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三日即事①
张耒
已逢妩媚散花峡②,不怕艰危道士矶③。
啼鸟似逢人劝酒,好山如为我开眉。
风标④公子鹭得意,跋扈将军⑤风敛威。
到舍将何作归遣⑥,江山收得一囊诗。
【注】①张耒曾因怀悼苏轼被贬黄州,此诗作于离开贬地时。②散花峡:散花的山峡。③道士矶:道士修行的山岩。④风标:风度,诗人这里称白鹭为“风标公子”。⑤跋扈将军:指汉质帝时的果章。⑥归遣:归家后打发消遣时光。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直言归途中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存在险阻的路段。
B.颔联用语活泼,写“啼鸟”劝人不要喝酒,“好山”使我心情愉悦。
C.颈联中,诗人化用典故描摹了一幅鹭鸟悠然、江风收束的舒适图景。
D.诗人尾联中既言明了创作计划,也侧面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创作才华。
26.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作为诗人《咏怀》组诗的第一首,表明这组诗的感怀主要集中在“忧思”上。
B.开篇以诗人半夜里“不能寐”、起来弹琴等活动,点明了诗歌“忧思”的主题。
C.与曹操《短歌行》相比,本诗的“忧”始终没有言明,可见阮籍之忧更加深广。
D.整首诗都在写“忧”,又并不点出忧思的具体内容,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28.阮籍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请以五、六句为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其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B.颔联“安知”意在表明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的危险的警惕。
C.颈联作者认为魏、蜀、吴三国实力悬殊,终有一战,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
D.全诗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咏史说理,意蕴深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0.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词上阕写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最终集于一点,所见景色壮阔雄美又不失清新疏朗。
B.词人认为老了本应过闲散生活,偏又老天多事教他来管理松林,情绪看似浅淡,实则隐含愤激。
C.词末以景结情,表达了词人对偃湖蒙蒙美景的期待,也展现了其宽阔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境界。
D.本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意境新奇健雅,语言平易通俗、自然朴素,笔力峭拔。
32.这首词是如何展现灵山风貌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3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①
〔宋〕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②,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天,王安石卸江东提刑任,回京述职。不久,奉命送契丹使北归,五年春天到达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奉使契丹途中所写。②燕:当时为契丹占据。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颔联中的这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颈联写阳光染就柳色嫩黄,雨水催成田间新绿,生动地裁就了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36.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两句平实的笔触中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城楼之高与在城上饮酒,而以“客恨饶”三字引起下文;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仇恨顿减。
B.山川雄奇,美丽如画,千古英雄已逝,当今英雄未见,不能不令人向往有豪杰出来重整山河,只有清风明月可以聊慰自己内心的寂寥。
C.江山如旧,人事已非。结尾以繁华流逝,红衰绿减,秋风萧瑟,令人心寒作结,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情。
D.“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用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以景结情,使得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38.请结合全诗,对尾联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①
【唐】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③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京中:指长安,即下文中的“秦”。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其府第在洛阳城西,此处泛指豪华府第。
3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不当春”写诗人虽身处长安的春天,却没有春天的感觉,只因此处不是洛阳,更无朋友同游。
C.颔联二句紧承前意,描绘长安景色,“徒”“漫”二字十分准确地传达了诗人的无聊和沮丧。
D.颈联写作者身处热闹的宴饮场景,以此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深和思归40.本诗尾联被评为“七律结句范例”,请结合诗歌的标题、结构和思想情感等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
2.同:都给予了《出师表》极高的评价,都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异:①《书愤》一诗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②《病起书怀》一诗尾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错,作者曾以国家的塞上长城自许,希望能为国御敌立功,不料愿望尚未实现,表明其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 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 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赞美诸葛亮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表达了自己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施展抱负的爱国热情。
《病起书怀》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诸葛亮自请北伐典故,赞扬了诸葛亮讨贼报国的诚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尾联以诗人挑灯夜读《出师表》作结,表现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总之,这两首诗都用提到了《出师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都用《出师表》诸葛亮自请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是用典抒发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书愤》的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病起书怀》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追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3.D
4.①孤独寂寞。天寒地冻,诗人无人相伴,只能自“揩病目”“捻衰髯”以度寂寞时光。②思念挚友。想象友人宴饮嘉朋,手把梅花遥望自己,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③恪守人格、渴望归隐。诗人自比陶潜,并以雪自喻,表达坚守己志和对陶潜能辞官归隐的歆羡。④压抑苦闷。最后三句,以独白形式与友人推心置腹,吐露自己被贬黄州的压抑和苦闷。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因而词人……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错误。使君留客宴饮只是词人的想象,未必是现实场景;“手把梅花”两句属于“对写”,不是作者“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而是想象友人正“手把梅花”,向东遥望着“我”。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由写雪转入到写人,突出东坡“孤坐”之难,“谁伴我”之寂,“病目”之困,“衰髯”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诗,才能度过这寂寞时光。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中,开头三句,化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然而东坡自己不在席上,甚为孤苦。第四、五句进一步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一枝举起,“东望”着我这黄州的陶潜。也许你还在请我入宴。我“知使君之念我”。表达了诗人思念挚友的感情。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句说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这几句以一个回环句,吐出了内心的压抑感和牢骚感,诗人与友人推心置腹,说自己品格似雪洁白,然而却遭人嫌;再结合上句的“东望忆陶潜”可知,诗人还以陶渊明自比,既表达了坚守己志和对陶潜能辞官归隐的歆羡,又传达出被贬黄州时的压抑和苦闷。
5.A
6.①写月中物影传神:以“踏花影”侧写出月光皎洁,花影可爱;而“涵青苹”则以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②画面明净、空灵。两句中月、花、影交融,月光空明,花影参差,画面宁静又清远。③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涵”字写出月光流动,花影摇曳,使沉静的夜色有动感。④以“步月”“踏花”的浪漫之举刻画出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意趣)。因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写出诗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参考角度:物影刻画精妙;刻画物影的语言妙;画面意境妙;情感意趣妙)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整首诗旷达豪迈”错。在本诗里,诗人有超脱浪漫之举,有狂放之兴,但诗歌最后“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转入一种低沉之绪,并没有完全体现旷达豪迈。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的意思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其中前一句“踏花影”看似写的是花,但我们却可从侧面见出月光的明亮皎洁,因为唯有如此,诗人和读者才能看到清晰可爱的花影。“涵青苹”也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诗人写的是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所以,这里的“涵青苹”以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
这个句子中,月光空灵明澈,诗人没有去写实体的花,而是去写参差的花影,并且展现了月、花、影交融的景象,使得画面宁静又清远,因而整体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这句诗中,诗人描写了流动的月光,又用摇曳的青苹来比喻月光与花影的交融,这就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从而使得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
诗句中,诗人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而是通过“褰衣步月踏花影”的动作,亲身参与到这个画面中。前一句“明月入户寻幽人”,所以这里诗人就因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与自然融为一体。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在这如孩童般“步月”“踏花”的举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诗人形象。
7.C
8.①元诗借物说理,通过对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怜爱,告诫儿辈要珍惜如花蕾般美好的青春时光。(或咏物抒情,表达了对岁月不拘、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
②袁诗托物言志,作者借对秋海棠独含秋气、清香袭人的赞美,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海棠虽殷勤呵护仍不免经露零落”错误。诗句“殷勤留著花梢露”的大意是:一定要把海棠花梢上的露珠留住,倘若把那美丽的红色滴下来就真要为春天而感到可惜了。可见不是指海棠,而是指海棠花梢上的露珠。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胭脂浓抹蜡痕新”可以看出诗中的海棠都是新叶脆嫩,含苞未放;从“殷勤留著”“可惜春”可看出,元诗借物说理,或者咏物抒情,表达了对岁月不拘、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由此叮咛“儿辈”们要珍惜青春时光。。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写暗中有秋海棠的的清香袭来,这种清香不是幽居的人是不知道、不理解的,赞美了秋海棠的内在淡雅的美,也写出幽人淡雅的气质,作者袁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秋海棠的淡雅清韵之美,表达自己隐逸淡泊、保持自身精神气韵的情怀。
9.C
10.①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苎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②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
【解析】9.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杜诗尾联,句意: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来诗尾联,句意: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
(1)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
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2)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
(3)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
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11.B
12.①“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反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和悲凉之感,反映战争给乡村带来的破坏和伤害。②“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妻孥见面的小场景,用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③“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二字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运。④“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邻里围观的情状。写千里归来的一人引发了众多邻人的百感交集。⑤“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惊喜重逢后,夜阑秉烛对坐不敢相信的兴奋情景,反衬出战乱中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苦。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错。“归客千里至”一句,归客是指诗人自己,而非“远道而来的客人”。诗句中含有诗人千里归家后的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以小见大就是 “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意思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的手法。艺术效果好比“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令人浮想联翩,感觉意境深远或主旨深刻。
此诗写诗人在战乱之中侥幸返家,与家人团聚,通过游子、家人、邻人的非常心态和反常举动,揭露安史之乱百姓带来的灾难,既是对自己家庭命运的感慨,又是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乱的强烈抗议和控诉。
如诗句“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这些普通的意象为点,反映战乱后的乡村氛围。诗句写乡村黄昏的景色,其中鸟儿喧宾夺主的声音,反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反映战争给乡村带来的摧残和伤害。
再如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用与妻孥见面的小场景,写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极而泣。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
再如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其中“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实属太偶然,妻子惊怪就不足为奇了。非常恰切地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运。
又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邻里围观的情状,诗人千里归来的消息引来偌多邻人。邻人凭墙相望,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歔欷,可能是羡慕,可能是心酸,也可能是勾起自家的伤痛,富于人情味,又含蓄蕴藉。也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又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夜阑秉烛对坐的情景,深夜了,劫后余生的诗人与亲人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感觉像是在梦中一样,以这个典型场面来反衬出战乱中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苦。
13.D
14.同:都表达了对村居生活的喜爱。
异:第一首表达了诗人放荡不羁,自由洒脱,摆脱世俗纷扰的情感。第二首表达了诗人独居山村,久病头昏,无人造访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通篇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错,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题目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都表达了对村居生活的喜爱。
根据第一首诗歌中“自可追三乐,何须作五噫。世情歌笑外,纷扰意何为”等句子可推知,第一首诗侧重表达了诗人放荡不羁,自由洒脱,摆脱世俗纷扰的情感。
根据“病久筋力缓,眠多头日昏。无人来谷口,苔藓上松门”等句子可推知,第二首诗侧重表达了诗人独居山村,久病头昏,无人造访的孤独寂寞之情。
15.D
16.①在写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描写“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狗吠”“鸡鸣”。
②在意境上,二者不同。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 幽暗空寂意境。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和平平静、恬静优美的意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两首诗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
17.D
18.“防秋疏”,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障北风”,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内里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自见于言外。承接上文的铺垫,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
D.“暗含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叹”错,宋朝灭亡后,林景熙避居山中。有一次,他投宿一家山民家中,这家人家刚用纸糊好窗子,他见到糊窗的纸中,竟然有一封奏请皇帝防御元蒙秋天入侵的奏章,顿时触动了他无尽的亡国悲哀,写了这首小诗,可见暗含对朝廷帝王的谴责之意,抒发亡国之悲。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写作技巧的能力。
林景熙避居山中,投宿一户山民家中。在一个远离嚣世的温暖小屋里,似乎可以恬适安坐,实则不然,作者思绪难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在怀,当他忽然发觉山窗上新糊的故朝封事稿时,不禁引起无限的怅恨。前两句写景叙事为后两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句即事抒情。“何人一纸防秋疏?”作者用设问语句,意在提起人们的注意力。“防秋”,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边备,故曰“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
“却与山窗障北风”,寓意尤为深刻。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只要细细吟咏,便可感到其中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注家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这是睹物伤情的小诗,在“四山欲雪”之际,作者发现新糊的窗纸上有故朝封事稿,阅读之余,感慨系之,即事抒发“山河破碎,谁之咎矣”的怅恨之情。
19.D
20.(1)同:都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2)异:①韩诗是先景后情,即景生情,先写早春春雨丰润、春草嫩绿的美丽景色,然后通过和杨柳堆烟的暮春景色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早春之美的赏爱之情。②杨诗是先情再景又情,融情于景,先抒虽是老病之身却对鲜妍的春容热爱有加之情,再写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之春景,结尾又翻出新情:衰翁所醉心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而且关乎民疾民瘼。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尾联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担忧:今年雨水太多,未能风调雨顺,担心像去年一样作物收成不好”理解错误。结尾表达了一份欣喜和祝愿,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的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然获得了季收,却不比眼下的好光景,真是风调雨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抒情手法的能力。
相同之处:都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韩诗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杨诗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尾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不同之处:
韩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前两句写景,首句以“润如酥”点出初春小雨,第二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早春之美的赏爱之情。
杨诗,首联抒情,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叹老中隐藏着不服老的情绪。这正是诗人虽年已衰暮,却仍然热爱早春景色的原因。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尾联转笔写情,写出新意。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得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说明“衰翁”所醉心的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而且关切着民生荣悴。
21.C
22.①对古人(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②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③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解析】2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五言古体诗”错误,这是对诗歌的体裁分析错误,本诗一共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应为“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B.“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错误,从诗中来看,“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前一句说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后一句说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写“古”。作者“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之所以“野旷”“江深”是因为营已不在,城在江边。
D.“次写想象之景”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是一首怀古诗,前两句描述遗迹,三四句描述时景,后述怀古之意,故诗歌中所写之景应为“眼前实景”。
故选C。
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首联“吕蒙营”“刘备城”可知,吕蒙曾以此作为营地,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作者写此既表达了对吕蒙、刘备等古代英雄人物敬仰之情,又表达了缅怀之意。
颔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战功显赫,这样的和睦关系恰恰是作者所向往的。
尾联“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怀古是为了抒情,刘备能临终托孤,吕蒙能遇明主,然而自己却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依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3.B
24.①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
②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
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25.B
26.①首联写行路的经过,选取散花峡、道士矶这样的地名嵌入诗中表述行程已相当巧妙,再以“妩媚”“艰危”形容之,颇觉生动,景物如在眼前。这两句诗不仅表述了行程,也将诗人此时游山玩水的兴致痛快地表达了出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②颔联将景物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传神,诗人和自然界开始了互动和互化,诗人已经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感情充沛、兴致勃勃。
③颈联写江上一白鹭延颈而立,神态清冷,风度翩翩,使跋扈的江风,亦不敢逞威掀浪,情感饱满而充满活力。
④尾联以归遣作收束,把景物联系起来,构成色彩鲜明、意境完整的长卷。随着景点的推移,读者进入种种境界,目不暇接,表达了诗人旅途所见和由衷的喜悦。整首诗诗人将旅途之景与自己愉悦的心情相契合,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啼鸟’劝人不要喝酒”错误。“啼鸟似逢人劝酒,好山如为我开眉”意思是沿途的啼鸟鸣声相送,好像在逢着人就劝酒一样,美丽的青山,就如一个知心朋友一样,远远地迎面就开怀地笑着。这里写出了诗人和景物互动,诗人已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感情充沛。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将旅途之景与自己愉悦的心情相契合,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景,整体格调欢快轻松,充满着诗人主体愉快的心灵感受。词语警拔新颖,快人快意,韵律有回环之美,疾徐抑扬,起伏高低,错落有致,读者仿佛能听到鸟声、风声、水声和涛声。
诗人在写首联时,“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怕艰危道士矶”,一路经过妩媚多姿的散花峡,艰难危险的道士矶毫无令人惧怕之处。能抓住散花洲和道士矶一媚一危的特点,大气包举,先声夺人,色彩壮美,音节响亮。这两句诗不仅表述了行程,也将诗人此时游山玩水的兴致痛快地表达了出来。
而在写颔联时,“啼鸟似逢人劝酒,好山如为我开眉”,沿途的啼鸟鸣声相送,好像在逢着人就劝酒一样,美丽的青山,就如一个知心朋友一样,远远地迎面就开怀地笑着。顺着前两句高昂的情致下来,没有故作姿态,巧妙就在于它符合景物的特征,轻轻一点化,随即活起来,没有去生吞活剥。给景物注入感情,让它自自然然地活起来,感情充沛、兴致勃勃。
颈联写江上景,“风标公子鹭得意,跋扈将军风敛”,鹭鸟在碧天如洗的空中悠然飞过,跋扈的大风收起了自己的威风。在这里“风标公子”和“跋扈将军”既喻指鹭和风,又生动传神地表现鹭和风的情态,情感饱满而充满活力。
尾联则以归遣作收束,“到舍将何作归遣,江山收得一囊诗”,等到家后用什么来馈送朋友呢?如此美丽的江山胜景,恐怕我要带着一囊好诗满载而归了吧!色彩鲜明、意境完整,分享诗人旅途所见和由衷的喜悦。
27.C
28.“孤鸿”“翔鸟”比喻诗人自己,诗人借“在野外悲号的孤鸿”和“在北林惊鸣的翔鸟”起兴,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可见阮籍之忧更加深广”错,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意思是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表面上看是在写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诗人借这种寂静凄清的环境,想要映衬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孤鸿的哀号、翔鸟的凄鸣都渲染出一种不安静而险恶的环境气氛,更加衬托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忧伤。“孤鸿”“翔鸟”在这里就是比喻自己,诗人借在“野外悲号的孤鸿”和“在北林惊鸣的翔鸟”起兴,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当时孤独苦闷的心情。诗人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界事物作象征,曲折含蓄地表现当时忧愤伤时的心情,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29.C
30.不相同。《赤壁怀古》中苏辙借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与惨败的结局,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讨伐开战需要充分研究论证,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作者指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他过于急迫希望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进而丧失了理智。《赤壁赋》中苏轼写曹操意在强调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随时间消亡了,慨叹人生的短暂。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C.“实力悬殊”“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错,颈联写“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魏、蜀、吴三国实力相当,此战过后,魏蜀吴三足鼎立,谁也没办法短期内灭了谁。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二者的写作意图不相同。
《赤壁怀古》中首联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首联突出了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是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的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诗歌借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与惨败的结局,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讨伐开战需要充分研究论证,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同时作者指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曹操过于急迫希望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进而丧失了理智。
《赤壁赋》中苏轼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文章写曹操意在强调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随时间消亡了,以此慨叹人生的短暂易逝。
31.D
32.①化静为动。描写群山或“西驰”,或东向,好像万匹骏马回旋奔驰,将群山之势变静为动;
②拟人。“争先见面”赋予灵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山峰带来清新气息,使人精神爽快;
③比喻。将灵山比作“谢家子弟”“相如庭户”“太史公文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灵山的秀润、轩昂与雅健。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平易通俗、自然朴素”错误,诗中用典、比喻较多,语言蕴藉含蓄,生动形象。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是说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这是化静为动。
“争先见面重重”是说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争先见面”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灵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山峰带来清新气息,使人精神爽快。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灵山的秀润、轩昂与雅健。
33.B
34.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35.B
36.①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的热爱。
②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解析】3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错误。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表达了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的热爱。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家山河被敌军占领的愤恨之情。
37.A
38.①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用今日衰败之景来应答六朝之景的现状,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抒发怀古伤今之情。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不觉仇恨顿减”分析错误,诗句中说“客恨饶”,即为客恨多;首联意思是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遗恨无限,感慨万千。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设问。最后两句是说往日的繁华已荒芜在一片败花残绿之中,这残败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一问一答,怀古慨今,抒发昔胜今衰的感慨。
(2)借代。“败红”和“残绿”,用事物的特点代替本体,“败红”代指残败的红花;“残绿”代指残败的绿叶。红衰绿减,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痕。
(3)对比。曾经的“六代繁华”和现在的“败红残绿野萧萧”形成鲜明的对比,繁华不可永驻,旧日胜迹已为花草所掩,诗中表现了对历史上兴亡的感叹。
(4)以景结情(或以景句作结)。“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用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以景结情,使得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江山如旧,人事已非。
39.D
40.(1)运用了拟人手法,作者寄语洛阳的春天景物:等明年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语痴而情真,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眷恋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与标题形成了照应。
(2)诗人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颈联写作者身处热闹的宴饮场景”说法错误。诗中“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
从表达技巧角度探究,此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意思是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诗人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样说是把春天的景物当成人来对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作者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之情。
从标题的角度分析,此诗的标题“春日京中有怀”中“京中”指长安,说明诗人身在长安,这就表明诗人身在外地,此时思念洛阳的友人,尾联和标题形成了照应。
从构思和情感角度探究,尾联构思新颖,前文写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独游和寂寥,但在结尾却构思新奇,不再困于独处的寂寥落寞,而是放眼未来,扩大了“有怀”的范围,也流露出诗人的乐观天真、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