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开国大典
——说课
说教材及学生
说教学
说教学设计
说课流程:
说教材
说学生
教学目标
教学难重点
设计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说教材
《开国大典》,以感受炽热爱国情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重点。
《开国大典》是一篇较长课文、讲读课文、龙头课文,题材珍贵、陌生但并不难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典礼时场面为写作重点,几个场面的描写详略有当。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非常到位。
返回
说学生
该年龄段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学生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另外由于年代较久,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不全面 ,所以尽量多的提供史料,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宽知识面。
返回幻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学习目的的自读自学方式,了解课文内
容,会读会写“防、耸、旗、诞生”等生字词,
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擎着、排山倒海、
徐徐上升、瞻仰”等词。
2、在朗读和交流中,体会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
记叙以及揣摩文章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
3、在体验摄影记者活动以及知识拓展活动中,学
习场面描写。
返回
4、通过各种有感情地朗读以及交流、角色
体会等方式,理解文章含义较深刻的词
句,并能够背诵第七自然段。
5、完成合作互动交流、汇报展示,体会到
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语文学科兴趣,
锻炼学习能力。
6、了解新中国成立意义,联系新中国的发
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设计理念:从新课程标准要求出发,教学目标涵盖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性强。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及场面描
写,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 情。
(本课文本的自身要求、单元(“爱我中华”)的单元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
和句子,学习文章详略有当的表
达方式。
(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了解甚少。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学生认知情况而决定)
返回
设计思路
开国大典是学生们所没有经历过的,但是今年国庆六十周年大典学生们都亲身体验
过。我联系这两次大典,通过图片、影像等资料,引领学生走进开国大典,了解新中国
的成立。利用图片和影像真实地还原了开国大典当时的情景,让同学们进行移情学习,
把每个画面场景以镜头的方式,学生情境体验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参与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是教学设计的亮点。学生们能够边看边学,真正参
与进去学习理解,自主地以另一种方式体验,达到自我感情的升华,而不是教师感情
的强加。设计中增加大量的读,充分的读,树立语文教学的“阅读本位”的思想。
返回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与学中,教师充当一名时空转换员,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朗读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设计出教学流程、提出学习目的,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合理指导。
学生根据学习目的来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在几大教学环节中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文、图片、影像资料,通过读、看、想、说、评等方式去感受和理解。
返回
教学准备
影像、图片、课件、背景音乐
返回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
四、整体回归
五、拓展与延伸
设计理念:以兴趣学习为先导,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件历史大事,站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划世纪大事件的历史背景,这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
(1)播放2009年60周年国庆大典剪 辑影像,联 系这次大典谈话引出课文《开国大典》,激发学生 兴趣。
(2)学习课题,了解课题含义,了 解新中国成立背景。
一、情境谈话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学习目的,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现教学目标1)
(2)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分基础知识展示与课文理解展示两部分。(体现教学目标5)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中学习目的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系统化原则。对课文整体感知,理顺课文结构,了解课文有祥有略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对课文难点的突破。
(3)阅读。分段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感人的段落朗读。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理解课文第一节。
①读课文第一、二、三、四自然段。各段分别
写了什么?(体现教学目标1)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③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会场布置的平面图。(教
师出示 PPT演示会场的布置)
④学习理解本段重点词句。(迎风招展、直奔、
擎着 ,等)(体现教学目标4)
(2)学习理解课文第二节。
①指名分段朗读,并进行评价。各段分别写了什么?(体现教学目标1)
②理一理典礼的过程。典礼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体现了教学目标2)
③自由读并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在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激动、兴奋、喜悦)(体现教学目标4)
④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⑤学习理解本段重点词句,随机点拨句、联系造句、表演理解。例如: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表演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等。(体现教学目标4)
⑥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阅兵式?齐读阅兵式场面。点拨此为课文内容详写部分。为什么要详写?(持续时间长,阅兵场面精彩)(体现教学目标2)
⑦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重点理解表达人民心情的句子。 (体现教学目标4)
⑧全班交流讨论。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时间3分钟)(体现教学目标5、6)
(3)学习理解课文第三节。
①默读课文第三节。理解各段分别写了什么?(体现教学目标1) ② 朗读第十五自然段,读出欢乐的气氛。(体现教学目标4)
③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体现教学目标4)
设计理念:主要通过交流、不同方式的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深入理解来开展。在课文理解这一环节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穿插了大量的读和练习以及表演体会,例如:词语填空、这个词语换一换行不行?你会表演像战士们一样挺着胸站在战车上吗?通过表演毛主席宣告这一节你体会到什么?等等,引领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思想,这也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四、回归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几个场面。 (2)课文中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喜悦) 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教学目标6) (3)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一名记者,你会拍下哪些难忘的镜头?分组交流解说镜头,并进行评价。(时间8分钟)(体现教学目标3、5) (4)观看1949年开国大典影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现教学目标4)
设计理念:我主要是通过:评、说、看、读相结合开展。多方式,多元化的课文回归能够更好地吸收全文。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讲一讲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2)联系两次大典以及中国60年的发展变化即兴演讲自己的感触。(体现教学目标5)
(3)最后进行小练笔。“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体现教学目标3)
设计理念:坚持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协调的原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
教学流程
总的来说,本堂课流程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观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念,注重提高教学的全面质量,即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在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的过程从“读出意,读出义,读出形,读出情”到“比用语,比章法,品出味,悟出效”双向阅读心理过程,树立了语文学习的“阅读本位思想” 。精读部分注重“精讲多练,读写结合”,融语言训练,人文情感熏陶及感悟写法于一体;最后回到语言形式,学写场面,很好地体现了“鱼和熊掌兼得”(语言与人文兼得)读写结合的特点。)
返回
板书设计
时间地点和参与者
典礼前 会场
开 群众入场
国
大 典礼
典 典礼时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典礼后
光明充满北京城
(激动、兴奋、喜悦)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详写)
(详写)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