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09:10:05

文档简介

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答案】B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答案】C
3.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  )
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
【答案】D
4.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
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
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答案】C
5.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答案】A
6.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答案】A
7.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答案】A
8.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答案】B
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据此可知,在秦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中外朝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答案】C
10.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  )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D
11.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答案】C
12.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  )
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
【答案】C
1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答案】D
14.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
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答案】A
15.1858年在天津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近代外交意识渐显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天朝上国观念根除
【答案】B
16. 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  )
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
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
【答案】C
17.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
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 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18.据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调查可知,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迎神赛会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  )
A.民国政府对迷信活动采取放任态度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必要性
C.传统风俗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容忽视 D.民主共和思想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
【答案】C
19.《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
【答案】C
20.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明末清初几位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以下选项中,哪一句不是当时顾亭林先生说过的话(  )
A.“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8分)
(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8分)
【答案】(1)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4分)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3)问题:出现积贫积弱局面。(2分)举措: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4分,回答出其中两条措施即可)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4分,回答出其中两条措施即可)
22.(20分)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6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8分)
材料三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四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1)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答出郡县制即可得2分)
(2)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不同:唐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4分)
(3)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4分)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分)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3.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  )
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
4.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
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
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5.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6.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7.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8.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据此可知,在秦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中外朝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10.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  )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
11.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12.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  )
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
1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14.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
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15.1858年在天津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近代外交意识渐显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天朝上国观念根除
16. 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  )
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
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
17.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
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 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8.据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调查可知,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迎神赛会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  )
A.民国政府对迷信活动采取放任态度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必要性
C.传统风俗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容忽视 D.民主共和思想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
19.《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
20.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明末清初几位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以下选项中,哪一句不是当时顾亭林先生说过的话(  )
A.“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8分)
(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8分)
22.(20分)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6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8分)
材料三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四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