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庆阳等2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答案】B
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答案】A
3.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答案】C
4.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
【答案】B
5.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答案】D
6.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答案】A
7.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答案】D
8.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 )
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
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 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
【答案】A
9.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A
10.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 ”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时人对陈不占的评价最有可能是( )
A.胆小懦弱 B.仁者之勇 C.愚忠可笑 D.知机识变
【答案】B
11..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答案】A
1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13.蹴鞠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宋人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下图为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这说明( )
艺术创作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绘画如实再现历史场景
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
古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
【答案】A
14.《宋史·吐蕃传》记载,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 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 B.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
C.青藏地区的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D.宋朝政权积极维持与西域的联系
【答案】B
15.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
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答案】D
16. 1853年,英使文翰率领第一个官方代表团访问天京时,杨秀清照会说:“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凡欲来天国通商者,准到镇江焦山下,听守镇江大员办理”,同时在通商中“害人之物为禁”。照会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联合英国共同反清
C.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D.主张国家平等交往
【答案】D
17.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平”。据此可知博斯年意在( )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D.倡导文学通俗性和国民性
【答案】D
18.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请求县政府恩准”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 B.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
C.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
【答案】C
19.《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
A.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B.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20.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24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10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6分)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2分)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4分)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任答三点,6分)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2分)
(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4分)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6分)
【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5分。每点2分,任意3点5分)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5分。每点2分,任意3点5分)
(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分。每点2分,任意3点6分)酒泉市、庆阳等2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3.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4.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
5.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6.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7.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8.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 )
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
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 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
9.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
10.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 ”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时人对陈不占的评价最有可能是( )
A.胆小懦弱 B.仁者之勇 C.愚忠可笑 D.知机识变
11.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1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3.蹴鞠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宋人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下图为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这说明( )
艺术创作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绘画如实再现历史场景
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
古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
14.《宋史·吐蕃传》记载,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 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 B.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
C.青藏地区的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D.宋朝政权积极维持与西域的联系
15.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
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16. 1853年,英使文翰率领第一个官方代表团访问天京时,杨秀清照会说:“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凡欲来天国通商者,准到镇江焦山下,听守镇江大员办理”,同时在通商中“害人之物为禁”。照会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联合英国共同反清
C.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D.主张国家平等交往
17.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平”。据此可知博斯年意在( )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D.倡导文学通俗性和国民性
18.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请求县政府恩准”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 B.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
C.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
19.《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
A.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B.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20.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24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10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