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1.2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赏析《千里江山图》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1.2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赏析《千里江山图》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2-12 10: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感知与判断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
1、描述:陈述作品中描绘的物象,是我们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的开端。
包括作品的主题、内容、形象、色彩、线条、光影、肌理、尺寸、甚至一些有趣的细节等。
鉴赏美术作品一般过程:美术鉴赏的四个步骤
肌理(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
2、分析:探讨形式构成特征,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美。
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
空间的营造、构图原理等。
3、解释:合理解释作品的意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不断对作品内涵加以解释。
这种解释要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之上,结合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甚至艺术家的创作心得等。
4、评价:将鉴赏作品纳入一定的时空范围中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
包括与作者其他作品比较、与同时代其他作品比较、与同类型作品比较等。
鉴赏美术作品一般过程:美术鉴赏的四个步骤
1
描述
陈述在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包括画面的内容、色彩、材质、肌理、尺寸等
2
分析
探讨形式关系,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等。
3
解释
推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种推测要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之上
4
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包括与作者其他作品比较,与同时代其他作品比较,与同类型作品比较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
千里江山图(宋代)
1、描述:
内容
色彩
材质
尺寸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1、描述:
内容
色彩
材质
尺寸
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
青绿设色
绢本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2、分析:
探究项目 探究成果
空间的营造
笔墨用法
色调处理
它们在表现的视角上有何不同?
高远
势之突兀
平远
意之飘渺
深远
意之重叠
深远
高远
平远
三远法
中国的山水画有其独特的空间表现法则,不讲究对单一视觉空间的模拟,而讲究“山形面面观”,将不同视角下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平面上,北宋画家郭熙将之总结为“三远法”。他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空间的营造
虚实疏密构图 全景式观景
笔墨用法
披麻皴
荷叶皴
斧劈皴
青绿融皴笔墨
色调处理
一、勾画石头轮廓,根据表现对象的形态皴擦石头结构
二、赭石调水,罩染(平涂)石块,注意颜色不能太浓。
三、赭石干后,调中等石绿(不能太浓),从石头顶部往下分染石头,由重到轻
四、小青绿颜色淡雅,石绿染一两遍即可,大青绿的石绿需多次分染(每次干透了再染,不能太浓),山石暗处可再适当分染石青,以求变化。
分析:
探究项目 探究成果
空间的营造
笔墨用法
色调处理
运用“三远法”,虚实疏密构图 ,全景式观景
不同的皴法表现山石、树木
设色青绿 ,结合青绿融皴笔墨
解释:
推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种推测要建立在对作品的分析之上。
宰相蔡京的题跋
希孟年十八岁
不踰半岁 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
王希孟身世
王希孟(1096年 -1119年[据传]),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王希孟生于宋哲宗朝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逝世年岁不详,有传闻说其逝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但因无史可依所以不能贸然断定。宋徽宗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国子监太学中建立“画学”,北宋是唯一一个重视绘画的时代,其写实画法达到了顶峰,也就只有宋朝才会有“天子门生”之说,如果说“画院”是现在的美术学院,那么“画学”就是所谓的美院附中了,而宋徽宗设立“画学”就是为了提高画院画家的绘画水平和素养,且名额只有三十人。
宋徽宗对于千里江山图用了“堪称奇迹”四个字形容,因为他知道他自己画不出千里江山图,所需要的雄心和细心,这两个很难兼备,好像成年老熟的大师喜欢用雄心掩盖细心,忙着做减法,用尽量少的笔触表达更多的情感,王希孟却忙着用细心加法去填补他雄心的构图,就这样全情投入,表现大宋江山的秀美壮丽景象。
宋徽宗自己为什么不画?
长久以来, 人们往往把水墨当作中国绘画的唯一传统, 而忽视了色彩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色彩画重要代表的青绿山水长期不被重视。
一个时代艺术作品中所显现的装饰性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宋朝国力强盛,不但经济繁荣、社会富裕,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各民族之所长,在美术作品中,其艳丽的色彩、华美的装饰性表露无疑。
小结:
综上所述,《千里江山图》之所以名声大噪,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画家少年英才,难免引人关注。
2、画家生平、经历奇特,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3、王希孟做了皇帝宋徽宗做不到的事。
4、一度不被重视的青绿山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放异彩。
5、为世人和后世完美展示了宋朝的繁荣景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富春山居图》PK《千里江山图》
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评价:
评价:
《清明上河图》PK《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1、两幅画色调风格完全不同,一幅为大青绿山水,一幅为水墨风俗画。
2、空间营造方式不同,《千里江山图》采用“三远法”营造了大宋的千里江山风貌。而《清明上河图》则是采用散点透视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3、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作品,那《千里江山图》就是一幅浪漫主义作品。
4、《清明上河图》比《千里江山图》更多地在于表现北宋的人情风貌。
PK
PK
陈丹青老师说:“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那么千里江山图就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人情风貌写照
人情风貌写照
人情风貌写照
人情风貌写照
这是一种怎样的山水境界?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可游、可居、可行、可望。
远观——近观——微观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