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中西文明比较
姑试略言中国史之进展。就政治上言之,秦、汉大统一政府之创建,已为国史辟一奇迹。近人好以罗马帝国与汉代相比,然二者立国基本精神已不同。罗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其势力于四围。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征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征服四围,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围,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量者,乃常从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国工作,在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围之征服。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烁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
——钱穆《国史大纲》
2.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
第一,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第二,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第三,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剪除了匈奴人的威胁,控制了天山南北,把疆域从河西走廊,拓展到了帕米尔高原。从汉武帝开始,汉王朝倾注全国财力开拓新地,维持丝路的畅通,而且持续时间长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汉朝付出这么大的财力做这件事情,维持与西域交往的畅通,实际上是汉朝试图将国家影响力远播于四方的战略规划,用今天的词语来形容就是汉朝塑造自己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4.西汉的衰落
人们历来把中国历史解释成是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
这种循环是从每个重要王朝刚建立时所共有的安宁和繁荣开始的。社会安定的恢复导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相应地使收入增多、国库充实。但是,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和制度的压力这三者的结合必然迟早会使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他们将人力和财力分散到公路、运河、防御工事、宫殿、宫廷铺张和边疆战争上。因而,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
这实质上是汉朝初期的模式。“好战的皇帝”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赢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把中国的疆界远远地扩展到中亚。但是在这过程中,帝国的资源耗损过度。为了应付危机,他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货币贬值、出卖官爵和重建国家对盐、铁、酒的垄断经营。虽然在他统治期间,他仍能设法对付支出,但他的后继者们由于纳税自耕农的数目下降而更深地陷入困境之中。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东汉后期政治的黑暗
和帝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觊觎权力的人,都力图挟持皇帝。外戚由于接近皇帝,利用皇帝幼弱,易于掌握朝政;而宦官又因缘时会,取外戚的地位代之。无论外戚或宦官当权,都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他们又都趁权力在手的时候排除异己,竭泽而渔。从官僚士大夫看来,宦官是他们所不齿的微贱暴发户,所以在外戚、宦官的争斗中,外戚较多地得到了官僚士大夫的支持。 官僚士大夫的反宦官斗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博得了社会的同情,因此张俭在被捕时,许多人破家相济,使他得以逃亡出塞。当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后,被禁锢的党人获得赦免,他们立刻同宦官联合,集中力量来镇压起义农民。官僚士大夫与世家大族息息相通,根深蒂固,总的来说,力量比宦官力量强大,所以在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他们重整旗鼓,发动了对宦官的最后一击,终于彻底消灭了东汉宦官的势力。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1.了解汉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具体措施及意义。能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等方面概括大一统的表现。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结合史料和疆域图,认识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两汉衰亡的史实和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通过研究汉末农民起义,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
[重要概念]
1.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中朝: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相对于“外朝”而言,“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中朝(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4.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5.尊崇儒术:董仲舒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该思想中,儒学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6.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法和平准法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7.丝绸之路:一般指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拓。西汉末年,由于匈奴袭扰,出现中断,东汉时班超又重新打通,并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的罗马帝国。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汉武帝后又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各国。
[时空术语]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东汉(25—220年);西域(狭义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王莽新朝(9—23年)。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
(1)王国问题
①背景: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②问题: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③应对: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叛乱最终被平定。
(2)“文景之治”
①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②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二、西汉的强盛
1.对内措施
项目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
设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确立察举制 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设刺史 加强对地方官僚及豪强地主的控制,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实行盐铁官营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 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
文化 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图解史] “推恩令”
[问题] 据图示指出实行“推恩令”的目的。
[提示] 目的:王国越分越小,削弱王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图解史] 中外朝
2.开拓疆域: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统一。
(1)派兵征战: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兵匈奴。
(2)行政管辖: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设立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
(3)沟通西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在此道路的基础上,形成了丝绸之路。
(4)加强治理: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图解史] 丝绸之路
[问题] 据图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提示] 影响: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中国同西亚、欧洲和北非经济文化交流。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改革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导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随后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
3.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巩固政权
领域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图解史]
[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予以解读。
[提示] 解读: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的各行各业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表现。
4.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遭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张角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3)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链史料] 阅读教材第23页的“学思之窗”。
[问题] 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提示] 感受和体会: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3.科技
(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 统一意识、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 历史解释2(措施产生的利弊影响) 史料实证2(考古资料的价值) 学习情境—表格、 文字史料
东汉的灭亡
海昏侯墓
任务一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举措
材料一 自主阅读任务单(表一)
史料 积弊与隐忧 (精练概括) 应对举措 (从表二选) 应对举措 (精练概括)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丞相(按:田蚡)入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按:郡守)……上乃曰:‘君除(按:任免)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传》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自主阅读任务单(表二)
举措A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举措B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汉书·地理志》
举措C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举措D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漠北之役开始。是年夏,武帝集结了十万骑兵,又招募了四万人马,由卫青、霍去病分领……霍去病挥兵出击,大败左贤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安作璋《汉武帝大传》
举措E
[问题](1)阅读教材和上述两个表格材料,总结汉初以来的积弊与隐忧,概括汉武帝采取的应对举措,并将答案填在表一中。
(2)汉武帝与汉景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方式与效果有何不同
[结论](1)思想不一、举措C、尊崇儒术;丞相擅权、举措E、设立中朝;豪强膨胀、举措B、设置刺史;诸侯势大、举措A、颁行“推恩令”;匈奴犯境、举措D、北击匈奴。
(2)应对举措: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达到了“施恩惠之名,行夺权之实”的目的,避免了汉景帝直接削减诸侯封地所引发的武装叛乱。体现出汉武帝政治手段的高明。
[深化拓展]
一、汉朝政治的特点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问题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二、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统一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建立,使不同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
1.“大一统”的政治理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价值观念,冲破了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开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仰慕中原礼仪文化、增进国家统一意识,也逐渐成为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常见的精神状态。
2.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了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汉武帝时,乐舞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他部族的大量乐器,如横笛、琵琶、箜篌、笳等融入华夏古乐之中,大大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
3.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经过秦汉统一国家的熔炼而凝结为一,它与政治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表现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便是在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下,“华夏必定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任务二 东汉的灭亡
材料一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材料二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统计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问题](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指出其危害。
(2)据材料二,皇帝大都年幼继位,这容易导致怎样的局面 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结论](1)历史现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影响:导致政治腐败黑暗。
[课堂延伸] 考古发现——海昏侯刘贺墓
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千克)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
据《汉书》载,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
[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 (1)示例一
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
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示例二
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画有孔子像的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牍。
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
示例三
信息: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刘贺即位二十七日又被霍光废黜。
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
示例四
信息: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
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答案亦可)
(2)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谨慎进行评价。
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
统一国家的巩固
1.《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解析:B 材料“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汉武帝通过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稳定金融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国家已实现统一,排除D项。
3.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4.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使得台阁至上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能抑制外戚干政
解析:C 光武帝加强尚书台权力,虽置三公仅备员而已,目的是加强皇权。
5.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些做法有助于( )
A.纪传体例的推广 B.政权传承的正统性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B 根据所学可知,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题干提到历代统治者祭祀黄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以示其政权传承的正统性,B项正确。
[基础巩固练]
1.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承秦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此处的“制”当指( )
A.郡国并行制 B.中央集权体制
C.布衣将相之局 D.世卿世禄制度
解析:B 材料认为汉朝与秦朝的制度相似,但是,政令实施的过程不同,要求回答秦与汉相似的制度,秦汉都实行中央集权体制,B项正确。
2.汉代敦煌郡的简牍中,多次出现“主水史”“平水史”“监渠佐史”等官职名。上述官职设立旨在( )
A.扩大商品交流
B.促进地方政治稳定
C.发展农业生产
D.维护丝绸之路畅通
解析:C 据材料提及的官职名中的“水”“渠”等字眼可以推知,这些官职是与水利灌溉相关的,其设立旨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故选C项。
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A.有利于控制地方 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C.有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解析:C 中朝官员品级较低,属皇帝近臣,易于皇帝控制,逐渐成为决策机关,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这种变化有利于削弱丞相权力而加强皇权,故选C项。
4.《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主张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重本抑末的主张
解析:C 天子事天如父,是“受命之君”,宣传天子权力由上天赋予。故选C项。
5.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解析:B 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
6.“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这些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汉承秦制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党锢之祸
解析:C 材料中的政治、经济举措都是东汉刘秀在位时期实行的,最终推动光武中兴的局面出现,故选C项。
7.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画像石。据此图可推知,当时( )
A.“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果显著
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
C.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D.个体农民承担繁重的赋役
解析:B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东汉豪强地主田庄内部储粮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故选B项;“与民休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项;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图片无法体现赋役的繁重,排除D项。
8.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解析:C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幼年继位,年寿不长,朝政因而被太后与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现象,故选C项;地方豪强是地方特征,与题目中中央政权无关,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并不是大将篡权,排除B项;农民起义与题目中中央政权无关,排除D项。
9.《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解析:B “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把少数民族当作中华民族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故选B项;“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不属于写作方式的变化,而是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家国同构”强调国家与家族在组织结构上的共通性,而材料中强调对少数民族的认同,两者概念不相同,排除D项。
10.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恩惠”主要体现在( )
A.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B.完成了其毕生的心愿
C.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完成了造纸术的西传
解析:C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原料易得,更加便宜,质量更高,推动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故选C项;纸的发明是在西汉,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笼统,排除;造纸术的西传是由阿拉伯人完成的,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 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以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
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
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素养提升练]
1.对于汉代刺史制度,顾炎武曾指出:“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做法( )
A.根除了地方腐败现象 B.有助于削弱相权
C.影响了地方行政效率 D.有利于澄清吏治
解析:D 刺史制度“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体现了监察职能,有利于澄清吏治,故选D项;监察制度有利于减少腐败而不可能根除,排除A项;刺史监察地方而非监察宰相,排除B项;对吏治的监督不影响地方行政职能的发挥,排除C项。
2.
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两汉时期粮食遗存统计表(部分)
时代 出土地点 粮食遗存
汉 河南洛阳 烧沟汉墓 粳稻、大豆、小豆、 薏苡、黍、粟、高粱
汉 河南洛阳 西郊汉墓 稻米、小麦、 大麦、粟、黍
西汉早期 陕西咸阳杨家湾 4号墓陪葬坑 稻米、黄米、粟、 豆类、小麦、荞麦
西汉早期 河北满城汉墓 稻、黍
西汉晚期 河南辉县汉墓 稻、粟
东汉 陕西西安东汉墓 稻、大麦、薏苡、粟、黍
据上表可知,当时黄河流域( )
A.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 B.粮食作物种类多样
C.稻粟是主要粮食作物 D.稻的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B 题干表格材料只是展示出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的种类多样,据此不能推出粮食产量是否提高,故B项正确,排除A项;据材料也不能看出哪一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故排除C、D两项。
3.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加强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B.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解析:B “以吏为师”是秦国以法治理国家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
A.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
B.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
解析:D 根据材料中《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均输等九章可以看出此书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是为农业、赋税等行业提供服务而存在发展的,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故选D项;《九章算术》重实用而非理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排除B项;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恕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评要》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
政策。
(2)材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 为什么
答案:(1)原因:西汉初年财力困乏,对匈奴用兵失败。
(2)未采纳。原因: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远古时代: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广泛分布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原始时代后期,阶级分化明显,权贵阶层出现,国家初始形态产生,中国历史进入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国家制度初步建立,具有了军队、职官、刑制等国家机器。
3.统一的酝酿:春秋战国时期是大一统封建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国家治理方式发生转变,君主专制、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4.统一的形成、巩固: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历史文献中的原始社会
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传说,用这些传说也可勾画出中国原始社会的简单面貌。古书上说黄帝发明衣服、舟、车,炎帝又称为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太昊氏又称为伏羲氏,发明网罟,又作八卦,八卦可能是一种比结绳更为进步的记事方法。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乃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落已结成部落联盟,产生了尧、舜这样的军事首长,他们的职务是军事统帅,再就是担任主祭。这正是军事民主主义的特点。军事民主主义的出现,意味着原始社会走到它的尽头了。由无阶级的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的转变。
接着,就是奴隶社会。《史记·夏本纪》说夏禹仍是按照旧的传统制度以天下授益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据说当时有些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看来当时不少贵族已是拥护王位世袭制的。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日益频繁,社会内部已分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氏族制已失去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
2.中华文明多元性的意义
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元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元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原因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中国大通史·史前》整理
4.血缘关系对中国古代国家观念与社会制度的影响
古代中国很多关于国家的观念和社会的制度,都是从家庭、家族、宗族这里引申出来的,这种合理性认同来自人们对于身边的家庭、家族、宗族秩序的理解,人们觉得这个秩序有道理、可以依赖,所以被逐渐放大,就成了普遍伦理和国家制度。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5.华夏意识
西周300多年来华夏意识渗入中原各地,自西往东。一方面吸收新成分,一方面反哺华夏文化。经过3 000多年的融合,西周代表的华夏世界终于铸成一个文化体系。其活力及韧度,均非政治力量可以比拟。
——许倬云《西周史》
6.商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成文资料,始于商朝。商朝的文字资料,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几种。其中以甲骨文最为重要,而且数量最为繁多。
甲骨文虽是商王占卜所用,但内容丰富,并不只是简单地记载吉凶而已,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无论商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关于商代的农业、畜牧、田猎、货币、交通、先公先王、诸妇诸子、家族宗法、平民奴隶、方国地理、刑罚牢狱、征伐战争、天文历法、祭祀宗教、医药卫生,等等。特别是关于商代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像国家起源、社会形态、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等,都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到有关资料,以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成文资料,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从文字学来看,它比许慎的《说文解字》早了一千五百多年;从古史学来看,甲骨文发现之前,有关商代的记载只有《尚书·商书》五篇和《诗经·商颂》五首,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叹称商代文献不足。甲骨文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还有流传到今天的古典文献,像《尚书》《诗经》《楚辞》《山海经》和《史记·殷本纪》等书,到底哪些靠得住哪些靠不住,也必须由甲骨文才能得到印证。只有把甲骨文与古典文献、考古学、民族学等相结合,经过详细地占有资料,加以科学分析,用以恢复商代的社会面貌,研究商代的历史,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7.早期国家形态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注:加*为学业质量水平三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借用地图、表格和图片等形式,厘清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和特点;认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知道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认识神话传说与考古遗存、传世文献等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价值。学习运用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历史的方法(史料实证) 3.通过研究考古遗址、甲骨文、青铜器、文献等史料,了解夏、商、西周概况,分析早期国家的特征(历史解释) *4.通过对生产力提高、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国家产生的条件。认识人类历史变化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水平(唯物史观)
[重要概念]
1.文明:《尚书·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人类正式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
2.“国人暴动”:又称国人起义、道路以目、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的权利,同时有服军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国人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3.共和行政:周厉王暴虐专制,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逃。此后,由召穆公、周定公二人共同执政,号为共和。
[时空术语]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年);商朝(约前1600—前1046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殷(商朝盘庚迁殷,位于今河南安阳);镐京(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牧野(是相对于商都朝歌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代
主要遗址 元谋人、北京人
社会组织 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文明特征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主要 遗址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 — 水稻;养蚕 缫丝 黑陶;玉器; 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 坛神庙
分布地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社会组织 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形成
特点 磨制石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村落——走向稳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微点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传说中的身份: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联盟首领。
②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③“禅让”制度: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
(3)考古印证: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这些邦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
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考古印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链史料]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问题]两则不同记载中可以认定的史实是什么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史实:王位世袭开始,“家天下”局面开始形成。原因:关于夏的历史主要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获得,多是追述,一定程度上还带有传说色彩;且不同的人因立场、认识角度和知识构成等各方面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微点拨]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
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产品交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了,这就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
1.商周时期的政治
(1)商(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都城经多次迁移,最终定都殷,即今河南安阳)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即内服—王畿地区—商王直接控制;外服—方国、部族—商王间接控制。
②政治影响: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即今陕西西安)
[链史料]夏商时期基本上没有打破部落组织,地方划分按照“从人主义”原则。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划分按照“从地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组织。
[问题]据材料指出分封制实行的进步意义。
[提示]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①分封制:授民授疆土;等级序列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确定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③“国人暴动”与西周灭亡
a.“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残暴,引发“国人暴动”。
b.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文字: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
(2)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商周时期的经济
(1)农业: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为井田制;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种类繁多。
[找角度]在古希腊、罗马,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在中国则是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光靠法律来调整、维系,尤其要靠道德来调整、维系。那个把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集于一身的东西就是周礼。所以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阎韬《孔子与儒家》
[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认识多元一体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2(文化遗存分布地图) 史料实证2(史料分类与价值) 历史解释2(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情境—地图、图片、史料
早期国家的产生
早期国家的特征
任务一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 观察教材《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2页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第3页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问题] (1)比较两幅地图,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较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有何不同。
(2)这些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什么价值
[结论] (1)不同:遗址更多,分布更广泛;由多元向一体汇聚。
(2)价值:从考古学上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深化拓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文化遗存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其中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影响更大,处于核心地位。
2.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的先民长期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原生性特点,基本不受域外文明影响。
3.地处大江大河流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原始农业相对落后的必然选择。
4.历史悠久,延绵不断。中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数百处人类化石遗址,到新石器时代则有了1万多处文化遗址。中华文明受外族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
任务二 从部落到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出现
视角1 文化遗存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
[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分析与图1相比,图2、3、4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结论] (1)变化:牛河梁遗址中的祭坛和积石冢说明氏族首领的权力以神话的形式得以巩固和加强;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陶寺遗址中墓葬等级分明,说明贫富分化严重、不平等现象产生,阶层分化明显,表明人类开始从部落向国家演变。
视角2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史记·封禅书》
[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该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3)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神话传说进行历史研究
[结论] (2)历史信息:当时出现金属冶炼;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3)做法:神话传说夹杂着个人想象,与历史事实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包含很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科学地甄别使用。
[深化拓展] 史料的分类、价值及使用原则
1.史料分类
(1)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 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2.史料价值
(1)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等考古材料都以文字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史料价值较大,但零碎和散乱。
(2)反映上古时期历史的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较小。
(3)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3.史料的使用原则
(1)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2)真正的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能够有效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
(3)通过史料探究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4)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研究。
(5)合理利用史料,做到史论结合。
(6)不取孤证。
任务三 宗法制和分封制——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 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6页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以及教材中关于夏商的内容,总结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结论] 特征:王权和神权相结合;从商王朝松散的内外服制过渡到周王朝的分封制,对地方控制力逐渐加强;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为世袭制下的血缘贵族政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深化拓展]早期国家特征
家国一体 华夏认同
政治 经济 文化
贵族政治 王权神权 权力分散 等级森严 部族国家 土地国有 贵族占有 集体劳动 早期文字 青铜文化 华夏认同
1.下图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解析:B 根据题中提供的石斧、耒耜(复原图)图片可看出这些生产工具有明显的磨制痕迹,且结合题干中的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可知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故选B项。
2.下图是姜寨遗址复原图,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 )
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
B.生产活动主要为渔猎和采集
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属于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解析:A 根据材料“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姜寨聚落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故选A项。
3.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
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解析:C 据材料“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可知,甲骨文是目前考证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故选C项;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排除B项;甲骨文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一手史料,排除D项。
4.下面是西周世系表,反映了从周武王开始经历的11代12位王的统治。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解析:B 西周世系表反映的是按照宗法原则来世袭王位,B项正确。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A项错误;C、D两项不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
5.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的内容。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
A.内外服制、小农经济
B.内外服制、井田制
C.分封制、井田制
D.分封制、小农经济
解析:C 西周通过对贵族的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分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故选C项。
[基础巩固练]
1.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下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部落联盟时期 D.夏商周时期
解析:A 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此时中国处于旧石器时代,因此,图片中元谋人门齿化石可用于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历史,故选A项。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解析:D 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而生产力最核心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选D项;建筑技术的进步只会推动原始人类从群居走向聚族而居,排除A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只会推动原始人类从狩猎走向饲养家畜,排除C项。
3.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
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解析:D 据材料“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可知良渚文化具备了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故选D项;我国开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在商朝,排除A项;西周时期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排除B项;三皇五帝时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排除C项。
4.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卜的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
类别 内容 举例
序辞 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 武丁之时
命辞 记录所占卜的具体事情 某次征战
占辞 记录兆文显示的占卜结果 显示大吉
验辞 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 得到应验
由此可知( )
①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 ②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 ③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 ④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A 由甲骨文关于商王占卜内容的记载可推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故①正确;文字中的记载都与“商王占卜”有关,反映了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故②正确;从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甲骨文记录得非常翔实,说明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故③正确;据材料“商王占卜的内容”说明是贵族使用的文字而不是普及大众,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5.图1、图2分别为宜侯夨(cè)簋(guǐ)及簋上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在四月丁未这一天,进行赐命前的占卜,然后命虞侯夨改封到宜地,改称宜侯夨,并赏赐宜侯夨大量物品。宜侯夨簋作为实物资料,可以印证西周(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分封制的实行
C.严密的家族等级关系 D.宗法制的确立
解析:B 根据材料“周康王……命虞侯夨改封到宜地,改称宜侯夨,并赏赐宜侯夨大量物品”,可知宜侯夨簋是周康王分封宜侯夨所留下的实物史料,当时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B项;据材料及图仅可知当时存在分封制,未提及分封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周康王与宜侯夨的血缘关系,排除C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实质是血缘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材料中未提及宗法制相关内容,排除D项。
6.《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这则材料反映周武王分封的对象是( )
A.功臣 B.周王室之姻亲
C.王族 D.古代帝王之后
答案:C
7.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反映了分封制( )
A.使亲贵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构架了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D 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王室至亲”,说明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选D项;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各等级的权利是不同的,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西周分封王室亲族,没有涉及封国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排除B项;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排除C项。
8.白寿彝对宗法制、分封制曾做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即把家和国的结合,从而表明宗法制、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家国同构,A项符合题意。
9.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解析:A 夏、商、周三族的始祖将祖先来源汇聚在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之中,并自认是黄帝后裔,这体现的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说明华夏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选A项;夏、商、周三族并不是同一宗族,宗族观念强调血缘关系,排除B项;仅通过夏、商、周三族,无法得出各族公认的结论,排除C项;祖先崇拜属于精神信仰,与王位传承方式无关,排除D项。
10.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年10月22日起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
错误。
——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答案:(1)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史记》属于文献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补证)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证明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证实、证伪)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
[素养提升练]
1.良渚古城(距今5 300—4 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 )
A.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D.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解析:C 据材料“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可以根据山势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修筑堤坝,且如此浩大的工程表明当时的人们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故选C项;铁犁牛耕与精耕细作均是在春秋战国时出现,排除A、B两项;夏朝时禅让制才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D项。
2.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 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期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解析:D 题干中都城、宫殿、礼器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初始形态的组成要素,说明龙山文化蕴含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题干仅涉及龙山文化,未反映其他文化,无法得出多元化的特点,排除A项;遗址中虽存在各种礼器,并不等同于祭祀之礼起源于龙山文化时期,排除B项;虽然出土了天文等建筑,但不足以推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十分发达的结论,C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
3.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集权 D.官僚政治
解析: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图中从商到周的变化可以看出西周国家的权力大部分由同姓公卿占据,体现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即家国同构,故选A项。
4.西周武王时,先后把重要功臣及王族分封到齐、鲁、燕三国,这些封国为西周在东方开拓了新领土,其国名寓有区域开发、足食足兵之意。周武王的这一举措意在( )
A.维护社会稳定 B.建立中央集权制
C.发展小农经济 D.巩固周王的统治
解析:D 东方为原殷商统治区域,齐、鲁、燕三国在东方开拓新领土,并拥有军事力量,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故选D项。
5.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竹书纪年》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尚书·君奭》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
——《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
材料二 下图是二里头遗址。
(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请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
答案:(1)示例一
存在。
理由: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
示例二
不存在。
理由: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
(2)认识: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彩,史料价值较低。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
途径。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华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在先秦历史上,少数民族主动学习华夏文化,积极吸收中原文明的例子,在古代文献中有颇多记载。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国际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与其类似的,还有吴公子季札,也是通晓《诗》《乐》,对于中原华夏文化颇为熟悉和赏识,《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除以上所举两例外,见于《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还有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一切,均说明在夷狄的心目中,华夏文化对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些,正是夷狄能够逐渐接受华夏文化,并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过程中,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而最终得以互相渗透混融的思想基础。
——郭玮《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夷观》
2.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
大抵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本质上讲,是诸侯争当周王的代替者,争当中心或中央。而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功能、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
——樊树志《国史概要》
3.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
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进,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4.战国时期与变法运动
战国之世,传统的礼乐文明已陷入解体,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首先,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是列国纷纭复杂的战争。其次,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主要表现形式是君臣之间、大臣之间围绕着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以至于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再者,是官、民之间矛盾的激化,“盗贼公行”屡见于史册。如何有效地控制民众,也成为统治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变法总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而启动,那么,有针对地解决社会矛盾,必然会在变法中有所体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5.变法运动的背景
春秋争霸的结果,种种政治力量分化改组,最后只剩下了燕、赵、韩、魏、齐、楚、秦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小国。战国时代,各国不再打出“尊周”的旗帜了。周成为很小的国家。春秋时期北方各国跟楚的对抗,转变为七个大国互相对抗的形势。七国间进行着剧烈的战争并各自兼并着四周小国,而社会的变化更大,有眼光的政治家采取主动的步骤即变法运动从政治上推动这种变化。
——樊树志《国史概要》、白寿彝《中国通史》
6.商鞅变法在秦国获得成功的条件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文化传统,制定了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由于这些措施和秦文化观念非常一致,从而使他的改革阻力相对较小,改革措施能够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商鞅变法还注重对秦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政策,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社会的实际对秦文化进行改造,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继承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7.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
政治行政中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和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商鞅的制度成就,确实达到了“片面的深刻”。而这种“片面”性,很可能既是此后秦帝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8.“士”阶层的崛起
战国局势的动荡多变,统治思想的新旧交替,在“士”与统治集团之间形成了以“治国之道”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供需关系”,这是百家争鸣得以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局,“三代之道”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统治集团不得不向掌握文化知识的“士”征集治国安邦的方略。而那些对改造社会各执己见的士人,为了实现其以道救世的宏愿,也希望统治者能够欣赏、推行自己的学说。
——施展《枢纽》
9.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一个动荡的时代,常常使人们对既定的价值发生疑惑,时时变动的秩序,则往往使人们对固有的结构产生疑问,“天经地义”本来说的是无需怀疑的道理,但是“天崩地裂”则使这些不言而喻的道理失去了基础。……面对一系列后世称为“礼崩乐坏”的局面,思想者的思想也在发生剧烈的动荡,除了顺应时势的实用性变化外,更有一种理智的思考开始萌生。……怀疑出现了,怀疑引起思索,思索就给人们带来问题……在这种思想变化背景下,春秋末战国初的思想世界便开始出现了不断变幻的旗帜,上演了彼此交锋的场面。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0.韩非的法治思想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战国后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限制贵族特权,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但它主张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暴力镇压,崇尚阴谋权术,压制工商业发展,提倡文化专制主义,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11.诸子思想的争鸣与融合
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中国的“诸子百家”们学问各有专精,虽互争高下,但他们争论和关注的课题已经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无论是“明道救世”的儒者、“逍遥无为”的道家、“专制集权”的法家,还是“反战平等”的墨家,他们所求所述终是一个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而已,这就是“终极关怀的觉醒”,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彰显。同时,在诸子的诘难与交锋中伴随着交流和融合,终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至今日,诸子思想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中国哲学史大纲》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知道诸侯争霸、各国变法、经济发展、百家争鸣等历史事实,认识华夏认同的历史意义,提升民族认同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能用具体史实论证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繁荣的时代特点。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知道士人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的救世主张,感悟其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用唯物史观分析诸侯兼并争霸、经济发展、改革变法、百家争鸣等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出时代特征(唯物史观)
[重要概念]
1.华夏:华夏含义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华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华”是华美,“夏”是盛大。不仅如此,华和夏还都曾是地名。西周春秋时期,华和夏分别具有了文化和族称的含义,并且含义合一,同指中国。春秋时期,面对戎狄蛮夷的侵扰,中原诸夏族群意识显著增强。之后,华夏的含义由专指汉族及其前身到现今泛指中国各民族的人,族称含义淡化,政治成分增多。
2.“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伴随着改革的一个动荡年代。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间展开一系列战争,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之陡增,士阶层原处于宗法贵族的底层,世卿世禄制瓦解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他们拥有知识和技能。大而言之,他们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策,希望通过诸侯国君赏识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小而言之,他们为自己的温饱谋求居食之所。“士”的崛起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
3.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4.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时空术语]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关中[指“四关”之内,“四关”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东(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一、政治大变动
1.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华夏认同
(1)原因: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2)内容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大发展
1.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手工业:冶铁业出现;分工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微点拨] 华夏与蛮夷的区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增强异族的华夏意识。
[图解史]观察教材第11页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钱币”图,你能发现哪些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现象:从名称上看,有布币、刀币等,布币是沿用实物交换下“布”作为货币的说法;从材质上看,有铜制和金制;从形状上看,形态、大小不一,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积小轻便、圆边不易磨损、中间有孔利于贯穿;而布币形状似农具,受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问题:货币的使用体现了商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要求统一。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
(2)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影响
领域 内容 影响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 发展农业经济、稳定财政收入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微点拨]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政治封建化:县制出现,官僚政治产生,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
经济封建化:井田制瓦解,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思想封建化:集权思想出现并越发受到重视。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大繁荣
1.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人物 国别 核心主张 地位或贡献
孔子 鲁国 ①“仁”(关爱他人,核心);②爱惜民力,“为政以德”;③“礼”(周礼);④“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整理六经
老子 楚国 ①“道”(万物本原);②辩证法;③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④小国寡民 道家学派创始人
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
(1)原因
①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变化。
②政治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
③文化上: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概况
学派 代表 主张 影响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为新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比老子更为消极、保守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 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 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3.《诗经》和“楚辞”——文学领域
(1)《诗经》:春秋时期成书。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的新诗歌体裁。《离骚》《天问》是其代表作。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图解史]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示意图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认识华夏认同的历史意义,提升民族认同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时空观念3(春秋与战国形势图) 唯物史观3(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史料实证2(运用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2(民族关系的变化) 家国情怀2(中华民族早期的民族认同与民族交融) 学习情境—地 图、史料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任务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视角1 列国纷争
材料一 观察教材《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9页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的《战国形势图》。
[问题] (1)对比两幅地图,春秋到战国时期有何变化?这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结论] (1)变化:诸侯国总体数量减少,实力相对强大的诸侯国数量增加,诸侯国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北方修筑长城。趋势:国家日益趋向统一,民族交融加强。
视角2 华夏认同
材料二 就民族结构来说,由于西周春秋时期诸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融,春秋战国之际黄淮江汉流域广大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由各族融铸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这个民族共同体也要求自己共同居住的地域尽快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结论] (2)变化:民族交融导致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任务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视角1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材料一 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以致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出现的必然性因素。
[结论] (1)必然性因素: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他们需要不断提高本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与奴隶主贵族之间必然产生斗争,而他们建立封建化政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变法来实现。
视角2 商鞅变法
材料三
变法领域 具体措施
富国之策 ①
②
③
强兵之策 ④
集权之策 ⑤
⑥
[问题] (2)据教材将表格填充完整,依据表格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结论] (2)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⑤实行什伍连坐
⑥普遍推行县制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顺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历史潮流;政治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兼并战争、建立集权统治的历史潮流;建立个体小家庭顺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深化拓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上,牛耕和铁器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1)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方式瓦解,形成以个体农业为特征的封建小农经济。
(2)手工业方面,奴隶社会“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个体手工作坊和商人开始大量涌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土地制度的巨大变化。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解,代之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
二、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经济 铁器和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
阶级 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政治 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国家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思想 改革成为社会呼声;各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
任务三 百家争鸣与士人的历史使命感
视角1 诸子百家思想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袤,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问题](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写出对应的学派,并概括其治国主张。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学派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结论](1)儒家:以德治国,实行“仁政”。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治国,实行法治。
学派:法家。法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加强集权的需要。
视角2 百家思想的融合及对统一的追求
材料四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定于一”。
——《孟子》
[问题](2)据材料四指出百家思想的共性。其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运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学说的原因。
[结论](2)共性:追求统一。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统一的主张。
(3)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实力,纷纷招揽人才,重用士人。士阶层针对废旧立新的现实政治需要,代表各个阶层提出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深化拓展]
一、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的产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
(2)阶级上: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代表本阶层提出 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3)政治上:各国统治者为满足富国强兵需要,重用士人。
(4)教育上: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意义
(1)促进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2)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各家学派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延伸]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1.秦国: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
2.魏国:将其所在的中原一带称为“夏”,其以继承晋国历史发展而展开。
3.齐国:将疆域旁边的殷商故地与自己的统治领域视作一个整体,称之为“中国”。
4.中山国(由白狄所建):认为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违礼行事,否则将失去“中国”身份。
[问题]通过以上历史叙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提示]当时的诸国,无论地处何方,都以正统性衡量存在的合理性;中国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华夏正统性得到了普遍认同。
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 )
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
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
解析:B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现统一的信息,排除A项;民族矛盾未完全消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
3.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解析:D 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商鞅、邹忌,还是李悝、吴起,在变法法令中都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A项表述片面;材料中“《法经》”“法律”体现法治思想的运用,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变法旨在富国强兵,C项说法错误。
4.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本善习远 D.实行“仁政”
解析:B 据所学可知,孔子的观点有“仁、礼、德治”等,B项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A项不符合题意;“本善习远”“实行仁政”是孟子观点,C、D两项错误。
5.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解析:C 根据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后世传统思想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所体现,说明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答案为C项。
[基础巩固练]
1.“会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种重要政治活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这说明当时( )
A.传统宗法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B.礼乐制度已经全面瓦解
C.“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
D.争霸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解析:C 根据材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当时周王室政治影响力尚在,其“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故C项正确。
2.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最为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尚武精神浓厚与政治局势相关,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可知,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提升军事实力是各国所需,故选B项。
3.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解析:B 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解析:D 生产力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变化,变法运动顺应形势,维护新阶级利益,因此变法运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选D项。
5.《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A.中原市场繁荣 B.南北交流频繁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南方城市兴起
解析:A 山东定陶处于鲁西南,属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体现。
6.商鞅变法提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即强制大家庭分家独立生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人口的发展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农耕经济产生
D.阻碍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B 材料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分异令”,此举目的是分家立户,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其中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的土地性质属于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做法也间接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分户独立经营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C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是阻碍其发展,排除
D项。
7.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解析:A 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
8.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 )
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答案:B
9.对下图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
导之。”
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性恶论”“礼法并重”是荀子的观点,其从人性出发,主张通过隆礼重法实现国家大治,D项符合题意。
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 )
A.《论语》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解析:D 法家主张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材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符合法家因时而变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故选D项;《论语》记录儒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墨子》记录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老子》记录道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1.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意义: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采取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素养提升练]
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解析:A 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项正确。
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解析:A 据材料春秋时尚强调中原华夏族与诸周边蛮夷的差别,而“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华夏文化认同加强。
3.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解析:C 商鞅变法时,通过“令民为什伍”等,建立起“伍—什—里—亭—乡—县”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严密,管理有效,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制度瓦解,排除B项;商鞅变法严格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D项。
4.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解析:A 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强调了儒学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进,故A项正确。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 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
特征。
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 观点 史实
道家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答案:(1)历史信息:农业上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示例:
学派:儒家。
观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
史实:孔子提出“仁”,即“仁者爱人”;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秦的统一与汉族的形成
战国末叶,新兴的秦族,正如一条波澜壮阔的洪流,自中国的西北,滚滚而东,泛滥于中原。它冲决了中原诸国之封建地方区划的堤防,打通了一切阻碍经济文化和血统交流的障壁,使中原诸文化种族,在它的冲刷与激荡之中,融化混合而凝结为一个整个的种族,即后来所谓汉族。
如前所述,在太古时代,中国的中原,本是一片没有人迹的荒原。到旧石器时代末期,才有诸夏之族和南太平洋系人种之一分支从南北两方徙入。以后殷族、周族、北狄、西戎,遂如潮水一样,后浪接前浪地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原。因此,在秦以前,中国的中原,已经沉淀下不少来源不同的种族层,这些不同的种族层,就是后来汉族的胚种。
在殷代,当时分布于中原一带的诸种族,还是各自团结其族类于血缘纽带之上,保持其各自独立的发展。自周代封建国家创立以后,中原一带区划为无数封区,于是同一种族的人民,分隶于不同封区之内;反之,许多不同种族的人民,又同隶于一个封区之内。因而向之以血缘关系而结成之种族集团,遂一变而为以地方关系结合之政治集团。这样历史变革的结果,中原诸种族之种族的分野,遂逐渐模糊。以后在春秋、战国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战争与发展的交换,更加强了中原诸种族之血统和文化的交流,因而种族的观念,愈益稀薄了。虽然,至此时,由于封建地方割据之锁闭,中原诸种族,尚未能融混为一。这一直到秦族之进入中原,才完成它们的混一。所以说,汉族的形成,秦族是一个历史的酵母。
——翦伯赞《秦汉史》
2.秦统一的背景
策动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国的领导人。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难进易守。秦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的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地处边远地区的位置也使秦军队由于经常要对蛮族作战而处于战备状态。事实上,秦人是最早用钢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的中国人。秦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使秦与中国其他国家的关系有点如同早先马其顿与诸希腊城邦的关系那样。最后,秦统治者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凭借上述这些有利条件,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作“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秦朝的政治遗产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 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
——《剑桥中国秦汉史》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朝统一的条件,能够结合地图描述秦朝统一的时空顺序,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能够结合并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通过深入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认识秦朝治理弊端的历史教训(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重要概念]
1.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三公:丞相,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为丞相副手。
3.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
4.封禅: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5.大一统: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时空术语]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
一、秦的统一
1.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大势所趋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分裂带来的阻碍。
(2)主观条件——秦国的强大
①地理位置优越:“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
③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④正确方针政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统一经过
(1)统一中原地区: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加强北部边防:击退匈奴,修筑长城。
(3)征服南方地区:征服越族地区。
(4)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巩固统治措施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郡县制度: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统一意义
(1)地理疆域奠基: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2)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社会经济发展:统一封建国家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民族国家认同:秦朝统一文字,泰山封禅等,强化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微点拨] 与早期国家相比,秦汉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统一;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版图的覆盖范围更大;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政权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权力高度集中)。
二、秦朝的暴政
1.征发繁重: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巡游、封禅。
2.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3.思想禁锢:焚书坑儒。
(1)目的:统一思想,巩固新的统治秩序。
(2)内容:销毁《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坑杀儒生方士。
(3)影响: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4.秦二世残忍昏庸: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2.秦朝的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
(1)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2)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秦朝统一 统一意识和民族、国家认同;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 时空观念2(秦朝形势图) 历史解释3(对秦始皇的评价) 家国情怀4(统一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学习情境—图片、史料
秦朝政治制度
秦的灭亡
任务一 秦朝统一
视角1 统一条件
材料一
诸子百家或文献 主张
孟子 定于一
韩非子 一匡天下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
《吕氏春秋》 一则治,异则乱
材料二
历代秦国重臣 原身份
百里奚 虞国人
商鞅 魏国人
张仪 魏国人
李斯 楚国人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是秦统一了六国。
[结论](1)趋势: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2)原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统治者善于用人;吏治清明;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战略得当。
视角2 统一影响
材料三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论](3)意义:疆域方面,建立了统一国家;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经济方面,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民族方面,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深化拓展]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原因
(1)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制度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君主集权制出现,为统一提供制度基础。
(3)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4)民心所向: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5)局部统一: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6)秦国实力: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2.历史影响
(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意识从此深入人心。
(2)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
任务二 创立新制与巩固统一
视角1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三公九卿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制示意图。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问题](1)据图1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秦朝三公九卿制的运作
(2)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特点及作用。
[结论](1)看待:三公分工明确,在职权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
(2)特点: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作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视角2 社会控制力加强
材料三 右下图是里耶秦简户籍簿的一部分。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问题](3)材料三中的里耶秦简属于哪种史料 指出其史料价值。从该秦简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结论](3)里耶秦简属于文献史料。价值: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制度及国家治理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里”负责管理民众;以户为单位登记,户籍为赋役征发依据;秦朝管理深入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
[深化拓展]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至秦政治的多方面变化
项目 周 秦
政治体制 贵族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
地方单位 封国 郡县
地方基础 血缘 地域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任职时间 终身 有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高度集权 尚未形成 专制集权
历史影响 地方分权,易成分裂 维护统一, 地方缺乏活力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任务三 秦的灭亡与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
视角1 治国思想失误
材料一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贾谊《过秦论》
[问题](1)阅读材料一,概括贾谊总结出的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结论](1)历史教训:秦统一后,没有顾及连年征战后百姓渴望安定的民意,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废王道,继续沿用法家思想,用武力以暴虐之道治国;治国思想选择失误,兼并战争期间与和平治国时期应采用不同治国思想,不依据形势变化而采取单一、僵化的治国思想,会导致灭亡。
视角2 六国反秦
材料二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问题](2)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结论](2)原因:楚人反秦的意识强烈;楚作为东方六国之一,秦朝统一后,东方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秦在东方地区的统治力量薄弱。
[深化拓展]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兵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律。
2.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而是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
3.文化专制把士人推到对立面。
4.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
5.秦二世未能改正过失,统治僵化腐朽,导致国家倾覆。
6.原六国臣民的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时期内归属并认同秦朝统治。
1.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答案:C
2.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
A.三公制开始确立 B.郡县制全面推行
C.度量衡实现统一 D.驰道连接了各地
解析: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
3.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A 统一文字、车轨等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4.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
A.诸侯 井田制 甲骨文 青铜
B.皇帝 郡县制 车同轨 长城
C.刺史 察举制 井田制 丝绸
D.诸侯 军机处 青花瓷 商帮
答案:B
5.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B 经历农民起义后所建立的新的王朝必须要考虑如何采取有力举措避免阶级矛盾激化,防止新的农民起义,即农民战争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故选B项;改朝换代并不一定会推动历史发展,且不是所有农民起义都可以完成改朝换代的任务,排除A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始终处于统治地位,排除C项;农民起义由于自身阶级局限,很难完成社会转型任务,排除D项。
[基础巩固练]
1.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
B.吸收了道家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
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C 据材料“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不比周,不朋党”“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可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百姓质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清明,说明商鞅变法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加强了对百姓、百吏和士大夫的控制,故选C项;秦国崇尚法家思想,儒家的仁义礼制不受重视,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效果很好,“如无治者”,并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于秦统一后,排除D项。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解析:C 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据此秦始皇听取了廷尉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3.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③处的官名应该是( )
官名 职掌 印绶 备注
①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金印紫绶 无
② 掌武事 金印紫绶 或称国尉
③ 掌副丞相、监察 银印紫绶 位上卿
A.丞相 B.太尉
C.将军 D.御史大夫
答案:D
4.下图是1973年西安发现的形似虎的战国时期秦国兵符。虎符上有铭文共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半符就要与国君的右半符相合,才能调动兵士。这件虎符反映出当时秦国( )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战争频繁,战乱不止
C.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D.国力强盛,军事发达
解析:C 根据材料“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半符就要与国君的右半符相合,才能调动兵士”可知,当时秦国军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即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故选C项。
5.美国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出现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解析: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指的是秦朝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商朝、西周、西汉均不符合史实,故A、B、D三项错误。
6.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方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解析:C 材料“秦始皇设职授官”,官员要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因此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君主处于天下共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无法推断出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排除D项。
7.下图所示物品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暴政 B.促进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是中央集权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其本质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促进经济发展是其作用,并非本质,也不属于暴政或者重农抑商,排除A、B、C三项。
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析:A 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故选
A项。
9.下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灭六国统一全国
B.秦朝的农民起义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实行南北面官制
答案:B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解析:C 考古发掘更具真实性,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A、B两项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没(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下图为秦朝政府的组织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答案:(1)态度:支持(拥护、欢迎)态度。原因: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意愿。
(2)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素养提升练]
1.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解析:C 文书行政使国家管理规范化,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使国家政令畅通,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等相关,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实现思想统一与秦朝重视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有关,排除B项;暴政与秦朝严刑峻法、徭役繁重有关,排除D项。
2.秦朝律法规定,地方长吏调任新职,不能带走原来的属吏,不得重新任用不够条件或不称职而被撤职的官吏为官。这些规定( )
A.有助于保证地方秩序的稳定
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有序调整
C.杜绝了地方官场的腐败现象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解析:A 材料中秦朝律法的规定,一方面排除劣吏的再度任用,另一方面熟悉地方的属吏留用本地,便于政务有序衔接。这都有利于地方秩序稳定,故A项正确。
3.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解析:B 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翔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等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
4.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
A.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B.国家管理运用法家思想
C.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D.器物制造技术领先全球
解析:B 材料信息“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刻有工匠的名字”等说明国家对器械及工匠的管理统一严整,体现了法家思想严格治国的特点,故选B项;商周已处于青铜时代,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产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1)必然性: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能够产生确切的功效;动员和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
(2)表现: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化
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
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奴隶制度和贵族政治崩溃,中央集权逐渐形成,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2.经济: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3.文化:私学兴起;士族阶层壮大;百家争鸣。
三、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暴政而亡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西汉的统治政策。
1.政治:天下统一;专制集权;官僚政治;三公九卿;推广郡县。
2.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交通发达。
3.文化:法家理论;专制根基;焚书坑儒;思想统一。
4.社会:编制户籍;整顿风俗;赋役沉重;苛政暴行。
四、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汉朝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时代、光武中兴等盛世局面,但是,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社会矛盾逐渐积累,汉朝最终衰亡。
1.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武帝强盛,集权一统;宦官外戚,汉末危局;光武中兴,难阻割据。
2.经济:汉初贫弱,休养生息;武帝治理,严控经济;商业繁荣,丝国美誉;汉室王朝,东方雄踞。
3.文化:汉初立国,黄老之学;尊崇儒术,独尊儒学;文学艺术,种类繁多;东方技术,引领世界。
4.对外:北击匈奴,扩大疆域;张骞凿空,丝路贸易;文化交流,物种繁育;中西往来,文明传递。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解析:D 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均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5 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
2.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解析:C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存,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的最大特色是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故选C项。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解析:A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4.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解析:B 根据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的士与广大庶民,没有国与家相辅相成的观念,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
5.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这反映出当时( )
墓葬 名称 墓主 身份 墓道数 / 个 墓道长 / 米 面积 / 平方米 附属 设施
金村V 号墓 周天子 1 72 146 车马 坑2
固围 村M1 魏王 2 125 756
胡庄韩 王陵 韩王 2 954 24座陪 葬坑
邯郸二 号陵 赵王 2 70* 1 600 陪葬坑 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 ”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解析: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墓葬在墓道数、墓道长,特别是墓葬面积等几个方面要比魏王、韩王、赵王逊色很多,说明随着分封制的逐渐瓦解,周天子地位衰落,而诸侯王的势力迅速壮大,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非常剧烈,故选D项;墓葬规制违背周礼,并不严整,排除A项;此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而不是消亡,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仅是涉及周天子、魏王、韩王、赵王等墓葬的规制不一致,并没有涉及贵族阶层没落的任何信息,排除C项。
6.《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颛顼、帝喾、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 )
A.维护宗法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文化认同 D.巩固政治联盟
解析:C 材料中“祖黄帝说”适用于中原汉族王朝及少数民族政权,这利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形成。故选C项。
7.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解析:A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A项正确。土地制度包含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及其生产关系等内容,如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等,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此项无从体现,排除C项。题干仅仅提及一些诸侯派行政官员去管理地方,并未明确提及郡县制度,且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尚未确立系统的郡县制,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8.“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D 据所学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因时而动,社会变革,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君主勤俭节约,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君主要是每天过着淫乱奢侈的生活,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墨家主张,A项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语出战国荀子,说明爱民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弱,B项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出自《荀子·强国》,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法,C项错误。
9.《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解析:C 题干中“秦以牛田,水通粮”的意思是秦国用牛来耕田,用漕运的方式来运输粮食,据此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已经使用牛来耕田,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得到了使用和推广,但是“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了秦国用牛来耕田,但是不能据此推断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秦国用牛来耕田,但是并没有将秦国与他国进行比较,排除D项。
10.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解析:D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
11.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解析:D 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故选D项。
12.《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材料反映了( )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
B.对民生艰难充满担忧
C.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
D.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政策
解析:D “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是强调耕与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在耕织不强的情况下,工商业发展也会受挫,所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D项;《盐铁论》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排除A项;《盐铁论》反映的是经济政策,未体现担忧民生艰难,排除B项;《盐铁论》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农商并重,排除C项。
13.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 )
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
C.平定七国之乱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
解析:A 由材料“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可知汉律对酎金有严格规定,这一举措打击了诸侯势力,有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体制,故选A项;酎金并非税收来源,排除B项;C项平定七国之乱依靠的并不是“酎金律”;酎金律并非针对货币管理,排除D项。
14.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军人控制政权的局面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D 东汉中期后,朝政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并不一定是军人,材料并未涉及地方,皇帝之所以不能制止朝政混乱的局面是因为年幼,而非昏庸,D项正确。
15.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解析:D 根据“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可知,东汉早期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故选D项;较完整的医疗体系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的医学处方书籍,没有体现重视疾病预防的信息,排除B项;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C项。
16.西汉《氾胜之书》提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土壤耕作总原则,包括了适宜的农时季节标准、相应的耕作措施标准、施肥标准、确保及时收割等。这说明西汉( )
A.精耕细作技术在全国普遍推广
B.政府制定了规范的耕作标准原则
C.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
D.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解析:C 《氾胜之书》提出的原则包括注重农时、耕作、施肥标准以及及时收割等,这一标准已较为完备,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故选C项;“在全国普遍推广”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氾胜之书》并非政府所作,排除B项;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最终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方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8分)
答案:(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2分)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方升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4分)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国家统一。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2分)
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4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4分)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
(3)历史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4分)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4分)
(3)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秦汉地方制度建设的认识。(4分)
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2分)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2分)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统治。(4分)
(3)认识: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2分)
20.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历朝遗迹文物。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基本主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防止地方割据的主要措施。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论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宣扬君权至上或中央集权);以法治国;赏罚分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
(2)主要措施:①君主集权(或者皇帝制,或者皇帝任免地方官员);②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度或郡县制度);③统一车轨;④统一文字;⑤统一货币;⑥统一度量衡;⑦颁行法律;⑧编制户籍;⑨异地安置六国贵族豪强;⑩整顿社会风俗;等等。(4分)
(3)积极作用:①玉玺是皇帝至高权力的象征,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以皇帝为核心的地方服从中央的国家治理体制,有利于自上而下推行和落实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②开凿运河,修筑水利工程等,体现中央集权国家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建设以及救济赈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订天文、历法,如元《授时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