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11:21:54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从君主专制统治到建立中华民国,再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改革走向革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自救运动——“新政”,但进一步暴露出其腐朽反动本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和自身的灭亡。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帝制,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迷茫与探索:袁世凯获得革命果实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面对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黑暗统治和倒行逆施,以及日本的侵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和爱国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共和与国家主权的斗争。
3.新气象与新思想:中华民国建立后,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民主共和理念传播,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进一步促成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解放与革新。
第19课 辛亥革命
1.现代化进程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之初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鸦片战争以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林则徐和魏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之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挫折,成了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和社会要求,而早期现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与条件。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的成果,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最初起步,以及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这就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早期现代化之路又为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源流和必要的社会条件。早期现代化的逐步发展,使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同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腐朽的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成为人心所向。
——李文海《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2.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1901年,新政名义上放松了对政治、经济和思想的控制,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一个也没有减少。经济政策的放松,鼓励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加强了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向清朝统治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物质基础,造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活动的空间;废除科举,鼓励海外留学,造就了大批接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从中形成了一批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统治的掘墓者;新政举措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上《辛丑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加剧了本来就很紧张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民众反抗此起彼伏;由于社会上产生了新型阶级力量,从经济上、政治上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收回利权的斗争逐年高涨;新式军队的编练和皇族内阁的组成,加剧了上层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辛亥革命就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了。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以共和制取代了皇帝制度,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的崇拜,民主共和、立宪、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华民族概念为此后中国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础。孙中山在就职时自称人民公仆,并要求所有官员为民服务,确认了人民本位,区别于中国古代长久以来的官场政治。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号召,三民主义的理想,对中国现代化的追求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党人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辛亥革命推动了20世纪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4.辛亥革命的经济影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根本方针和具体条例,因而很快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也为以后历届民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奠定了基本的方针。袁世凯虽然在政治上有野心,但经济上并不排斥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政府也颁布了一些法律措施来奖励实业,保护弱小的工商业,减免部分税收,提倡购买国货,同时制定了稳定金融,改革币制,引进外资等政策。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政府的各种法令措施并不只是一纸空文,政府努力将各种措施付诸实践。这些法令措施不仅在促进民国初年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被以后历届北京政府继续贯彻下去。辛亥革命后,爱国热情、提倡国货、振兴实业三者迅速融合,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的近代化》
5.辛亥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打乱了封建反动统治秩序,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辛亥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孙中山等人极力主张不应该照搬西方经验,要避免西方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发生。虽然他对马克思主义不完全赞同,但还是进行了研究和宣传,从而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有利的思想认识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李雅兴《辛亥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初探》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通过教材梳理,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材料探究,认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的重要史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合理解释历史现象(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重要概念]
1.辛亥革命:广义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全过程。狭义是指发生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是全国性的统一组织,主要工作:一是宣传革命理论和主张,二是组织武装起义。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
4.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内阁制与议会制相适应。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时空术语]
1.民国纪年法: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国多少年,民国多少年加上1911为公元纪年法。
2.南京临时政府:其存在时间约3个月。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公布实施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由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继承。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必要性
1.民族危机加剧:1901年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清政府更加孤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1)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的清政府自救改革。
①改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练新军:编练新军,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促工商:颁布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促教育:废除科举(1905年),兴办学堂,建立学校制度。
(2)预备立宪:1906年。
①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
(二)可能性
1.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
3.组织基础:兴中会等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兴起。
4.军事准备: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图解史] 教材第109页《孙中山(1866—1925)及其题词》。
[问题] 思考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并指出其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
[提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独立;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民主政治;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民生幸福。
[图解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导火线——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过程
[链史料] 教材第110页的“历史纵横”。
[问题] 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提示] 关系: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调兵进行镇压,导致武昌空虚,革命党人于是决定发动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制定者:临时参议院。
(3)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直接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权。
(4)内容
内容 体现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主权在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自由平等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5)地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微点拨] 武昌起义过程中的“三个想不到”
1.为何群龙无首,但武昌起义却取得胜利
(1)革命党人主动革命。
(2)四川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3)清廷腐朽,大势所趋。
2.为何起义胜利,但政权却拱手相让
(1)资产阶级实力不足,政治不成熟,无领导人。
(2)利用黎元洪的威望。
3.为何身为清朝大员,但却纷纷革命
(1)清朝政治孤立。
(2)避战自保,投机革命,顺应潮流。(暗潜失败危机)
(3)革命成为潮流。
[微点拨] 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
因为战争未了,未按民主共和程序制定。
三、历史意义
1.革命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角度 功绩
除旧角度 (革命角度) 反封建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反帝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布新角度 (现代化 角度) 政治和思想 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经济文化 和风俗 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微点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
3.历史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责任、 爱国主义 唯物史观3(阶级斗争的作用) 历史解释2(分析有关历史结论) 史料实证2(革命的评价) 家国情怀2(时代责任) 学习情境—图片、 时间轴、史料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视角1 民族危机加剧
材料一
[问题] (1)指出坐标轴反映的问题。
[结论] (1)问题:中国民族危机加重;清政府腐朽无能;反抗斗争失败,推动辛亥革命发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与阶级基础。
视角2 改良与革命的博弈
材料二
材料三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一场持续、计划周详的政变……正是1901年后王朝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
材料四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1911年,清政府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贵族9人,其中7人为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
[问题] (2)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的特点。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对材料三观点加以阐释。
[结论] (2)特点:发展迅速;具有偶然性。
(3)观点:清末新政加速社会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清王朝的灭亡。
《辛丑条约》签订后,成为“洋人的朝廷”的腐朽清政府,进行的新政非但无法挽救统治,反而加速了其灭亡。训练的新军中发展和培养了一批革命新军,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军事基础;奖励实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为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废除科举,斩断地方士绅上升渠道,激化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新式教育,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革命思想,使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皇族内阁,促使立宪派同情、支持革命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所以,挽救统治危机的清末新政,在客观上为革命的到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视角3 经济和阶级基础
材料五 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问题] (4)据材料五,用唯物史观来阐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结论] (4)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和阶级条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思想理论条件。
任务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视角1  成功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二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历史 必修2》(人教版)
材料三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材料四
[问题] (1)据以上材料和所学,指出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结论] (1)变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使人们在法律上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实现了由臣民到国民的转变;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革除了一些社会陋习,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视角2  局限
材料五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右面是1912年在《民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
材料六 1913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七 他们作为专制体制下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大波涛中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八 严格说来,中国同盟会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孙中山虽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因为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历史渊源,领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提出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所有人的认同……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矛盾复杂、对外关系纠葛重重的大国,必须有组织严密、纲领明确,有坚强的领导群体,有眼光远大的领袖人物,能够深入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带领广大民众前进的政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问题] (2)请简要叙述材料五画面内容和寓意。
(3)从材料六、七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4)据材料八,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结论] (2)内容:袁世凯戴着官帽,穿着朝服,满脸笑容地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木马看似在前进,实际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寓意:其假共和、真篡权的面目。
(3)认识:辛亥革命在农村影响有限,说明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有待继续,民主共和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思想启蒙。
(4)局限性: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深化拓展]
一、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因此不能够识别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放过了主要民族敌人帝国主义国家。革命党人不但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特权,而且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支持;对封建势力,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有秩序的革命”,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越轨”行为,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孤立了自己。
3.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他们缺乏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的决心与勇气。
4.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内部组织松散,内部派系纷杂。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3.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4.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随之壮大。
5.影响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1.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  )
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
D.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
解析:C 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建立,使立宪派认识到立宪成为了一场骗局,使得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信心,一部分人转而革命,故选C项。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这里的民权主义指的是  (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解析:B 依所学,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B项。
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解析:B C项“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和D项“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夸大了辛亥革命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两项;材料强调“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B项“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能说明这一点;“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也可能建立新的专制统治,故排除A项。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解析:C 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民国时期建立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可知,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共享行政权,与总统制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可知,总统职权受到国务员制约,结合所学,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D项错误。
5.如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北洋军阀实行君主专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D.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解析:D 据漫画可知北京人物只是由清朝服饰换成了民国的制服,说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体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D项;材料重在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不是其历史作用,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主要是由于外来侵略的不断加剧,排除C项。
[基础巩固练]
1.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 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
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 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
解析:B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尽管限制捐纳,但是难以控制,说明清政府的腐败难以根本改变,故选B项;材料“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说明吏治腐败难以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清政府抵制革命,排除C项;材料中改革的是捐纳职官,吏治腐败,不是财政改革,排除D项。
2.孙中山认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省号召,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A 由材料中“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A项符合题意。
3.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解析:A 根据题干“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可知清末新政巩固统治的初衷并未实现,教育改革的结果不是培养了一批爱大清朝的顺民,而是出现了一批反传统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会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选A项。
4.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是为了(  )
A.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B.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D.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党人介绍社会主义是为了“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即为了预防中国出现阶级分化和财富分配不均现象,体现其民生主义思想,说明革命党人是为了汲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弊端教训,故选C项;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的抨击,排除B项;材料只是在宣传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排除D项。
5.下图是1911年10月30日发行的“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用小票”。军用小票采用黄帝纪年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紧跟时代潮流 B.庆祝民国成立
C.宣传反清革命 D.缓解资金紧缺
解析:C 采用黄帝纪年法顺应了民族革命的口号,具有宣传反清革命的作用,故选C项;当时世界普遍使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B项;缓解资金紧缺是发行军用小票的目的,不是采用黄帝纪年法的目的,排除D项。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规定(  )
A.实行总统制
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废除不平等条约
D.推翻封建帝制,实行共和政体
解析:B 根据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故选B项;根据所学,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根据所学,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结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颁布,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封建帝制已被推翻,排除D项。
7.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区分了(  )
A.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
B.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
C.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
D.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A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显然辛亥革命区分了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制度,故选A项;鸦片战争是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分界线,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五四运动,排除D项。
8.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避免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
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解析:C 根据题干信息“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可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故选C项;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除A项;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9.“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意见,由公众的或者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武昌起义成功了
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报刊业发展迅速
D.人们言论自由了
解析:B 报纸命名和受报纸影响的群体,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故选B项。
10.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 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
A.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解析:B “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表明农民阶级知道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表明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故C项错误;“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表明农村地区与外界没有完全隔绝,故D项错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年3月5日《时报》
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素养提升练]
1.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右上角是作者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  )
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
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
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解析:C 根据材料“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可知该漫画表明当时清政府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有名无实,故选C项;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与材料所述时间“1907年9月”不符,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主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与材料所述时间“1907年9月”不符,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的结果”,因为“军队、士绅、官员、满族是清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辛亥前夕已全部动摇”。这一观点(  )
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B.淡化了辛亥革命的意义
C.夸大了清末新政的弊端
D.强调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解析: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清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之结果,再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知,这种观点淡化了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故选B项。
3.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发布知照称: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但各国与清政府所结之种种条约成于此项知照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此份知照(  )
A.防止了列强干涉革命
B.孤立并推翻了清政府
C.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
D.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解析:D 材料中湖北军政府承认之前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但是新政府成立后的条约不予承认,这有利于推翻清政府的斗争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是对列强侵华的抵制,不能防止列强干涉革命,排除A项;此份知照不足以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的态度,排除C项。
4.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这主要是因为  (  )
A.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中国国情适应
D.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
解析:A 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正说明了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故选A项;自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适应中国国情,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排除D项。
5.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1年 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戊戌维新运动开始
1900年 ①
1901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②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某同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与发展的重大政治事件。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答案:(1)①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
(3)事件: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原因: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列强的阻挠破坏;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未能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等等。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军阀割据出现的原因
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是世界各国的近代社会里所不曾有的特殊现象。毛泽东曾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为两种: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分而治之的政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东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自然经济因侵蚀而开始分解。但这个过程又是长期缓慢的、不平衡的。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却使分解了的自然经济因没有出路而再次重建。同时,落后的交通又成为一种天然屏障,使沿海的经济变化同内地的停滞闭塞引人注目地共存着。强有力的统一的资本主义民族市场远没有形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紧密。因此,占优势的仍然是地域性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由于社会生产不发展,农业人口没有出路又为军阀混战提供了富足的兵源。四川的人口多,所以军阀也多。在袁世凯没有做皇帝,没有塌台之前,还维持着一个统一的形势。已经存在的各股军阀势力之间的纷争,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袁世凯死后,留下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空,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实权却掌握在军阀手中。因此这个脆弱的同一体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正是在这种分崩离析的形势下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
北洋政府以系统性的经济法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转变,规范和引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近代经济、法制的根本转折,其开明的立法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奖励性的经济法规对加强国民的经商观念、形成浓厚的社会重商风气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北洋政府内部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保育主义思想”与以周学熙为代表的国家政权直接参与工商业经济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思想在立法中的相互妥协,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陈守益《北洋军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4.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辛亥革命……给予孔子儒学以巨大的冲击。但是……袁世凯宣布“整饬纲纪”,恢复学校“祀孔”“读经”,颁布《祭孔告令》,声称“……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一时尊孔复辟,甚嚣尘上……因此,“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一个包含着一贯原则的整体性规划(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而在于打开了一个多重的论辩和实践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不同的思潮和派别竞相登场,相互激荡,释放出巨大的变革能量。今天来看,新文化运动最值得珍视的历史遗产,是它面向未来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无法用“启蒙”来概括和穷尽的。
——季剑青《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通过教材梳理,掌握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材料探究,认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掌握民国初年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政、外交、经济、思想方面的史实,深刻认识北洋时期黑暗与光明并存的近代化的特征(唯物史观)
[重要概念]
1.北洋军阀:主要指伴随袁世凯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势力不断扩张,形成控制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一时期的政府也被称为“北洋政府”。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演化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揭开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8年北伐完成,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2.白话文运动: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白话文运动序幕。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竖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鲁迅发表了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助于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播,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接受新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一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私人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主要是轻工业,一般投资较少,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这些近代企业的创立,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是在本国已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它身上不能不留下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烙印。
[时空术语]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呈相对统一状态;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呈分裂混战状态。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18年。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时间 事件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 制造“宋教仁案”,解散国民党
1914年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年 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称帝
1916年3月 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微点拨]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
(1)革命派反封建不彻底及其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2)民国初年的国民熟悉帝制而对共和制不了解。
(3)国家的现实状况亟须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政权。
(4)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袁世凯称帝。
2.革命派维护共和
斗争 时间 引发因素 概况 结果
二次革命 1913年 宋教仁案 — 不久失败
护国运动 1915年 袁世凯 称帝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西南军阀: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贵州、广西等省:宣布独立 袁世凯被 迫取消帝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北洋时期主要军阀
派系 军阀首领 势力范围 扶持军阀的 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璋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各省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本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2.军阀统治情况
(1)派系纷争: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2)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的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4)护法运动
①起因: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②概况: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③结果: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辞去大元帅之职,并认识到西南军阀的本质。
(5)参加“一战”
①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
②概况:参加协约国作战;收回德、奥在天津和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劳工参战。
[思考点]试分析所谓的“府院之争”的实质。
[提示]派系之争——直皖派系之争。
部门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之争。
体制之争——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
三、经济和社会生活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条件 前提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束缚和障碍
政策 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外部环境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群众运动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影响 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增加,力量壮大
[链史料]教材第116页的“学思之窗”。
[问题]材料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说明:“一战”期间注册的工业公司数量及资本总额均呈较高增长趋势;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外部环境对民族工业影响巨大,说明经济上的半殖民地性特征。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律、法令。
(2)表现:(请连线)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
(1)原因: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2)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
3.内容
(1)思想革命
①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提倡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2)文学革命: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4.影响: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
命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链史料]青年得此(《新青年》),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通信》(《新青年》
第二卷第五号)
[问题]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提示]影响:思想解放,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青年觉醒,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黑暗与光明 思想解放 唯物史观2(辩证看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时空观念3(划分历史阶段) 家国情怀2(思想解放、历史使命) 学习情境—地图、 史料、表格
新文化运动下的思想解放
绘画作品的史料价值
任务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黑暗与光明
视角1 政治
材料一 见教材第114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问题] (1)结合材料一指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
[结论] (1)政治特征: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视角2 经济
材料二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三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问题]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结论] (2)内部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视角3 产业工人力量壮大
材料四 中国近代的产业工人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万~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问题] (3)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壮大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结论] (3)直接因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深化拓展]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1)内部:列强侵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政府鼓励兴办实业;人民反帝爱国斗争;企业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
(2)外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等)。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
(2)多重压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3)后天畸形: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政局动荡: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
任务二 新文化运动下的思想解放
材料一
时间 人物 话题
1916年1月 陈独秀 批驳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从事国民运动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1918年5月 鲁迅 《狂人日记》
1918年7月 胡适 《贞操问题》
1918年11月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1919年5月 — 《新青年》出版 《马克思主义专号》
1920年5月 — “劳动节纪念号”出版
1921年8月 — 《中华女界联合会改 造宣言》
材料二 《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摘编自郑大华、王余辉
《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据此合理划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并指出划分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及新文化运动兴起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
[结论] (1)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划分阶段:1918年前为前期,1918年后为后期。依据:宣传内容的不同,前期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后期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
(2)影响:近代中国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多元文化和思想格局的出现。
[深化拓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猛烈批判封建思想,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为新思潮传播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年)
1.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课堂延伸] 《北大钟声》油画
当代旅澳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沈嘉蔚先生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上共16人,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
[问题] 从图片中,能够获取的主要信息有哪些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提示] 信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西、新旧并存。影响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上,政府政策推动;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文化上,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解析:A 袁世凯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说明民国初年政局不稳定,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故A项正确;各派为争夺内阁而斗争,不能等同于立宪与共和的斗争,故B项错误;各派争夺内阁的斗争与一般国民无关,故C项错误;各派为争夺内阁而斗争,说明内阁这种民主形式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2.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其目的在于(  )
A.进一步完善内阁制
B.仿效欧美政治制度
C.缓解国内舆论压力
D.为实现独裁提供法律保证
解析:D 总统制下,总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拥有较大的权力,所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其目的在于为实现独裁提供法律保证。故正确答案是D项。
3.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
时间 工矿企业数 资本额 棉纺织厂 面粉厂
1901— 1911年 约650家 1.4亿多 11家 39家
1912— 1919年 约1 120家 2.85亿 54家 176家
A.面粉业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
B.中国近代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C.民族工业在民国初期快速发展
D.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C 材料体现了面粉厂数量增加,无法体现出其规模和资金数,不能说明其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故A项错误;B项符合史实,但不是表格数据反映的内容,故错误;从材料中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与之前相比有很大发展,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两大轻工行业,不能表明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说明中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且该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新天津报》记载:“兰州市开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学生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其经劝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C.民国初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解析:C 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涉及废止缠足问题,故A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提倡废止缠足,但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故B项错误;民国初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缠足问题,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不存在缠足问题,故D项错误。
5.近代有人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指文化的觉悟,为此,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  )
A.“自强”和“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和“科学”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解析:C 材料因在“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而产生的文化觉悟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其中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故选C项。
[基础巩固练]
1.一个留美学生在1915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又有蒋君翊武,曾肄业中国公学。革命军起,立功为军事顾问,及第二次革命失败,君亡命广西,死焉。年二十九。”该材料能够佐证蒋翊武(  )
①曾领导过国民大革命 ②曾在辛亥革命中立下功勋 ③曾反抗袁世凯“倒行逆施” ④去世于公历1915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C 国民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与1915年的时间不符,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革命军起,立功为军事顾问”可知,蒋翊武曾在辛亥革命中立下功勋,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及第二次革命失败,君亡命广西”可知,蒋翊武参加过二次革命,反抗袁世凯“倒行逆施”,故③正确;根据材料“及第二次革命失败,君亡命广西,死焉”并结合所学可知,蒋翊武在1913年二次革命中去世,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2.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解运粮草,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
A.“以工代战”
B.文明出征
C.不参与战务
D.民间自发华工在战场上紧急修复被炸毁的铁路
解析:A “一战”期间中国派出的大量劳工在战争期间承担起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故选A项。
3.在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  )
A.都由资产阶级主导
B.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C.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D.都受到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1914—1924年的工业化浪潮是在“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两次均与外部国际环境密切相关,故选D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展前没有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
4.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 年 厂数/ 家 创业资 本数/ 元 工人人 数/ 人
1913 698 330 824 000 270 717
1920 1 759 500 620 000 557 622
A.现代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解析:D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5.如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C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在民国初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从题图看上海市场日纱销量开始下降是在1914年,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很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日纱销售情况,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无关,即使有联系也应是日纱销量增加,故B项错误。“一战”期间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积极支持袁世凯政府,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尤其是1915年签署“中日民四条约”后,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本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与材料所显示时间不符,故D项
错误。
6.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B.优化民族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C.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D.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D 这些举措体现了对国货的提倡和保护,因此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1914年已是中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题干所述属国内举措,与国际环境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的态度和做法,无法判断其是否减少对华商品输出,排除
C项。
7.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这场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陈独秀、蔡元培 B.李大钊、康有为
C.鲁迅、魏源 D.胡适、梁启超
答案:A
8.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  )
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封建礼教开始遭到抨击
D.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
解析:B 离婚现象增多,结合题干中提及的时间——1919年前后,可知其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
9.有学者说,辛亥革命势如暴风骤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没能深入中国社会底层,皇权思想也阴魂不散,国人迫切需要补上思想启蒙一课。为补上这一课,后来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  )
A.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B.继续宣扬维新思想
C.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D.进行了新文化运动
解析:D 根据题干“辛亥革命势如暴风骤雨……国人迫切需要补上思想启蒙一课”可知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掀起了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故选D项。
10.下表是《青年杂志》第1卷封面人物介绍(节选)。
封面人物 人物介绍 《青年杂志》的评价
屠格涅夫 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体现着不妥协的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其文章乃咀嚼近代矛盾之文明,而扬其反抗之声者也
王尔德 作品影射了现实社会的困境与复杂 文学之才崭然出众
列夫·托 尔斯泰 俄国作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反抗暴力与奴役的内容 以文明为人生之最大目的
——周维东、钦佩《<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
——封面人物研究》
以上人物入选《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的原因是(  )
A.文学革命弘扬优秀文学作品
B.为了寄托编者们对国民的期望
C.时代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
D.符合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内涵
解析:B 据材料封面人物介绍可知能够入选《青年杂志》封面的人物,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由此可知选这些封面人物的原因在于通过他们的精神或作品鼓舞国民,寄托了编者们对国民的期望,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并不仅仅是弘扬优秀文学作品和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更主要的是通过文化革新进行思想解放,启迪民智,强调社会功能,排除A、C两项;这些封面人物的精神无法体现科学内涵,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
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贡献: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促进政治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改变了社会的风俗习惯,促进了思想的近代化。
(2)说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素养提升练]
1.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荒地 1914—1918年 减少2 600多万亩
1914—1918年 增加4 900多万亩
陆军 军费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D 材料数据表明,该时期农业人口及耕地数量减少,军费大量增加,联系材料时间可知此时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受阻,故选D项。
2.1917年12月,北洋军阀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按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
解析:B 根据材料“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按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征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可知,北洋军阀政府为手织布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政府为手织布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给予手工所织之布贸易保护可知不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环境,保护手工业品不利于近代化,排除C、D两项。
3.民国河南中学生曾作《劝用国货歌》:“诸位同胞,大家记好,中国国耻,二十一条。……提倡国货,经济绝交,雪耻妙法,没有再好。洋货虽丽,损坏甚早,国货虽粗,久用不了。同胞苏醒,钱勿外抛,抵制外货,立志坚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歌词应创作于辛亥革命期间
B.帝国主义侵略激发爱国热情
C.抵制洋货使用国货已成共识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解析:B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国耻,二十一条”“提倡国货”“抵制外货”可知,日本的侵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故选B项;材料歌词应创作于“二十一条”提出之后,不属于辛亥革命期间,排除A项;C项“共识”材料体现不出;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
4.《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解析:B 据材料可知一个人要有益于社会须先自己成才,努力成长、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迷信”“新文学”等信息,故排除A、C、D三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向中国出口棉纱减少,列强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答案:(1)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有利因素: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2)因素: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一、阶段特征
辛亥革命 与中华民 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的进步力量也在这一时期孕育和发展
政治上 辛亥革命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但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孙中山等人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经济上 辛亥革命后,政府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济迅速陷入萧条。社会生活习俗出现种种新气象
思想上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传播,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产生条件:是在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背景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资本原始积累不足。
2.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3.工业布局不平衡:中国民族工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内地数量极少。
4.经营管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落后,多为家庭式管理,专门性管理与技术性人才缺乏。
5.社会环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艰难。
三、儒家思想在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戊戌维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尊孔复古”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传播;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表列举了中国近代部分报刊创办的情况。如果为该表起名,最恰当的是(  )
报刊名称 相关信息
《中外纪闻》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刊
《时务报》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
《国闻报》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
《民报》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办
A.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简表
B.晚清资产阶级办报简表
C.20世纪东南地区办报简表
D.中国民间商人办报简表
解析:B 同盟会是革命派创办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是维新派,都是资产阶级办报,故选B项,排除A项;20世纪东南地区,与材料中“北京”“天津”“日本”不符,排除C项;材料办报个人与政党均非“民间商人”,排除D项。
2.下图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
A.18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解析:C 图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立宪”“议院”“昌言无忌”“屡见诸诏旨”等,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项。
3.同盟会发动的多次起义常因经费和器械没到位而失败。而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却能利用湖北的大量财政存款和汉阳兵工厂的军火坚持到清王朝大势已去。据此分析,武昌起义的成功应得益于(  )
A.湖北革命军奋勇作战 B.同盟会准备工作到位
C.洋务派官僚参与革命 D.晚清改革的客观推动
解析:D 据“因经费和器械没到位而失败”,对比武昌起义中革命军利用湖北的“大量财政存款和汉阳兵工厂的军火坚持到清王朝大势已去”可知武昌起义成功得益于清末新政,故选D项。
4.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地方政权。这一事件(  )
A.是实业救国出现的标志
B.表明辛亥革命由此正式爆发
C.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得以建立
D.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
解析:D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爆发以武昌起义为标志,排除B项;1911年中华民国还未建立,排除C项。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当时(  )
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C.民主共和政体产生 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C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故选C项;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朝政治统治结束,排除A项;1911年10月,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项。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补救方法。如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  )
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
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
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解析: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15条规定,为行政权扩张,政府得以侵犯司法机关的独立性留下隐患,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之处,并未涉及其对资产阶级利益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保护人民自由方面的缺陷,与传播民主法制观念无关,排除B项;D项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但材料并未涉及责任内阁制,排除。
7.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使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B 
8.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
A.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
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
解析:C 《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
9.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与会代表成分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据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C.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
D.革命形成坚强领导核心
解析:A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中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而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据此可知短短几个月时间革命派力量迅速发展,故选A项;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B项;“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之一就是缺乏一个坚强领导核心,排除D项。
10.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末。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民国纪年法取代了年号纪年法。这表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否定了传统文化 D.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解析:B 年号纪年体现的是君主的独尊地位,辛亥革命后以民国纪年是对君主独尊地位的否定,故选B项。
11.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
A.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护法失败
B.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
C.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
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
解析:B 据材料“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可知,孙中山认为军阀割据混战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故选B项。
12.《剑桥中国史》中,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解析:C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出现“经济奇迹”,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根本改变,导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没有前途”,故选C项。
13.1915年,中国人民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的抵制洋货运动,于1919年达到高潮。这场运动(  )
A.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B.阻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解析:C “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的抵制洋货运动”这对于国货是利好,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1915年辛亥革命已结束,排除A项;“抵制洋货运动”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阻止了”夸大其作用,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排除D项。
14.下表为1911—1933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及上海同类工厂数的统计表。该表反映出上海(  )
年份 / 年 全国工厂 数/ 个 上海工厂 数/ 个 上海占全国 比例/ %
1911 171 48 28.1
1927 1 374 449 32.7
1933 2 435 1 186 48.7
A.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C.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突出
D.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
解析:C 通过表格内容可知,该表主要反映了在1911—1933年之间,上海地区30人以上工厂数量及其占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比例的变化,即由28.1%发展为32.7%,再发展为48.7%,这种变化充分说明,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上海的重要地位逐渐突出,故选C项;通过题干中的数据可知,上海地区经济重要地位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说其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A项;题干中的表格仅是涉及了上海一个城市的30人以上工厂数量及其占比情况,没有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就不能推知上海的经济发展最为迅速,排除B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上海的30人以上工厂数量及其占比情况,没有涉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1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称:“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上述言论意在(  )
A.强调新青年关乎国家兴亡
B.提倡向西方学习抵抗外来侵略
C.厘清新青年的六大特征
D.抨击并全面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解析:A 材料主张中国青年要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拥有科学精神的新青年,追求民主与科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反映出陈独秀强调新青年关乎国家的兴亡,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不能说明进行厘清的目的和意义,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全面否定”说法绝对,排除。
16.1921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  )
A.具有勇于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
B.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
C.西式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D.揭开了反思新文化的序幕
解析:A 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旧道德,这就挑战了正统观念,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材料表明他们先后付诸实施的行动有哪两大类 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6分)
(2)材料二的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8分)
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类型: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6分)
(2)营业状况: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原因:①政治的或政府的因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政府颁布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②外来的因素: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③国内人民的因素:民间兴起反帝爱国热潮。④国内经济自身的因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8分)
1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12分)
答案: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分)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8分)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2分)
19.武汉是一座可以绝地反击并且坚持到底的英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11年10月《汉口日报》上刊载的两则要闻。
——《辛亥革命史丛刊》
材料二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武汉是一座“可以绝地反击并且坚持到底的英雄城市”的史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2分)
答案:史实:汉阳铁厂;武昌起义。(4分)理解: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或: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7分)
答案:(1)发展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7分)
(2)主要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