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3.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运动促进了长期以来处于呆滞和死气沉沉状态的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的觉醒。大规模的反帝浪潮席卷各个城市,整个国家(不包括农村)都处于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激烈动荡之中。
这一重大的新的政治形势从根本上使一批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政治化了。许多人原自认为是自由的世界主义者,而现在他们成了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并奋起保卫祖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许多人原来拒绝参加政治活动,因为他们把中国的悲惨状况归因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那些根本缺陷,认为政治手段也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对西方的态度也发生了迅速和重大的转变,凡尔赛的致命决定引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愤恨情绪并导致了国内民族政治行动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这就使先进的西方国家会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指导中国这一信念迅速破灭。西方世界被看作是压迫者,而被看作将为中国的复兴提供先进模式的世界的旧形象,也为西方世界的新形象取而代之,这一形象表明,西方世界是由不可信的、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构成,并直接威胁着中国的生存。由于摒弃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政治价值观念,知识分子依然面向西方寻求指导,但是,他们现在开始把目光主要投向那些其本身就是批判西方社会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上,而不是投向那些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传统自由观念上。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鲜明的特点和弱点
从产生过程看,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其鲜明的特点:(一)它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没有受到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二)党一建立就立即投身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实干苦干,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三)党一成立就自觉地与共产国际和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四)党一开始就是一个全国性组织,在全国共产主义者中具有崇高的权威;保持党的统一,反对任何分裂活动,就成为党的优良传统。
同时,也有弱点,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建党时间较短,党的理论准备不足。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启蒙运动到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仅20年;若从新启蒙开始,只有五六年;而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开始,则更短,只有一两年。建党后,又忙于实际革命活动,理论补课也没有跟上。另一方面,党的建造者们对中国国情也不甚了解。因此,他们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表明,在寻找通向革命胜利的具体道路上,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作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丁守和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领导权认识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具备领导革命的极优越条件,但领导权并不是天生的属于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三大前后,党内普遍认为工人阶级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陈独秀提出要由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不仅是他本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共产党人当时普遍的认识水平。1924年10月以后,由于实践提供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党内开始讨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并在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参加民主革命,并取得领导地位。党的八七会议报告指出,党在今后的策略是独立领导工农阶级开展斗争。1928年,党的六大在正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只有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地位,才能解决反帝反封建的两大任务。遵义会议后,这一宝贵认识逐渐成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李卫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思考》
4.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了第一次合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人利用国民党的资源条件,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得到了有力的传播;同时,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也有效地配合国民革命的开展;通过第一次合作,还锻炼了共产党的骨干力量,扩大了党的队伍,使中国共产党从之前的秘密小党成为一个公开的有影响力的大党,因而,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助力国民革命胜利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公开成长壮大的平台。
——严瑾《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教训》
5.国民革命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忽视了革命领导权,而党内合作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中共的建设必须要客观分析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克服机会主义的侵蚀;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对资产阶级要在斗争中求团结。
——林鹏《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1.通过教材梳理,掌握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的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材料探究,认识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时代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的曲折历程,感悟中国近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担当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家国情怀)
[重要概念]
1.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
2.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1943年6月解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开展,也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从共产国际获得了不少援助及工作指导。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错误的判断与指导,也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会议指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这促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但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还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
4.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5.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6.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民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该战线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组成。
[时空术语] 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1926年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把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1926年12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的历史使命结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本加快侵略中国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国内 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中心 主力 影响 结果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 释放被捕学生, 拒绝和约签字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链史料]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美]杜威《中国人
的国家情感》
[问题] 材料中“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什么
[提示]“中国人的国家情感”:爱国主义情感。
(3)性质
①政治革命: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民族革命: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思想革命: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意义
①思想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
②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民族上: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十月革命影响;五四运动实践;“一战”和巴黎和会使民众对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
(2)中心:北京与上海。
(3)传播方式
①著书立说: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组织团体:1920年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翻译书籍: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翻译宣传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4)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国际支持: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微点拨]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因
①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
②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竞起,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⑤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中共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 (1)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明确党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中共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微点拨]
1.为什么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1)共产党人当时力量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2)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共产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合作不是组织上的合并,这是因为两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不相同,两党的性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历史背景
①共产党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被镇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决议。
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实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国民革命运动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经过
兴起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
发展 1925年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两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高潮 1926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失败 1927年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武汉“分共”
(3)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②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②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五四运动与时代担当 党的领 导、理论 自信 唯物史观3(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时空观念2(中共诞生、国共合作) 历史解释3(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意义) 家国情怀3(五四精神、个人与时代关系) 学习情境—表格、史料、 图片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任务一 五四运动与时代担当
视角1 五四运动特征
材料一
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5月4日 6月5日起
中心 ① ②
主力 ③ ④
口号 ⑤
方式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结果 学生被捕 释放被捕学生、拒 签和约、初步胜利
[问题](1)根据教材第一目,将材料一中的表格填充完整。据表格思考五四运动发展的特点。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运动中心变化的原因。
[结论](1)①北京 ②上海 ③学生 ④工人 ⑤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特点:广泛组织群众;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爱国革命运动。原因:第一阶段是北京的学生:新文化运动(1915年)中心是北京,推动了思想解放。第二阶段是上海的工人:上海是工业中心,工人集中。“一战”期间(1914-1918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视角2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材料二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材料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问题](2)提取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结论](2)历史信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3)历史意义: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视角3 五四精神
材料四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问题](4)据材料四,结合社会时政或自身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五四精神的时代体现。
[结论](4)时代体现:抗疫期间各类工作者的抗疫行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钻研;理性爱国;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砥砺奋斗,练就本领,锤炼品德。
[深化拓展]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3.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4.新的群众基础——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民族基础。
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一 二、本党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节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北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节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
材料三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48年)
[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共一大提出的革命奋斗目标。
(2)相对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提出的革命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进步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结论](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变化:增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进步意义: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可行。
(3)“新”: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建立革命的联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深化拓展] 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的革命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3.新的群众基础: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国际环境:把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使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任务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视角1 国共合作的原因
材料一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国民革命的原因,并分析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结论] (1)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国情认识;国民革命需要势力集中的党的领导,在当时国民党最符合这一条件;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中国共产党力量较弱。影响:对国民党而言,推动国民党革新,使其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利于中国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走出来,投身大革命洪流,宣传主张,扩大影响,壮大队伍。
视角2 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漫画中“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等信息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史实,说明中国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重视发动群众,反帝反封建。
[问题]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结论] (2)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合作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推动爱国斗争。
(3)重大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深化拓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5)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北伐从广东誓师,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
2.历史功绩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课堂延伸]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大事记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汉各界群众为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举行庆祝活动。英国租界当局制造“一三”惨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省总工会代表声讨英国暴行,提出收回汉口英租界等主张。
1927年1月4日:武汉工农商学各界联席会议,提出由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实行抵制英货等决议。
1927年1月5日:罢工、罢市、罢课。“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
1927年1月6日:江西九江各界群众集会游行,声援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并占领了九江英租界。
1927年2月19日和20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武汉、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湖北、江西、广东、湖南、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纷纷召开大会,组织反英游行示威,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洪流。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及英、日、美等国的工人阶级也发表通电、宣言,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问题] 据此大事记指出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原因与意义。
[提示] 原因: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武汉国民政府的支持;国际声援。意义: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租界,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1.习近平主席在某次讲话中说,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运动是( )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C 该运动中人民大众觉醒且是鸦片战争以来的首次,表明该运动是五四运动。
2.如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国民大革命的发动
解析:B 图示建筑是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以《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排除A项;C、D两项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为标志。
3.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
项目 内容节选
中共一 大纲领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中共二 大纲领 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A.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
B.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C.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解析:A 与中共一大的“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纲领相比,中共二大的“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更切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际,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故选A项。
4.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A 根据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知这场战争的斗争对象是军阀和帝国主义,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选A项。
5.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解析:D 北伐战争“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D项;国共两党党内合作促成北伐战争,排除A项;北伐战争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排除B项;北伐战争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C项。
[基础巩固练]
1.下图传单内容摘自于《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五四”青年学生的精神是( )
A.进步 B.爱国 C.民主 D.科学
解析:B 根据图片关键信息“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可知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反侵略的爱国精神,故选B项;“进步”强调积极创新,与材料主旨反侵略不符,排除A项;民主精神含义是反专制,与材料主旨反侵略不符,排除C项;科学精神含义是反迷信,与材料主旨反侵略不符,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五四爱国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并产生了新的面貌。新面貌是指 ( )
A.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传播
B.使用白话文成为社会共识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D 新面貌是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选D项;使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扩大白话文使用范围,且“社会共识”说法欠妥,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排除C项。
3.歌曲《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歌词中有一句是“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其中“揭开新篇”指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B.革命有了新政党领导
C.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D.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
解析:B 根据材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表明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政党的领导,故选B项。
4.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在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应该设立基层党组织,而国民党一大党章规定其基层党组织设置在乡镇层级。由此可知,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 )
A.更重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
B.更重视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C.更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D.更善于开展城市工人运动
解析:C 通过比较两党党章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共的基层组织更广泛、更具群众基础。
5.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B.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高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解析:C 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深刻地认识”说法有误,应该改为“初步认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可排除。
6.“打倒土豪劣绅”“巩固革命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应出现于( )
A.1912年 B.1926年
C.1935年 D.1945年
解析:B “打倒土豪劣绅”“巩固革命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这些口号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出现的,故选B项。
7.下图为1927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该漫画反映了( )
A.北伐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
C.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D.中共武装反抗美蒋新军阀
解析:C 通过题干“锄列强,倒军阀”可知,其论述的历史事件是国民革命,漫画中站立人物手拿锄头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农民积极支持国民革命,故C项正确。
8.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中共三大召开
解析:C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故选C项;当时中共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B、D两项时间为1924年和192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9.下列主张节选自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的一则宣言。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于 ( )
人民所感受战争、贫困、贪官、土匪、苛税、杀戮等一切的痛苦,都是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侵略中国的结果,中国人民如果要求得自己的生存,只有团结起来,把军阀和帝国主义打倒之后,建设人民的统一的政府,才能达到目的。
A.1919年 B.1926年 C.1931年 D.1937年
解析:B 题干体现工人觉醒,要求反帝反封建,符合国民革命开始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故选B项。
10.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军阀纷争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解析:B 结合1927年史实,“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针对的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B项正确。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
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斥外国事物。实践结果: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有利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失望;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鼓动。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
[素养提升练]
1.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改良思潮的形成、发展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社会主义的印迹。下表反映的是当时有关中国历史走向之争,由此可知他们都 ( )
人物 相关主张
梁启超 张东荪 一方面口头上承认“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另一方面又从所谓国情出发,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毛泽东 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因而我们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
A.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
B.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性
C.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代表着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发展方向
解析:B 根据题干表格中梁启超、张东荪所主张的“中国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以及毛泽东所主张的“我们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可知他们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即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进步性,故选B项;表格内容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表格内容没有论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而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2.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回忆起42年前的往事,挥笔提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股股雷。”这一历史事件(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解析:B 结合材料中“南湖”“42年前”可以判断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它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项。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基于此,中国共产党( )
A.首次提出要组织工人运动
B.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C.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D.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B 1922年中共二大上分析了中国的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为此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B项;首次提出要组织工人运动的是中共一大,排除A项;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项;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是中共三大,排除D项。
4.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孙中山明确规定,国家权力必须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农民、工人、商人及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享有自由及权利”。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和农民部,对于广州开设工人运动讲习所及农民自卫军的举动,孙中山都积极给予了支持。上述材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实现了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解析:A 根据材料,国民党一大宣言明确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成立工人部、农民部,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发动工农,支持工农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材料中,这些活动表明了孙中山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在国共合作之后,而国民党一大是国共合作的标志,D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排除B、C、D三项。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 事
5月5、6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5月12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积极作用: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国民政府学习苏联经验发展经济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后增设了“计划部”,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 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2.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时所运用的平分土地的物质利益策略,对农民仍有吸引力。将地主富农占地强行拿来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之外,还有大量公田可供平分。赣南、闽西宗族势大,公田占20%~50%,属宗族集体所有。轮耕经营,由族中年长有威望者管理,并受农民自发监督。中国共产党把公田分给农民,由集体所有转为个体占有,这对于注重实际利益的农民来说,其影响非同小可。分到土地和财物的农民“一尝其味,绝不会轻易忘记”。他们“心想‘这回不干也得罪人了,反正好人也装不成了,干吧!’这才和地主撕破脸皮干起来了”。很多人在尝到分田地、分财物的甜头后,便把自家和革命绑在一起,跟着共产党走了。
除开物质利益,农民也注重精神利益。但农民的身份意识,长期被漠视,处于沉睡状态。中国共产党通过向农民宣传平等、权利、尊严、身份感,使其抗争意识逐渐觉醒,这是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不可或缺的政治、心理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各个群体中受到拥护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妇女、少儿、青年、中年、老年,恰与革命前后权利、地位发生变化大小相一致。而在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然得到大部分民众拥护,没有精神上的慰藉是难以做到的。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
3.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其核心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者,在中国革命进攻方向和战略重心转向农村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丁俊萍、许洪位《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1.通过教材梳理,掌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红军长征的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材料探究,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内容及影响,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认识长征的艰难险阻及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信仰不怕牺牲、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等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现象(唯物史观)
[重要概念]
1.东北易帜: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三位一体的总观念,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一文中明确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3.城市中心革命论: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攻打大城市以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原是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就是对这一革命道路的实践,结果证明,城市中心革命论与中国国情不符。
4.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1936年以后,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中国国民党统治集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垄断的资本。它的存在和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本身又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它集中了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和科技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时空术语]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红军长征(1934—1936年)。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1)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国民党于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2.军事上: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时间:1928年。
(2)概况: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张作霖退出北京;日本炸死张作霖;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3)结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3.经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1)表现:除纺织、面粉等行业外,化学、橡胶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推动因素:军阀混战结束,形式上的统一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与扩大;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3)阻碍因素:官僚资本摧残、压迫;民族资本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落后,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南京国民政府军费激增,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少。
[链史料] 1927—1936年,整个近代工业有一定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及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
[问题] 据材料指出该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因素:外国资本挤压,官僚资本掠夺;人民购买力低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思考点] 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比较项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
目的 讨伐张作霖,统一全国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帝国主义,统一全国
性质 军阀争夺政权和地盘的斗争 国内革命战争
主体 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军(国共两党)
结果 奉系军阀退回东北,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未统一全国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背景
(1)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者 预期目标 结果 意义
南昌 起义 1927年 8月1日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先攻占南昌,再南下广东重新北 伐 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 起义 1927 年9月 毛泽东 攻占长沙 进攻长沙受挫,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开始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会议时间 召开地点 主要内容
1927年 8月7日 汉口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链史料] 1931年冬,固始县一区第八乡汪岭村一次就有80多人报名参军。由于兵源充足,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在战斗减员的情况下仍不断壮大。红一军由组建时的2 100余人发展到1万人以上,其中贫民约占全数70%。
[问题] 指出材料现象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提示]现象: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苏区的积极性提升。原因:土地革命。
[图解史]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内涵及成功实践
2.开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概况:1927年10月,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2)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3.实践
党的领导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
武装斗争 1930年至1933年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
根据地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4.发展: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5.意义
(1)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力量。
(2)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三、红军长征
1.背景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2.长征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后,人数锐减。
(2)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①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组成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②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会师。
(4)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2)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3)铸就了长征精神。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中国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道路自信、党的领导、奋斗精神 时空观念(绘制新图表) 历史解释3(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2(革命道路新在何处) 家国情怀2(奋斗精神、个人与时代关系) 学习情境—时间轴、 表格、图表、诗歌等
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诗史互证
任务一 中国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视角1 两种道路的分歧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其分歧的实质。
[结论] (1)不同观点:一种主张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另一种主张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视角2 一种道路的选择
材料二
[问题] (2)指出材料二史料的类型与价值。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材料二所体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结论](2)类型与价值:实物史料,是证明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一手史料,价值高。意义: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支持革命的信念,有利于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视角3 中国国情
材料三 近代中国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思想》
[问题]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3)原因: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人阶级力量弱小。③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力量强大,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⑤攻打城市失败的教训。⑥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易守难攻,容易开展游击战。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深化拓展] 深入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的关系: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能充分发动群众,为革命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障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3.原因
(1)必要性: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领导。
4.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2)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任务二 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视角1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材料一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问题] (1)材料一中“分水岭”具体指什么 谈谈你对“分水岭”的理解。
[结论] (1)“分水岭”: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视角2 战略转移的胜利结束
材料二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三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 000人,到陕北时仅剩6 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千米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结论] (2)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好转,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深化拓展]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转移 主要历程史实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江西瑞金陕北
中国时局由内战转向“外战” 1927—1937年国共内战→1937年开始国共合作抗战
[课堂延伸]重走长征路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问题]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是要实现什么
[提示]内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路选择
1.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中国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解析:C 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A项;B项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根据题干“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的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即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故C项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排除D项。
2.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 )
A.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解析:B 古田会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故选B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指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排除C项;长征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排除D项。
3.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论持久战》的发表
解析:C 毛泽东攻打长沙失败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故选C项。
4.下表是1927—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
时间/ 年 工人所占比例/ % 农民所占比例/ %
1927 50.8 18.7
1928 10.9 76.6
1929 7
1930 5.5
A.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
B.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
C.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D.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
解析:C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表格中反映了1927年以后农民党员占比明显增大,故选C项;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排除A项;农民党员的增多体现了觉悟的提高,但不能反映“全面”,排除B项;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剧烈变动,排除D项。
5.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解析:A 1934年10月,为保存革命实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边行军边打仗”。在此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基础巩固练]
1.《民族工业发展史话》中记载:1932年荣家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荣宗敬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吃我的和穿我的。”荣氏家族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官僚资本企业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D 1932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荣氏家族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在1914—1918年“一战”期间,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有抑制作用,排除C项。
2.“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该范例( )
A.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体现土地革命时期的道路探索
C.指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D.利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B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要求发展农村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B项;此时毛泽东思想处于形成阶段,排除A项;农村包围城市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不是革命的前途,革命前途仍是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尝试,和抗日战争没有关系,排除D项。
3.在八七会议上进行革命总结时,毛泽东“把国共两党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一座房子”,他说:“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一样扭扭捏捏地搬进了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革命中( )
A.未充分地发动广大农民
B.没有坚持武装斗争
C.忽视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D.没有做到独立自主
解析:C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把共产党比喻成新娘子,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说明他认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忽视了革命的领导权,故C项正确。
4.(2016·全国Ⅱ卷,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A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主要是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排除B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排除。
5.右图的钱币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大革命时期的广东
B.土地革命时期的江西
C.全面抗战时期的陕北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
解析:B 钱币上的政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据所学可知这一红色政权最早在1931年江西瑞金建立,故选B项。
6.邓小平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这表明毛泽东思想( )
A.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是毛泽东个人努力的成果
C.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D.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C 根据材料“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说明毛泽东对马列思想做出了结合中国国情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故选C项。
7.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
A.第五次反“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
解析:C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题干反映了长征前的紧迫,C项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
8.《长征组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狮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
A.四渡赤水河 B.召开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甘肃会宁会师
解析:B 从“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是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选B项。
9.某学者关于红军长征这样写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这说明红军长征( )
A.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
C.保留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D.显示了不怕苦的长征精神
解析:C 材料“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说明红军长征虽然在人员上损失,但是保留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故选
C项。
10.“会议尖锐地批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单纯防御和长征中惊慌失措的逃跑主义,指出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此次会议( )
A.造成党内分裂严重化
B.受到共产国际的遥控
C.实现决策的独立自主
D.宣告长征最后的胜利
解析:C 根据材料“指出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遵义会议,故选C项;遵义会议基本纠正了“左”倾错误,团结了党,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决策的会议,排除B项;宣告长征最后的胜利是1936年甘肃会宁的三军会师,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材料二 中国则不同。……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
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材料一中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 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答案:(1)排序:图3→图2→图1。
图1: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2: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素养提升练]
1.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特别在上海,作为经济大埠,全国经济重镇,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到1930年10月7日,已进行了第三次国货运动大会,成效显著。这一做法有利于( )
A.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快工业体系的形成
C.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D.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解析:C 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国货运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但不能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国货运动不能起到加快工业体系形成的作用,排除B项;能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的应该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排除D项。
2.(2020·全国Ⅱ卷,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 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解析:B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已“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故B项正确。
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这一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
B.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
解析:C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探索过程是: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1927年10月毛泽东等人创立了井冈山根据地。C项符合题意。
4.“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材料中毛泽东所说“我们”开始“自己想问题”的重要标志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解析:B 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B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
材料二 “井冈山,我们来了!”词作家陈晓光、作曲家赵季平、徐沛东、叶小钢等我国音乐界领军人物刚到井冈山,就迫不及待地直奔井冈山五指峰、毛泽东同志旧居等革命历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井冈山红色文化,听取井冈山精神报告会,寻求创作素材,展现了这些音乐家对井冈山的深情厚谊。
(1)据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谈谈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1)重大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
起点。
(2)现实意义:井冈山精神是今天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革命传统的弘扬。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比较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民主义)
革命目标 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牢固 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相 同 点 社会性质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都主张反帝反封建
二、阶段对比
时期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领导组织 革命主力 结果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党 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共产党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 共产党 工农 大众 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和军队,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制定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
4.革命道路: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的相继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研究发现,五四运动之所以爆发,除了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当时中华书局版教科书所发挥的国耻历史记忆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书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了全国。据此可知( )
A.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有偶然性
B.历史教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历史记忆利于唤起爱国意识
解析:D 根据材料“当时中华书局版教科书所发挥的国耻历史记忆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书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了全国”可知通过国耻历史记忆教育让人们铭记国耻,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意识,促进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扩展,故选D项;五四运动爆发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具有必然性,排除A项;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走向,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爆发的部分原因,并没有体现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的这个结果,排除C项。
2.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等五所学校讲授关于唯物史观研究等内容,1923—1924年又先后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这些做法( )
A.表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在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确定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间,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中“1923—192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项错误。
3.1922年1月,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开学,在晚间给工人补习文化知识。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工人夜校规模扩大,学员达到1 000余人。工人夜校的兴办( )
A.为开展工人运动创造了条件
B.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C.使半工半读教育实现常态化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解析:A 工人夜校的开办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素质,为工人运动干部的培养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
4.下表显示了毛泽东的部分履历。表中信息折射出国民革命时期( )
时间 履历
1924年1月 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25年10月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 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国民党放弃革命领导权
B.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一致
C.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D.农民成为革命主导力量
解析:C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表格中毛泽东以“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身份出现,正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故选C项;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A项;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不一致,排除B项;此时革命的主导力量是国民党,排除D项。
5.1924年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接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孙、吴主力。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国共合作的推动
C.北洋军阀内部分裂 D.国民党力量强大
解析:B 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北伐胜利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不是单独领导北伐,而是国共合作,排除A项;北洋军阀内部派系之争一直存在,不是北伐胜利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民党不是单独领导北伐,而是国共合作,排除D项。
6.下图所示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解析:C 据图中数据可知,农民、工人出身的国民党党员数量较多,这与1924年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有关,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改组的结果,不是基础,排除A项;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排除B项;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某校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游学活动,参观了下图所示景点。该景点位于( )
A.北京 B.上海
C.南昌 D.延安
解析:C “军旗升起的地方”应该是在南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C项正确。
8.近代中国关税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差等税率的实施( )
A.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D.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解析:B 国民政府差等税率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国民政府差等税率的实施,只能是减轻外国的经济侵略,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并不是无力控制,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人对国民政府税率改革的反应,D项错误。
9.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近代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军阀长期割据混战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列强在华企业压制排挤
D.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
解析:D 工业无产阶级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而壮大的,人数不多,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低,故选D项。
10.在某历史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结合所学,推断这些内容应出自( )
A.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B.八七会议文件《告全党党员书》
C.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D.古田会议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
解析:B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符合材料“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故选B项;材料历史文件的中心内容是农村武装暴动,中共一大的中心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排除A项;C、D两项与“土地革命”不符,排除。
11.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展了土地革命
B.实施了游击战术
C.建立了民主政权
D.获得了苏联支持
解析:A 土地革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是建立根据地的基础,A项正确;游击战术是苏区存在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B项错误;建立了民主政权是苏区存在的保证不是最主要原因,C项错误;苏联主张城市中心论不是建立农村根据地,D项错误。
12.《劝白军当红军》是20世纪在湖南炎陵流行的一首民歌:“白军士兵们,我来告诉你,你们都是工农出身,个个没饭吃,在家受压迫,抓来当白军……”这首歌谣有助于研究( )
A.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
B.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
C.抗日战争国共再次合作
D.人民解放战争实现全国解放
解析:B 红军这个称呼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出现,《劝白军当红军》中强调阶级矛盾,有助于研究革命根据地,有助于研究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故选B项;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军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实现全国解放,当时的军队是人民解放军,排除D项。
13.观察下面漫画,图中文字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地”。下列口号与此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坚持抗战到底”
D.“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
解析:D 根据材料“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地”可知当时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此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是“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故选D项;“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将革命进行到底”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坚持抗战到底”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
14.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转战陕北
解析:C 据材料“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可知,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由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故选C项。
15.“它是个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B 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开始,所以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现于土地革命时期,故选
B项。
16.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
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其具体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红军长征等。因此,本题图中所示内容最适合的单元主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919年5月4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在研究五四运动中的史料价值。(6分)
(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8分)
答案:(1)材料一是文献史料,对于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运动早期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是直接反映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诉求的一手史料,可以与材料一相互印证。材料三是文献史料,对于评价五四运动具有参考价值,强调了其在民主革命发展中的地位。(6分)
(2)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8分)
答案:(1)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分)
(2)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因犯了“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4分)
(3)转折: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8分)
1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 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6分)
答案:(1)示例: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篇》提岀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6分)
(2)条件: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根据地建立各级行政机构;进行土地革命,红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指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6分)
(2)从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示例一:巴黎和会、五四运动。(2分)
说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4分)
示例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分)
说明: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分)
(2)示例一: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1分)
理由: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革命目标更实际、更具体。(2分)
示例二: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分)
理由:为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积极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2分)
示例三: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开展土地革命。(1分)
理由: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2分)
示例四: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1分)
理由:纠正了“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扭转了被动挨打局面,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2分)
(任选其中两个示例,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