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从抗日战争开始到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伴随日本加紧侵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悍然挑起全国性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1.通过教材梳理,概括日本的侵华罪行,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本性,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复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归纳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认识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认识各方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重要概念]
1.东方会议: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一战”期间,日本趁列强忙于欧洲战场无力东顾,加紧侵略中国。1927年4月,田中义一组阁,加速了侵华步伐。6月,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田中在会议上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的方针,妄图把东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2.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1932年3月1 日,日本宣布伪满洲国成立,9日,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定都长春,改称“新京”。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同日本签订了《日满协定书》使得日本侵略者全面控制了伪满洲国。1934年3月,伪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年号康德。通过伪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日本政府投降后伪满洲国覆灭。
3.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4.“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常称为“八一宣言”。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倡议成立国防政府;号召全体同胞总动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对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 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为“蚕食”侵犯华北地区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7.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并实行的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路线。1935年,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全面抗战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这条路线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时空术语] 局部抗战时期(1931—1937年);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华北(今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
一、日本侵华及局部抗战开始
1.背景
历史 侵略中国是既定国策
根本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 为摆脱1929 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
时机 国共内战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
国际 西方列强忙于经济危机无暇干预
[拉长度] 中国古代、近代的中日关系
2.日本侵华暴行
(1)军事上:发动战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时间 概况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借口南满铁路被炸,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2年1月28日 日军入侵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3年 进犯长城沿线
1935年 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又加紧策动“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 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发动卢沟桥事变
(2)政治上:“以华治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名称 时间 地点 汉奸头目
伪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伪国民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3)经济上:“以战养战”政策,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4)践踏国际公法、违反人道主义的犯罪行为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进行杀戮,被屠杀人数达30万人以上。
②华北地区: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③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实施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无差别轰炸:出于非军事的需要,以敌对国的平民和非军事设施为目标进行的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④实施细菌战:组建731细菌部队,进行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
⑤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迫害中国女性。
3.国民政府政策
(1)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2)含义: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4.国联态度:提出实行国际共管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链史料]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日]《东史郎日记》
[问题]从上述史料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信息:日本人东史郎在日记中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力证据;东史郎如实描述历史,表现了他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二、中国抗战——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1.局部抗战
爱国力量 局部抗战
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代表人物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
中国共产党 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青年学生 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
国民党军队 及爱国将领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②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③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蒋抗日
[链史料] “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
——《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
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 根据史料分析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提示] 历史意义:表现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揭露了国民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不得人心,推动了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①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④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战的讲话。
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宣布抵抗暴力;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3)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之后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以及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链史料]阅读教材第136页的“学思之窗”。
[问题]对材料中条目分类并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提示]分类:从背景上看,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抗战主张:其具体主张可以分两类,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于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这些主张均表现出鲜明的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立场。这些主张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抗战主张类似,表现了中间政派求同存异、团结抗战的民族凝聚力。
[微点拨] “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什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
1.从战争的性质看,中日双方的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
2.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武装人员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
3.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屠杀手段残忍,还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并大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破坏中国的城镇等。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日本侵华的罪恶 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 史料实证2(侵华罪行) 历史解释3(侵华原因) 家国情怀2(中国各界对日本侵华的回应) 学习情境—图片、 史料、表格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文献的史料价值
任务一 日本侵华的原因和罪行
视角1 日本侵华原因
材料一 对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日本的史学家中有以下观点。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是因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村粲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中村粲的观点。
[结论] (1)原因:认为日本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开拓市场,转移国内矛盾。驳斥:中村粲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因为受美国、苏联等国的排斥,为了生存需要和解决人口矛盾而发动战争。而真实原因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转移国内矛盾,法西斯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日本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意识;中村粲以贸易和人口问题为借口,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
视角2 日军暴行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前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问题](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
[结论](2)三种罪行都有。①反和平罪: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②常规战争罪:九一八事变后的沈阳屠杀;南京大屠杀。③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视角3 日本侵华证据
材料三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问题] (3)指出材料三中两则史料的类型及价值。
[结论] (3)类型:日记史料。价值:属事件亲历者所记,为一手史料,价值高,有力地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恶行为。
任务二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视角1 爱国官兵和民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
[问题] (1)结合材料一指出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促使西安事变发生的因素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带来的影响。
[结论](1)主题:民族危机之下,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认识: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在国家危难之际,以血战、游行、兵谏等各自的方式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同仇敌忾、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承担了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勿忘国耻、继承传统、奋发图强,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目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开放政治、实行民主。
因素: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张学良、杨虎城等将领的爱国主义情怀。影响: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视角2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材料三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 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 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 年7 月
15 日),《周恩来选集》
[问题]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做出了哪些让步。为什么要做出巨大让步 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 (3)让步:拥护三民主义;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坚决抗日。原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国民党抗日,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这些让步说明中国共产党能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视角3 国民党政策转变
材料四 “我们不能不应战。……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博)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1937年7月17日 )
[问题](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对内外策略的变化。 简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结论](4)变化:对外,由不抵抗到准备抗战;对内,由“剿共”到联共抗日。原因: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政策的调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深化拓展]评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必然性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4)对于日本的侵华,国民党各派别有抗日斗争的要求和表现。
(5)日本侵华影响英美在华利益,促使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
2.形成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号召发动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
(2)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国共产党改编红军。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意义
(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终于赢得了近代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壮大,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课堂延伸]文献的史料价值
A.当代史学家张海鹏等的《中国近代通史》
B.《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电报汇编》
C.侵华日军士兵的日记《东史郎日记》
D.电视剧《八路军》《小兵张嘎》
[问题] 如果你要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从史料价值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史料 请说明理由。
[提示] 选择资料A:当代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理由: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详实和准确。
选择资料B :中日双方的电报。 理由:电报是第一手史料,能比较直接和真实地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
选择资料C :侵华日军日记。理由:东史太郎是侵华战争的参与者,其日记是第一手史料,能比较直接反映当时的情况。
1.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
抗日武装 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军爱国 官兵 江桥抗战(1931年11月) 双城堡阻击战(1932年1月) 热河抗战(1933年2月)
东北抗日 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年1月) 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年8月) 攻克安达县城(193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东北 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 (1933年11月) 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 图县城(1934年8月) 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 (1935年3月)
关内地区的 抗日活动 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年1月) 察哈尔抗战(1933年5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从1937年开始,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1937年之前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抗战情况,不能反映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东北抗战从1931年开始,是全民族抗日的先锋,C项正确;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D项错误。
2.如图反映的事件和平解决标志着 ( )
A.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C.全面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B 依据图片“张杨对蒋兵谏”可知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故选B项。
3.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解析: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故A项错误;B、C两项均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关,与材料不符,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1937年2月”“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D项正确。
4.下图为蒋介石于1937年9月颁发给朱德的委任状。对这一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拉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C.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它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
解析:B A项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排除;由材料“蒋介石于1937年9月颁发给朱德的委任状”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故选B项;1937年9月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故C项错误;D项和题干无关,排除。
5.在一尊国家公祭鼎上有这样的铭文:“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日军进行 ( )
A.南京大屠杀 B.“治安强化运动”
C.重庆大轰炸 D.野蛮的经济掠夺
解析:A 由材料可知为日军对南京的侵害和屠杀,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故选A项。
[基础巩固练]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场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
A.日本展开全面侵华 B.中日之间正式宣战
C.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D.国共实现合作抗日
解析:C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故A项错误;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宣战,故B项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局部抗日战争打响,故C项正确;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是在1937年,故D项错误。
2.下图为1935年5月7日《新民报》刊登的“华德牌”电灯泡广告。这一广告反映了( )
A.近代生活方式得到了普及
B.国货畅销取代了外国商品
C.家电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中国民众反侵略情绪高涨
解析:D 从图中的“中国人应用中国货”,以及“华德老牌”的标志,还有1935年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是强调反抗外国的侵略,体现了当时民众反侵略的情绪高涨。
3.下表是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
创作时间 抗战歌曲
1931—1935年 《抗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5—1937年 《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流亡三部曲
1937—1945年 《大刀进行曲》《长城谣》《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
A.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
D.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解析:B 题干中抗战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激发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和坚定抗日的决心,故选B项,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是在1935年8月的“八一宣言”中开始宣传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是在1937年9月,C、D两项不符合题干时间段。
4.“八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抵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传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华北事变前后
C.西安事变期间
D.七七事变以后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华北事变是1935年日本侵略者“蚕食”侵犯我国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故选B项。
5.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我国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学生的爱国运动( )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B 大规模的学生游行活动使得更多中国人知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了解时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故选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排除A项;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193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排除D项。
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因此,史沫特莱所说的“统一”指的是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故选B项。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是在1928年,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七七事变后,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我的抗战》一书写道:北平沦陷后,城门紧闭,教室里已没有了《礼记·礼运》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刚刚学会的日本国歌。与此现象相关的背景是( )
A.八一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
解析:D 据“北平沦陷”可知此时已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中国的全面抗战也已开始。
8.1937年12月,马保三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名义,宣布武装起义。同时,正式通知当时的国民党县长,要求联合抗日。从中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 )
A.工农红军完成改编
B.武昌起义爆发
C.国共合作尚未开始
D.南昌起义爆发
解析:A 1937年12月,国共合作已经实现,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题干中马保三以八路军的名义武装起义,说明工农红军的改编已经完成,故A项正确。
9.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解析:C 据“1937年12月”“南京”“一堆堆尸体”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因其为“原日本侵华士兵”的回忆,故可作为揭发日本侵华暴行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价值,故选
C项。
10.1937年12月7日,新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在南京前线听取中岛今朝吾关于日军“已攻破了南京城周围所有的环形防线,约有30万的中国军队就要被包围,逃不出南京城”的报告后,立即签署了“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杀掉全部俘虏。”这说明南京大屠杀( )
A.是日军有组织开展的
B.只针对南京城中的俘虏
C.激起国人的强烈愤慨
D.是日本长期预谋的结果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在南京城被包围后,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授命“杀掉全部俘虏”,这说明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有组织开展的,故A项正确。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编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对其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何种力量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
答案:(1)历史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结束。
(2)“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国共合作。力量:中国共产党。
(3)暴行:①制造南京大屠杀;②实行“以华制华”方针;③实行“以战养战”;④实施“三光”政策;⑤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⑥实施细菌战;⑦推行“慰安妇”制度。
[素养提升练]
1.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时间 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1933年5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
1933年8月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
1934年1月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
1934年4月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
1934年6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
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
C.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
解析:C 表格显示时间是1933—1934年,正值日本进攻华北时期,表格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日本侵华积极提出抵抗宣言,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略的立场,故C项正确;此时红军还没有进行战略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揭露日本侵华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信息,没有说明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故B项错误;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故D项错误。
2.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抗敌牌火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C项错误。
3.1937年,中共中央郑重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旨在( )
A.促成国共合并共同抗战
B.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目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而不是合并,排除A项;1937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排除B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在1936年,排除D项。
4.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的5年半时间里,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130次,其中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次数高达46次。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
A.推动了各国对日态度的转变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摧毁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D.导致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
解析:A 材料“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反映出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暴露了日本的残暴,同时损害各国的利益,从而会促使各国转变对日本的态度,故A项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而中国现有的党中,没有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
决议案》(1923年6月)
材料二 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
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选择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指出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2)材料二的文件出自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答案:(1)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国民党在当时是个影响大且较为革命的政党;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推动。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会议:瓦窑堡会议。努力: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向国民党中央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将红军主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通过教材梳理,掌握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认识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家国情怀)
[重要概念]
1.《论持久战》:1938年发表。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2.“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则。1940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推行,使统一战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空术语]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陷落);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1937—1949年的根据地)。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主要会战
阶段 战役 时间 特点或意义
防御 阶段 淞沪 会战 1937年8—11月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忻口 会战 1937年9—11月 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徐州 会战 1938年1—5月 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 会战 1938年6—10月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陷落。同时广州也被日军占领,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相持 阶段 第三次 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 取得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2.工业和高校向大后方迁移
(1)表现: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2)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建立
(1)建立: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多
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2)战略指导:1938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战争形势,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斗争形式
①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②开展抗日宣传。
③组织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实行“以战养战”部署。
④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
⑤发动百团大战。
(4)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兵力。
2.团结抗战
(1)国民党积极反共:1941年,制造“皖南事变”。
(2)共产党团结抗战
①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政治上 经济上
精兵简政 大生产运动
“三三制”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减租减息政策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推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形成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主要表现
(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链史料]民族工业内迁概况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提示]影响:为抗战打下了经济基础;推动了大后方的建设;带来了大批的人才,并进一步改变了当地落后的观念。
[链史料]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日本发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论持久战》
[问题] 材料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中国必胜的原因 《论持久战》的发表有何意义
[提示]角度:从双方国情、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角度。意义: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鼓舞了全国的抗战。
[看世界]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从此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拖住了大部分日本陆军,使其既不能北上与德军会合,又不能南下支援太平洋战场上的海军,从而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压力。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因为中国的抗战直接关系着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从本国利益出发,美苏两国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力度。
(3)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总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目的 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时间 1945年4—6月
地点 延安
主要 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思想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组织路线: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全党空前团结,为争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2.日本投降
3.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和支持。
(5)日本自身的条件也难以支持长期的战争。
4.胜利的意义
(1)历史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国际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全民族浴血奋战 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 史料实证2(国共两党抗战、东方主战场) 历史解释3(抗日战争的特点) 家国情怀2(抗战胜利的意义) 学习情境—材料、 文献、图片等
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文献的材料价值
任务一 全民族浴血奋战
视角1 正面战场英勇抗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中国军队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军队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结论] (1)作用: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
视角2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数”说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共计24块,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军队132万人,民兵260万人,人口近1亿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00多万人。 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中国共产党抗战语录 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8月1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938年5月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39年7月
[问题]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表现。
[结论] (2)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战略防御阶段:制定持久抗战的方针,开辟敌后战场。战略相持阶段:皖南事变后,坚持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选举制度,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深化拓展]
1.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联系 ①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 别 抗战 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的武 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战场 范围 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阻击日军的进攻 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作战规模 和方式 多是大兵团会战 基本是小规模的游击战
战略 地位 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2.抗日战争的特点
(1)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2)民族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3)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4)两个战场并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5)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坚持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消耗日军力量;根据地民主建设团结抗战;击退国民党反共浪潮,维护统一战线。
(6)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7)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任务二 东方主战场
材料一 中国抗战军民伤亡3 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军在中国造成一次性800人以上伤亡的惨案至少有173个;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 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 000亿美元;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兵力的50%以上,等等。
——《求是》杂志
材料二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原因和目的。
[结论]原因: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其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的抗日斗争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目的: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任务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
视角1 民族复兴
材料一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日战争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原因。
[结论] (1)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视角2 胜因综合分析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
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材料三
[问题] (2)从抗日战争中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观点。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结论] (2)政治上: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等国对日作战)。
[深化拓展]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打断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1)工业化进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
(2)民主化进程:抗战时期建立的战时体制强化了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难度。
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1)政治民主化层面: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推动南京国民政府开放民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2)国家统一层面: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领导者,为随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
(3)经济层面
①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调整工业结构,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善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②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改善人民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4)民族精神层面: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5)国家主权层面: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并于战后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与美、英签订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
[课堂延伸]
胜仗!胜仗!日本投降!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
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向东望,看我们的百万雄师,
配合英勇的盟军,浩浩荡荡,
扫残敌,如猛虎驱羊踏破那小扶桑。
河山再造,日月重光。
胜利的大旗,拥护着蒋委员长!
我们一同去祭告国父,在紫金山旁。
十四年血战,千万忠魂,
才打出这胜利的康庄。
真不负我们全民抗战,
不负我们血染沙场。
——摘编自原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凯歌》
[问题]从《凯歌》中,你能得出抗战胜利有哪些原因 能发现作者缺失的地方吗 为什么
[提示]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盟军的有力援助。缺失: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原因:身份立场影响事实判断。
(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
1.白崇禧曾在一篇回忆中写道:“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藉(借)的全是爱国精神。……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文中所指的战争应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A项正确。
2.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用的战略战术。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术较灵活
B.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C.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游击战是牵制日军最有效方法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略战术的描述,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党的战术的灵活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选A。
3.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下图是该名录构成示意图。 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B.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中国与所有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密切配合
D.中国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解析:B 从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构成上看,包括国共军队、其他抗日团体与外籍英烈等,表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这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故选B项。
4.1942 年 1 月,中、美、英、苏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这说明 ( )
A.中国当时已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解析:B 根据“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可以看出,抗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故B项正确;此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战争还没有结束,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与民族凝聚力无关,排除D项。
5.图1、图2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
A.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A 根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综上分析可知,两次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都独立自主的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故答案为A项;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至农村,排除B项;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只有中共七大,排除C项;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
[基础巩固练]
1.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解析:A 日本占领武汉、广州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题干“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数据可知,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故A项正确。
2.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下图),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
A.淞沪会战胜利的影响
B.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百团大战后民众的心态
解析:B “廿七年儿童节”指的是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结合“我军大捷”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大捷指的是1938年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大捷,这是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B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A项;抗战时期的长沙是国统区而非敌后战场,排除C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排除D项。
3.《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入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解析:B “中国本次大撤退”指的是抗战时期沿海工业的内迁,主要作用是“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
4.下表反映了1937年底至1939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与派往中国兵力的对比情况。这从侧面说明了( )
时间 日本陆军 总兵力 派往中国兵力 占总兵力 的比例
1937年底 24个师团 21个师团 88%
1938年底 34个师团 32个师团 94%
1939年底 41个师团 34个师团 83%
A.中国抗战的局面日益恶化
B.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
C.日本的陆军兵力已经枯竭
D.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显现
解析:D 据材料数据可知,日军派往中国兵力在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牵制了日军的主力,持久抗战效果明显,D项正确。
5.1944年,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力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有利于( )
A.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解析:D 这些报道将根据地的抗战情况介绍到国际社会,有利于增强外国对中国抗战的了解、扩大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故选D项。
6.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军事、生产、阶级斗争等,皆在民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村内武委会、各教会、党支部、村队部等虽然在组织上分开,但实际工作中密切配合,将民兵动员与组织纳入了轨道,使其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此可知,抗战时期的“民兵” ( )
A.发挥了革命统一战线军事上的优势
B.协调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D.巩固并且扩大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解析:D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村内武委会、各教会、党支部、村队部等虽然在组织上分开,但实际工作中密切配合,将民兵动员与组织纳入了轨道,使其发挥了重大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的“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巩固并且扩大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民兵,而不是革命统一战线,A项错误;B、C两项夸大其作用,排除。
7.抗日老兵张业辉回忆:“当我们从印度受训结束开赴战场,已有成千上万名日军叫嚣两个月内打通防线,消灭联军。史迪威、潘裕坤、博得诺三位将军精诚合作……最终成功保住了连接东南亚的交通线。”张业辉回忆的这场战役展现出( )
A.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斗志
B.反法西斯联盟的联合抗日精神
C.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
D.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的不堪一击
解析:B 根据材料“印度受训”“消灭联军”“史迪威、潘裕坤、博得诺三位将军精诚合作”可知,这里描述的是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这体现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联合抗日精神,B项正确。
8.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解析:D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中国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四大发明”等说法的出现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以适应时代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
9.“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能够反映出( )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美、苏在抗击日本侵略中的作用
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D 中国排序的提前,肯定了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
10.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
所示。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时间 战争开支 收入 零售价上扬/ %
1937年 1 167 870 (开战后头 九个月)29
1941年 10 933 2 024 173
1945年 1 268 031 216 519 (至8月)251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解析:A 从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的战争开支比较多,而收入是比较少的,通货膨胀率比较高,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人民,说明中国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
印度……
——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世界意义及历史地位。
答案:(1)表现:政治上,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地位: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素养提升练]
1.1941年6月,国民政府规定农户不再缴纳货币,而改为直接上缴谷物。同时,还设立粮食部,专门负责军粮的收购、仓储、运输、调拨事务,监督各地方行政长官有关粮食事务的工作。国民政府这些做法( )
A.有利于保障军粮供应
B.调整了经济结构比例
C.激发了军民抗战热情
D.打破了日本经济封锁
解析:A 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规定农户纳税直接上缴谷物,设立粮食部,专门负责军粮的收购、仓储、运输、调拨事务,这有利于保障军粮供应,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调整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国民政府关于农户纳税形式的改变与激发军民抗战热情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1940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解析:A 根据材料“1940年”,涉及的主要人物为“毛泽东、朱德”,通过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是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A项正确。
3.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在华特殊利益(例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于战争结束之后……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任何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说明( )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D.各国希望与中国搞好关系
解析:C 材料反映了日本以废除特权为诱饵,让中国放弃抗战;而美、英希望中国继续抗战,说明中国的抗战在“二战”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影响到各大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际局势的走向,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故排除A项;美、英的对华承诺,并非受到日本对华政策的引领,而是出于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需要,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日本诱降中国,并非与中国搞好关系,故排除D项。
4.抗战期间,存在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向乡村的文化转移,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随着八路军和新四军来到乡村,为面向农民的大规模民族主义宣传提供了条件。这表明( )
A.中国文化重心已转移到乡村
B.农村文化的重塑推动了民族解放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蓬勃开展
D.中共已经取得抗战文化的领导权
解析:B 根据材料“面向农民的大规模民族主义宣传提供了条件”可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农村的文化宣传,对唤醒民众民族意识,抗击日本侵略有重要作用,推动了抗日战争这一民族解放的进程,B项正确;当时中国文化重心未转移到乡村,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重心仍在城市,A项错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C项错误;中共已经取得抗战文化的领导权材料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概要简表。
战场 战场概况
中国战场 (1931—1945年) 中国抗战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彻底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先突破中间(中国)后打两头(苏联和太平洋、东南亚等地)的军事战略部署。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60%~70%,最高时达94%以上。直到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在海外兵力的56%仍是用于侵略中国
苏德战场 (1941—1945年) 1941年夏秋间,苏联从远东军中调往西线的兵力共有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 700辆坦克,1 500架飞机,约占远东军兵力的一半。1942年5月,苏军仅从远东方面就抽调了8个步兵师支援西方战线。斯大林认为,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苏联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太平洋战场 (1941—1945年)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应英国的请求,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认为,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于沛《中国抗日战争的
世界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
贡献。
自1931—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60%~70%。中国成为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14年抗战,彻底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先突破中间、后打两头的军事战略部署,在战略上支援了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中国14年抗战,使苏联既避免了两线作战,又可以从东线抽调兵力对抗德国法西斯。中国14年抗战及远征军入缅作战,配合了美英的军事战略,减轻了太平洋等战场的压力。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
即可)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结合地图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说出其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时空观念) 2.知道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依靠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家国情怀)
[重要概念]
1.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10月,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2.第二条战线: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成功运用和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以反对国民党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而言,这是第二条战线。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中央于1947年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和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土地改革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称“西柏坡会议”,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时空术语]战略防御阶段(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到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进攻阶段(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1948年秋);决战阶段(从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两种建国方针
(1)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
(2)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争取和平的努力
措施 时间 参与者 成果
重庆 谈判 1945年 8—10月 国共双方 “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 政协 1946年 1月 国民党、共产党、 民主同盟、青年党、 无党派人士 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链史料] 阅读教材第148页的“学思之窗”。
[问题] 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提示] 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是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自由自主的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相呼应的;“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针对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
2.战略防御阶段
时间 中共策略 结果
1946年 6—10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人民解放军很快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947年3月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进攻
时间 标志事件 意义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
战役 时间 作战部队 歼敌数 结果
辽沈战役 1948年 9—11月 东北野战军 47万 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华东野战军 和中原野战军 55万 余人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解放;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 区第二、三兵团 歼灭和改 编52万余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渡江战役
时间 标志事件 意义
1949年4月21—23日 毛泽东、朱德发起命令,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1.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表现 原因 结果
经济 危机 滥发纸币 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民心 危机 官僚资本压制,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使运动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政治 危机 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暴露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2.北平谈判的破裂
(1)时间:1949年4月。
(2)谈判双方: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
(3)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找角度] 国统区通货膨胀
[提高度] 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比较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解放区土地改革
①时间:1947年夏开始。
②概况:中共中央委员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③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西柏坡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内容 意义
1949年春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保持优良作风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1.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世界: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合作探究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执政为民 史料实证2(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做 的努力) 历史解释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学习情境—材 料、图片等
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文献的材料价值
任务一 谈判桌上的较量
材料一 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既要达到“军令政令统一”的目的,又要通过召开“国大”给其独裁统治披上合法外衣;既要准备发动内战,又要用政治欺骗的手段,冲淡一下法西斯专政的凶残。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
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问题] 指出材料中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欺骗”的 最终结果如何
[结论] 建国方针: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建立联合政府。应对:积极参加重庆谈判。最终结果: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背离民愿;共产党坚持和平建国、民主团结,获得民众支持。
任务二 战场的较量
材料一 观察教材《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51页的《三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二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在某次战役后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列出三大战役各自解放的地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军进行“某次战役”的背景和目的。
[结论] (1)地区: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背景:三大战役取得了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和北平谈判破裂。目的: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任务三 政治与民心的较量
视角1 国民党丧失民心
材料一 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患。”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国大召开)导致争论:总统是否有权擅自决定国大日期而不与其他党派领袖协商。蒋的单方面行为反映了独裁专横倾向。共产党正是利用这种反感情绪,将小党派拉向自己营垒。
——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给国务卿的报告
[问题] (1)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结论] (1)原因:为维持战争,滥发纸币;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失去民心;一党独裁,政治孤立,失去群众基础。
视角2 共产党赢得民心
材料三 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会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起来,在老解放区很快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材料四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问题] (2)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结论] (2)原因:实行土地改革,亿万农民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激发农民革命与生产积极性;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政清廉,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深化拓展]
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1.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逐渐孤立,失去民心。
2.经济: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滥发纸币,经济崩溃,物价暴涨,生活秩序破坏。
3.军事:发动内战,违背民意。
4.组织:国民党党内组织涣散,纲纪废弛,缺乏凝聚力和渗透力。
5.社会:未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贪污腐败,道德败坏,社会秩序混乱。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政治:广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
2.经济:土地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
3.军事:坚持武装斗争,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4.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5.社会:清廉为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社会秩序稳定。
1.以下漫画反映的史实是( )
A.西安事变 B.国共合作
C.重庆谈判 D.北平谈判
解析:C 根据漫画可知,画中的人物一手持有写“和平方案”的盾牌,一手正在磨刀霍霍,揭穿了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谈判蒋介石玩“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故选C项;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与漫画信息“磨好刀再杀”不符,排除A项;国共合作抗日,与漫画信息“磨好刀再杀”不符,排除B项;1949年的北平谈判与漫画时间“1947年”不符,排除D项。
2.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增强了中共解放全中国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解析:A 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
3.“1947年似乎是标志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A 由材料信息“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故A项正确。
4.据统计,某一时期,国民政府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民众生活水准下降,更令投资者望而生畏。这一现象( )
A.使官僚资本开始控制国家命脉
B.阻碍金圆券政策的推行
C.推动民营企业纷纷迁往解放区
D.导致民族工业走向崩溃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后期恶性通货膨胀的推行,导致民族工业走向崩溃,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的结果是金圆券的推行,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关于能不能打垮国民党政权,毛泽东曾说,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这揭示了( )
A.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B.土地改革瓦解了反动统治
C.民众支持是革命胜利的基础
D.党的文化教育成绩显著
解析:C 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从而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项。
[基础巩固练]
1.右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解析:D 从漫画中“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信息并结合题干时间“1945年”可知,该漫画体现出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的期盼,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且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不是国共联合进行的,A项错误。“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成果,不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正式建立,C项错误。
2.《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
A.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成立
D.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解析:C 材料时间处于重庆谈判时,《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纸,其宣传和平建国、民主团结的建国主张,故C项正确。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故A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在1949年,故B项错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故D项错误。
3.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府组织案”规定:“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国府委员名额之一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之职权为制定宪法;宪法之通过,须经出席代表四分之三同意为之。”该规定 ( )
A.为重庆谈判奠定了政治基础
B.有利于抗战后实施民主政治
C.为国民党政府独裁制造舆论
D.确定了新政协制度的理论框架
解析:B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府组织案”中规定的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人员、各党派及社会贤达组成,召开民主的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有利于抗战后实施民主政治,B项正确。
4.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是从进攻哪个解放区开始的( )
A.苏南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皖南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半年后中共中央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代替此前所用的“自卫战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B.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积极开展战略反攻 D.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解析:A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竭力维护和平大局,故选A项;人民军队的创建始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B项;积极开展战略进攻是在1947年6月,排除C项;1946年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军事优势地位,排除D项。
6.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解析:A 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控制的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国民政府乘抗战胜利之机,将这些企业接收后并没有归还私人,而是归为了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故答案为
A项。
7.如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 )
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
B.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
C.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
D.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主题的宣传单,主要针对的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C项符合题意。
8.下面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进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C 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进攻是在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1月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9.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进行了重庆谈判;人民解放战争临近尾声之际,国共之间又展开了一场北平谈判。这两次和谈的相似之处是( )
A.民主党派在谈判中起了关键作用
B.分别达成了建国和和平计划
C.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而参加谈判
D.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已经丧失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党派在谈判中起了关键作用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的北平谈判,国民党最终拒绝签字,故B项错误。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都是为争取国内和平而努力,故C项正确。重庆谈判时,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故D项错误。
10.《新华日报》1949年3月发表一篇《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圆满结束》的报道,文称“党的工作重心转变”。这意味着 ( )
A.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B.农村包围城市基本胜利
C.封建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
D.旧中国 “三座大山 ”被推翻
解析:B 据所学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知识可知,此次会议召开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共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基本胜利,故选
B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答案:(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展开进攻,收复失地;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
序幕。
(2)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号召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紧密依靠群众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素养提升练]
1.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
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轻视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
解析:D “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说明国民党将领对于人民解放战争形势过于乐观,显然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D项正确;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A项错误;全面内战的爆发是1946年6月,B项错误;解放战争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C项错误。
2.谐剧是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下面谐剧片段讽刺的是( )
说命苦,真命苦,遇到中国讲“民主”。 他说你是“民”,我是“主”,我怎么说来你就得怎么做。 …… 是壮丁,去当兵,拿起枪杆给我拼。 做买卖,算商界,爱国捐款(注:主要是军费摊派)由我派! …… 如果你要嚷,(你)就是××党。
A.晚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B.民国初年的封建残余现象
C.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
解析:D 由材料可知,此时中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政治,且处于战争状态下,军费增多,各种军费摊派转嫁到民众身上,结合所学可知,是抨击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内战独裁政策,故选D项。
3.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道:“(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
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解析:A 分析题干“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政策的重要性,故选A项。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
C.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解析:A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之一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题干“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目的是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故A项正确。
5.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开始,前后历经28年的奋斗,到1949年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战争 简介
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席卷半个中国的北伐战争将大革命推向高潮。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无视国内和平呼声,悍然发动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了坚决反击,并迅速在大陆取得胜利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认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不断壮大并走向成熟,直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24—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北伐胜利进军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然而,蒋介石、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失败告终。1927—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发展武装力量,进行长征,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把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阶段。1946—1949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彻底暴露,发动内战,在抵挡住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解放军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逐渐转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8年秋,接连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引领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一、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参战 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团结 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合作 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基础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演变过程
项目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 革命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 革命 时期 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 战争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人民 解放 战争 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与祖国分离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及实施暴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及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外交上: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成熟,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萎缩。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
4.外交上:中国共产党否定列强在华特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第八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张杨赤子心,不堪国土丧,无奈施兵谏。联中共,齐抗日,复河山。”这首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故选
B项。
2.1936年,国民政府计划在5年内投资2.7亿法币兴建30余座大中型重工业厂矿,还签订了中德信贷合同,所借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德国军火、兵工和重工业设备。国民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建立抗战的物质基础
C.引导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
D.改善民生以实现三民主义
解析:B 1936年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而购买德国军火、兵工和重工业设备等做法是在为抗战建立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为政府行为,且集中于重工业与军事领域,与A、C、D三项无关。
3.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解析:C 材料中蒋介石强调“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没有体现与日本妥协,故A项错误;中国已经准备“被迫自卫”,故B项错误;“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表明了中方的自卫性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抗战的军事策略,故D项错误。
4.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科研设备以及各研究所和部分高校,经长江水路、铁路和各条公路悄悄运往内地。这一举措( )
A.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热情
B.旨在缓解日本侵华带来的军事压力
C.打破了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
D.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等悄悄运往内地,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
5.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解析:A 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故C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
错误。
6.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B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发行“联银券”和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目的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是在占领区进行的,不是在国统区,A项错误;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不是针对抗日根据地,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物资管制问题,D项错误。
7.下表统计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战果。此战役( )
大小 战斗 1 824次 攻夺 据点 293座 毙伤 日军 12 645人
毙伤 伪军 5 135人 俘虏 日军 281人 俘虏 伪军 1 407人
伪军 反正 1 845人 日军 投诚 7人 破袭 交通 铁路 948里(约 469千米), 公路 3 044里(约 1 522千米)
缴获 步马枪5 437支,手枪281支,轻机关枪179挺,重机关枪45挺,山炮16门,重炮3门
A.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C.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D.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特点是破袭交通,使日军伤亡惨重,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计量化研究对抗日战争史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下表可知( )
比 较 项 1937年 军队 人数/ 万人 1945年 军队 人数/ 万人 消灭日 (伪)军 人数/ 万人 自身伤 亡人数/ 万人 作战 次数/ 万次 大规 模战 争/ 次
共 产 党 5.6 120多 日军52.7 伪军171 60 12.5 1
国 民 党 200 450 80 321 2 22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
中的若干“量化”问题》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国民党的战斗力远超共产党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
解析:B 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发展迅速,不断壮大,消灭日(伪)军数量更多,自身伤亡更少,说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抗战的主力,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故选B项。
9.据日本战史资料记载,“八路军的斗志极为旺盛,共产党地区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都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对付中共军队,犹如切割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力气而又毫无成效,真正是无能为力”。这反映出(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形势发生转变
C.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
D.全面抗战路线作用显著
解析:D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地区所有民众包括妇女和儿童都积极参加到抗日行动中,以至于日本人认为对付中国共产党感到无能为力,表明中共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作用显著,故选D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解析:B 材料中英、美舆论对中国的认可反映了蒋介石出访印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选B项。
11.杨奎松在《抗日战争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中写道:“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利(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增强了民族意识
C.促进了民族平等 D.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解析:B 由材料信息“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可知,抗日战争使广大国民增强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故B项正确;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完成反封建任务是在1949年后,故A、D两项错误;中国促进民族平等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错误。
12.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国民党政府假和平和真内战的企图
解析:D 根据谈判人物的绑腿和皮靴可判断左边为共产党,右边为国民党,国共两党表面握手,而国民党在桌子底下却准备开枪偷袭,由此可知该漫画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假和平和真内战的企图,故选D项。
13.下表是1946年9月—1948年8月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法币与美元汇兑比例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1946年9月 3 050元 1美元
1948年1月 17.8万元 1美元
1948年8月 118.08万元 1美元
A.美国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剧
B.中国对外贸易占据了优势
C.国统区经济逐渐趋于恶化
D.国统区人民大量抢购美元
解析:C 表中反映了法币大幅度贬值。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左右,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而从客观上也反映了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故C项符合题意。
1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其中“后方挖蒋根”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B.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C.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提高各个阶层反蒋的积极性
解析:A 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后方挖蒋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摧毁蒋介石所依靠的阶级基础,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故A项正确。
15.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
A.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
C.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解析:B 据材料“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区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调动了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
1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做出了六项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一规定旨在( )
A.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
B.转移中共的工作重心
C.促进民主革命的胜利
D.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解析:C 材料中的“六项规定”是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继续保持优良作风以促进民主革命的胜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材料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而非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的长期统治;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6分)
(2)新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西部,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日本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可以截断盟国援华抗战的国际通道,迫使中国力竭投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大本营责令先期进驻泰国的南方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所部击破缅甸方面的中英联军,在军事上强化对中国与印度的高压态势。这样,对敌我双方而言,缅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刘朝华、刘潇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全局视角下的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材料二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美联合部队从印度率先反攻,揭开了滇西、缅北反攻战的序幕。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取得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反攻的胜利,继而攻克密支那、八莫、腊戌,分别于1945年1月28日、3月30日在芒友和乔梅与滇西远征军、英美盟军会师,取得了收复大小城镇50多座、歼敌3万多人的战绩。集结滇西的中国远征军1944年5月正式发动反攻,强渡怒江,力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平噶、遮放、畹町,歼敌2万多人,在中国战场上率先把日军赶出国门,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滇西抗战暨远征军入缅作战胜利结束。
——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
及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战
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
材料三 滇西抗战取得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御侮、浴血奋战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互相协作、并肩战斗的结果。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铸就了滇西抗战的辉煌。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和援助,为滇西抗战铸就辉煌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
及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战
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
(1)据材料一,分析缅甸为什么成为当时敌我必争之地。(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成果如何。(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远征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1)原因:是当时的战略要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盟国援华抗战的国际通道;日本迫使中国投降的需要。(4分)
(2)成果:取得了反攻性的胜利;与友军胜利会师;收复了许多失地;歼敌众多。(4分)
(3)原因: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保障;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支援。(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
原因。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
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试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6分)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8分)
答案:(1)原因: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做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3分)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3分)
(2)示例: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3分)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5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中共一大至中共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中共 一大 1921 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中共 二大 1922 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 三大 1923 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中共 四大 1925 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 五大 1927 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做出回答
中共 六大 1928 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中共 七大 1945 年 延安 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一:
观点: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3分)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
(6分)
综上,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3分)
示例二:
观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3分)
论述: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中共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中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中共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6分)
综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