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11:27:46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1978年以后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逐步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经济: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3.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1.通过教材梳理,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制作“改革开放大事年表”,熟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呈现出的历史特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的艰难历程及其巨大成就,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回顾历史、联系现实,认识“一国两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认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重要概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以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时空术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四大(1992年);香港回归(1997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内容
①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图解史]
2.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统一全党思想,为改革开放打下思想基础。
3.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逐步深化
3.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图解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链史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问题] 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 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影响: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内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践:港澳问题的解决
(1)香港问题
①联合声明: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②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问题
①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②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台湾问题
[图解史] “一国两制”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领导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时空观念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3(改革开放的进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家国情怀2(祖国统一的历史依据及意义) 学习情境—史料、 图片、表格
改革开放的进程与道路自信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任务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材料一 1978年5 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人教版)
材料二 大会(中共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人教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人教版)
[问题](1)据材料一,思考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两次会议的相同点有哪些。思考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结论](1)实质: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相同点:都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或正确认识国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内在联系:继承与发展。
[深化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1.秋收起义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任务二 改革开放的进程与道路自信
材料一 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由于吃不饱,每年秋后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1978年,生产队社员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如下图:
(上图中文字)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今年(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量132 370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总和……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 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1966年至1976年,人均年收入在16.5元至40元之间。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
《“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78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1980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1980年 ①
1982年 ②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 ③
2000年后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 ④
[问题](1)材料一说明小岗村的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教材第二子目,将表格填充完整。
(3)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结论](1)背景:人们生活贫困,温饱得不到保障;实行大包干有危险(是违法行为)。变化: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们的收入大大增加,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①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③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阶段;政府的主导性(政府强力推动);改革实践与理论总结相结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深化拓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经营方式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归农户。
(2)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4)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旧体制束缚: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生产力发展。
(2)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思想理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4)国际形势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所有制结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宏观调控 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任务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材料一
项目 分离 回归
第一次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第二次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尚未实现统一
材料二 2003 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人教版)
[问题](1)结合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的史实,说说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想一想,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结论](1)不同:台湾前两次与祖国分离,香港、澳门与祖国分离都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第三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2)作用: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对香港、澳门的关心和支持;减少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了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交流合作的水平;对香港、澳门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推动了内地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讨论(  )
A.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解析:C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了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选C项。
2.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C 据所学知识,推动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C项;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排除B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
3.老报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报道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是(  )
解析:A 据“深圳特区报”可知这一报纸发行于深圳经济特区,而深圳特区创建于1980年,故选A项;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于1958年,这三项时间都不符合,当时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排除B、C、D三项。
4.下列能体现改革开放时期特色的是(  )
A.高举旗帜,打倒地主 B.改造资本家与工厂
C.高举语录,批林反孔 D.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答案:D
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得以实现,得益于(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
解析:C 图片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1999年澳门的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故选C项。
[基础巩固练]
1.下图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
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解析:C “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是在1976年,故A项错误;纠正“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是在1960年,故B项错误;纠正“左”倾错误,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C项正确;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故D项错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统一全党思想和改革开放打下重要思想基础的是(  )
A.平反冤假错案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解析:D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做了总结和评价,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思想基础,故选D项。
3.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文件是(  )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告台湾同胞书》
D.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4.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结束“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B 根据题干中“1978年”“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等信息可知,题干中的“一步”指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故选B项;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但该讨论没有涉及“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5.观察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猪羊牛肉 水产品
1978年 30 477.0 216.7 856.3 465.5
1980年 32 056.0 270.7 1 205.4 449.7
1985年 37 911.0 414.7 1 760.7 705.2
1990年 44 624.0 450.8 2 513.5 1 237.0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
B.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进一步提升
C.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扩大
D.中国自主制造的实力大大提高
解析:A 据材料可知,1978—1990年粮食、棉花、猪羊牛肉、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故选A项。
6.以下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79年,青岛《关于个体工商户批准和管理试行办法的报告》获批
1980年,山东省政府在全省大力推广东明县包产到户的经验
1984年,烟台、青岛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
1991年,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A.对外开放的扩大 B.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C.市场经济的发展 D.改革开放前期的探索
解析:D 个体工商户、包产到户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对外开放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属于对外开放的范畴,1979—1991年属于改革开放前期的探索,故选D项。
7.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为60亿元;2019年,这一数字已是1.27万亿元,增长了210倍。浦东,以占全国1/8 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80的GDP、1/15 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浦东“三十而立”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D.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
解析:A 从1990年以来,上海浦东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A项。
8.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加入(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D 据材料“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故选D项。
9.历史上,她被殖民者通过炮舰政策和不平等条约割占,成为西方列强掳掠中国以及东方国家财富的基地;20世纪末,她的回归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加强了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洗刷了中国150多年的历史耻辱。“她”指的是(  )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澎湖列岛
解析:B 香港被殖民者通过炮舰政策和不平等条约割占,成为西方列强掳掠中国以及东方国家财富的基地,1997年香港回归,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故选B项;台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中国收回,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排除A项;澳门是被葡萄牙以欺骗的手段占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澎湖列岛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就已被中国收回,排除D项。
10.在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重要共识的基础上,1993年4月,备受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一“重要共识”是(  )
A.认同《告台湾同胞书》
B.认同“一国两制”
C.实现直接“三通”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D “重要共识”指“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深圳口述史》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结合所学,写出两个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答案:(1)经济特区:厦门、珠海、汕头、海南岛(任意两个即可)。经验:吸引外资、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2)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变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素养提升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B.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解析:A 平反冤假错案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B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彻底消除”说法欠妥,排除D项。
2.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探索。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D 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改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变更土地所有制前提下,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让集体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排除B项;后者是对前者改革的进一步探索,排除C项。
3.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军工企业凭借其雄厚的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采取利用军品资源生产民品、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引进技术发展新产业等方式大举进军民品领域。这种举措(  )
A.体现对外开放政策已经深入到内地
B.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已实现
C.利于带动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军工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
解析:C 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引进技术发展新产业等方式大举进军民品领域,这有利于促进重庆地方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重庆的军工企业进军民品领域属于对内改革的范畴,而非对外开放,排除A项;至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军工企业进军民用领域并不等同于其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排除D项。
4.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于1993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律出台的背景是(  )
A.中共十二大召开
B.中共十三大召开
C.中共十四大召开
D.中共十五大召开
解析:C 据材料时间1993年及法律出台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可知,该法律出台的背景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 “双百”方针 ⑧ 万隆亚非会议
③ 香港、澳门回归 ⑨ “两弹一星”
④ 《论十大关系》 ⑩ 恢复高考制度
⑤ 重返联合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⑥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结合材料的展览资料,从表中选择两项相互关联的史实,提炼出一个展览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史实。
答案:史实:⑤⑥
主题:迈向国际舞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史实补充: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1.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指导性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教材梳理及史料探究,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要概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全方位外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形成了“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是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繁荣人类和社会的经济;维护我们自己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为我们国家的内政提供坚强的外交保障;维护国家主权、内政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为我们的继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和建设提供坚实的外交基础。
3.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发展历程
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
邓小平 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 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图解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数、高速公路总里程数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港口吞吐量提升。
(2)高科技领域: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提升。
(3)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呈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3.思想文化领域
(1)思想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全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文化建设:迅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
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教育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5.国防和军队改革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
 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链史料]
[问题] 观察数据变化你能发现哪些问题
[提示] 问题: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提升较快;与美国差距缩小;日本略有下降;但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偏低。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对外交往
(1)理念: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2)外交成就
①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②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发展并扩大利益交会点。
③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④周边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关系。
⑤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⑥欧洲、拉美: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全球参与
(1)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2)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重点内容 核心价值 质量水平 情境创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其指导意义 党的领导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史料实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指导下取得的各领域成就) 家国情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感悟党的领导,树立四个自信) 学习情境—史料、表格、图片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任务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其指导意义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探索时间 人物 理论 成果 写入党章或宪法时间
①    邓小平 邓小平 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 ②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 ③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 ④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载入国家根本法
材料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1978年)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79年)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86年)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92年)
——邓小平
[问题] (1)据教材第175页的第一子目,将材料一表格补充完整。
(2)据材料二思考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结论] (1)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特点: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不断深入、创新。意义: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含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②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两次 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三大 转变 ①指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 ③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
五大 理论 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任务二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年来,苏州中涛纺织有限公司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俄语区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在俄罗斯市场中,中涛纺织生产的工装、劳保服、迷彩服系列面料大受欢迎。中涛纺织继续以盛泽面料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
——《盛泽:在“一带一路”上打造新引擎》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图片资料,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
(2)结合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谈谈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3)据材料二,指出中涛纺织有限公司的外贸特点,并指出其外贸发展的有利环境。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试举例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示例。
(5)综合上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你有何深刻感悟
[结论] (1)表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大大增强。
(2)作用: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就,既推动了我国信息与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有力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3)特点:贸易额逐年增长;贸易对象以俄语区国家为主;商品种类丰富。有利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一带一路”。
(4)示例: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召开二十国集团峰会;积极参加国际维和活动等。
(5)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永葆活力,就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分别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两次大会上(  )
A.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C.中共三大和中共七大
D.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五大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史中取得巨大理论成果,下列图示中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与理论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  )
解析:A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4.“高铁、电子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
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解析:D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当下依旧存在,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高铁、电子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它们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故D项正确。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是(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D 据所学可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故选D项;A、B、C三项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提出的外交政策,排除。
[基础巩固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其中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答案:B 
2.邓小平认为,探索中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但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据此可知中国模式(  )
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模式
B.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C.可能被其他国家成功复制
D.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
解析:D 材料强调中国模式与他国模式的关系,没有反映出中国模式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中“世界上其他国家”并不仅指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说明不应该被简单复制,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中国“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强调模式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故D项正确。
3.下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  )
A.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 B.“科教兴国”的战略
C.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阐述 D.经济特区的构想
解析: C 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均逐步增长,无法体现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旨在发展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与材料所反映的数据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故B项错误;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经济特区的构想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与材料所反映的数据变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4.总有一些金色的旋律成为一个时代风貌的缩影。有首歌这样唱道:“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今天勇敢向未来报到,当明天幸福向我们问好,最美的风景是拥抱。”该首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B 歌词旨在唱出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心声,创作背景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故选
B项。
5.中共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阶段来安排。根据这一安排,到2035年我国将(  )
A.总体达到小康社会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解析:C 据所学,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选C项。
6.1950 年我国进出口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 616亿美元,增长了2 000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对外开放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故选B项;1956年到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2008年”不符,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会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但相较于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
7.下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前后“客人来了心情不同”的场景。从“亲朋来家待客愁”到“好友聚会露两手”的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推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实行
解析:D 第一幅漫画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匮乏,第二幅漫画反映了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的生活变化,故D项正确。
8.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正式通车,它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的纪录,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钢桥。这表明中国(  )
A.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B.经济发展迅速
C.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于世界
D.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解析:C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完善了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故选C项。
9.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并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先进精神。下列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精神是(  )
A.井冈山精神 B.延安精神
C.铁人精神 D.载人航天精神
解析:D 2005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故选D项;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延安精神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铁人精神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
1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共建“一带一路”阶段的外交活动特点是(  )
A.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B.重点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D.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解析:D 新时代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等,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故选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农产品和原材料等属于初级产品;机械设备等属于工业制品。
材料二 下列表格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GDP和人均生产总值统计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制表)
1980年和2017年北、上、广、
深GDP对比(单位:亿元)
年份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1980年 137 311 57 2.7
2017年 28 000.4 30 133.86 21 503.15 22 438.39
1980年和2017年北、上、广、
深人均GDP对比(单位:亿元)
年份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1980年 1 544 2 375 1 160 835
2017年 129 000 124 600 153 118 183 645
材料三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朝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
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数据有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统计表中深圳GDP和人均GDP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
原因。
(3)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强国富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答案:(1)变化:出口总额大幅增加;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原因:改革开放推动。(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2)主要原因: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亦可)
(3)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素养提升练]
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者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相同
B.两者的目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C.前者侧重于发展生产力,后者侧重于调整生产关系
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答案:D
2.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1到图2、图3到图4的变化。出现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解析:D 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某一时期的因素,概括都不全面,排除。
3.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热点问题、金融秩序、全球气候、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我国参与金融秩序治理的表现是(  )
A.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C.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解析:C 四个选项中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属于金融领域,其中符合“中共十八大以来”要求的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故C项正确。
4.以下素材可以成为 21 世纪以来民族复兴表现的是  (  )
A.抗美援朝 雷锋精神 中美建交
B.“九二共识” 澳门回归 加入WTO
C.亚丁湾护航 港珠澳大桥通车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D.南方谈话 科学发展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解析:C 亚丁湾护航始于2008年,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通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2013年,故选C项;抗美援朝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雷锋精神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美建交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邓小平于1992年发表的,排除D项。
5.为纪念改革开放42周年,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2年来的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思路设计。
(1)第一学习小组同学要按下列思路设计一套纪念改革开放42周年的纪念币,请你按他们的设计思路,填写所缺内容。
项目 人物篇 会议篇 改革篇 开放篇
典型 代表 邓小平 ② 安徽省 凤阳县 小岗村 ④
理由 ① 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③ 实行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要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主题来收集材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材料的收集。
①写出至少两种收集材料的方式。
②第二学习小组应从人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来收集材料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设计历史展板,从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体等方面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围绕中国改革开放42周年伟大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①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设立4个经济特区
(2)方式:①社会调查、家庭采访、网上查询等方式。②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科学技术的推动;全国人民的努力等。
(4)感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国富民强等。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问题一] 1978年至今,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和发展。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
4.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三次重大转变
时间 具体表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 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实行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借鉴了国外经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注重宏观调控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本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特点
①渐进性:先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再到建立体制,循序渐进。
②探索性:先试点,后推广,实行全面改革。
③联动性:城乡联动,互相推进,共同发展。
④创新性: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意义: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十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解析:A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A项;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排除B项;1978年5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排除C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农民劳动无关,排除D项。
2.“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一首名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诗曾风靡一时,道出了全国上下热切的渴望。中国,需要找到那把钥匙,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窗口。材料中的“钥匙”是 (  )
A.戊戌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解析:D 这把“钥匙”可以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窗口。所以这把“钥匙”指的是改革开放,因此D项正确。
3.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C.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D.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
解析:D  “联产承包”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这项改革的推行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选D项。
4.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
年份/ 年 1978 1980 1985 1990 2001
总收入/ 元 152 216.2 547.3 990 2 366
纯收入/ 元 133.6 191.3 397.6 686.3 1 856.7
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解析:B 根据所学可知,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1978—2001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期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故B项正确。
5.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企改革,改革的重点是(  )
A.强化计划管理
B.建立发展乡镇企业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C 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重点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D项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
6.下表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 易(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 154.4 4 722.9 38 671.2
引进外资 (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 028.9 5 935.6 11 329.4
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解析:C 材料无法体现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B项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数额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加快,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不是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7.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C.《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D.《从复关到入世》
解析:A 根据材料“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可知,这些栏目涉及思想、开放、农村改革,增加的栏目也应该与之并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的新变化》正好对应,A项符合题意;《中国举办博鳌论坛》《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复关到入世》都是“开放”方面的内容,不属于并列栏目,故排除B、C、D三项。
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解析:C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能够解决港澳问题的根本保证,故选C项。
9.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
A.肯定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B.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解析:D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表明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是民主的、富强的,这些论断反映出邓小平在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故选D项。
10.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等。“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  )
A.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C.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解析:A 材料中的“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肯定与支持,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故选A项。
11.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这说明(  )
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C.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D.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
解析:B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故B项符合题意。
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视角、全球化视角、社会视角等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重新贯彻“双百”方针,文学艺术的创作又出现了勃勃生机,故选C项。
13.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降低情况。该图可以用于说明我国(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教育革命的大力推动
C.基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
D.九年义务教育已完全普及
解析:C A、B两项均发生于改革开放以前,与图片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降低反映的是基础教育成果,故选C项;D项“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
B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对1982年宪法的第五次修订 宪法的修订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解析:C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C项。
15.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解析:D 2012年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故2012—2019年的高频率词汇应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联,D项正确。
16.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解析:D 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是中国军队维护自己侨民利益的正义行动,充分展示出中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形象,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2分)
答案: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4分)
解读:①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活贫困。②改革的内容、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③改革的进程:先示范,后推广;在实践基础上确定方针政策。(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到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发表的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有600多篇。这就形成了以理论界为主力,波及全国,影响各界,人人关注的讨论热潮。至关重要的是,从8月到11月,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公开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令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年表。
序号 时间 大事
1 1978年 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3 1982年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1984年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
8 2000年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9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 2002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2 2012年 中共十八大召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
13 2013年 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4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5 2020年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
(1)阅读材料一,指出出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热潮说明了什么。这场讨论有何意义 (6分)
(2)从材料二中选取至少两个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用所选取的史实阐述这个观点。(8分)
答案:(1)说明: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很快达成了共识。(2分)意义: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4分)
(2)示例一:
史实序号:8、9、13、15
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分)
阐述:进入21世纪,中国先后提出“走出去”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融入世界。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分)
示例二:
史实序号:7、10、12、14。
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分)
阐述: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6分)
19.中国共产党许多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概括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2分)
(2)任取一幅图片,指出该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并做简要说明。(10分)
答案:(1)共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2分)
(2)图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分)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分)意义: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任答两点即可,4分)
图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分)背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迎来和平与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或:经济全球化;两极格局解体)。(4分)意义: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亿吨 1.64 130.4 135 0.65
比1949 年增长 比/ %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亿吨 1.95 164 535 1.3
比1952 年增长 比/ % 19 26 296 100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序号 变化的史实
1 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 特区
2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4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6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 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8 2010年,中国的粗钢、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9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1)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有所增长,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
1952年有所增长。这两次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阅读材料二表格,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个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运用这三个史实对所提炼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请按照答题示例格式答题)(11分)
答案:(1)原因: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3分)
(2)示例:
所选序号:1、3
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分)
补充史实: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分)
简要阐释: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7分)
综合检测试题一(教师备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证实(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解析:A 粮仓遗迹分布于台基之上,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对粮食做防潮处理,这可以用来证实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故选A项;贫富分化在考古遗存中的表现是墓中陪葬品的多少,排除B项;粮仓的存在与阶级产生、早期国家形成无关,排除C、D两项。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A 据材料“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知,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故选A项;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加强,与材料主旨“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无关,排除B、D两项;战国时期血缘政治遭到削弱,排除C项。
3.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解析:C 唐后期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故选C项;“舍人税地”趋势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减弱,排除A项;两税法“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仍涉及人丁,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如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用来研究古代哪一课题价值更大(  )
A.民族文化 B.经济状况
C.妇女地位 D.儒家思想
解析:A 该壁画可以用来研究唐朝时期的西域游牧民族文化,故选
A项。
5.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宋初“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  )
A.通判 B.枢密院
C.参知政事 D.诸路转运司
解析:D 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的弊端,宋初设诸路转运司,负责把大部分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故选D项;宋初在州设通判,凡兵民、钱谷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排除A项;枢密院是宋朝掌管军事(调兵权)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削弱相权,增强皇权,排除C项。
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 达成和议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解析:D 从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夏、宋、金都在同一时期存在,并有战有和,说明各民族政权并立且力量有消有长,故选D项;据材料“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等,可知有和议,不是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排除A项;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北宋灭亡,时间超过了一百年,排除B项;南宋建立前辽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项。
7.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特点,故选A项。
8.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下图中的诗文最接近(  )
A.老子的思想 B.董仲舒的理论
C.朱熹的主张 D.王守仁的观点
解析:D “心中境界高”,强调心的修养,属于心学的范畴,故选D项;老子强调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没有涉及心的修养问题,排除A项;董仲舒强调儒学为统治者服务,提倡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排除B项;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以达到人性修养的目的,而不是专注于内心的修养,排除C项。
9.下表是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表中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表明(  )
名称 发明时间 国外装备 淮军装备
雷明顿步枪 1865年 1870年美国海军订购 1873— 1874年
斯奈德步枪 1866年 1867年英国采用 1873— 1874年
马蒂尼亨利步枪 1871年 1871年交付英国使用 1873— 1874年
1871式毛瑟步枪 1867年 1871年德国采用 1875年
A.中外军事力量趋于均衡
B.洋务运动促进军事近代化
C.列强支持中国军事发展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解析:B 据“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在部分军事装备上中国与西方国家订购了同样的军队火器,故选B项;A、C、D三项均体现不出,排除。
10.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其性质,排除A项;材料强调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不是软弱性与妥协性,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排除D项。
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  )
A.议会斗争与暴力革命相结合
B.农村包围城市
C.以资产阶级为革命对象
D.以城市为中心
解析:B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12.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  )
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
B.持久抗战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C.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理论的研究
D.共产党率先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
解析:B 题中书籍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和周恩来等人著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这些抗战书籍公开出版发行,某种程度上说明持久抗战方针得到国共双方高层的认同,故B项正确。这些书籍反映了国共高层对抗战方针的认识,“共同制定”一说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重视”和“率先提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D两项错误。
13.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解析:D 该原则在冷战大背景下提出,提倡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和平友好相处,故选D项。
14.基辛格是见证中美外交关系的“活化石”,他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下列事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1972年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D.朝鲜战争爆发
解析:B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是加强中苏友好关系,排除A项;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是对一个中国的挑战,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排除D项。
15.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
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减租减息 土地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解析:B 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给农民土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收归公有指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指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仍然是公有制,农民取得土地的经营和使用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
16.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说明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是完全的清晰,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D项正确。“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说明当时主要以政府调控为主,并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两极格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受冷战影响较少,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恢复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诏:“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
——《后汉书·顺帝纪》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
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朝代 录取进 士总数 朝代总 年数 宰相总数/进士出身数
唐代 6 646 289 368/126
北宋 18 523 167 224/204
——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产生的社会影响。(4分)
答案:(1)制度:察举制。(2分)
(2)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视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6分)
(3)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通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通惠河是元朝大运河最北边从大都到通州的一段。由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凿,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开工,次年完成。工程目的除通漕运人之利外,还包括解决大都城的供水问题。该河与大运河相接,全长82千米,置坝闸21座。通惠河开通后,江南粮船可以循河而上驶入大都,至积水潭码头停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元朝水运路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共同作用。(6分)
答案:(1)隋朝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6分)
(2)元朝运河截弯取直,直通大都,缩短航程。(2分)
(3)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答出三点即可,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东面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南为“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西为“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某校学生选择了以下三块浮雕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 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共计
欧洲 战场 1939年 9月1日 1945年 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 战场 1941年 6月22日 1945年 5月8日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 战场  1941年 12月8日 1945年 9月2日 3年零8个月
中国 战场 1931年 9月18日 1945年 9 月 2 日 13年11个月零16天
苏联对 日作战 1945年 8月9日 1945年 9月2日 25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块汉白玉浮雕的历史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战场的特点。(4 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2 分)
答案:(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抗日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6分)
(2)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3)使命:反封建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2分)
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图2所示
材料二 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前提。
材料三 如图3所示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片反映的两件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的内容。(4分)
(3)材料三中史实A与史实C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性事件,依据二者内在联系,添加一个史实B,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1)事件:图1:五四运动;图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联系: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5分)
(2)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基础:计划经济。(4分)
(3)史实B: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理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随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992年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5分)
综合检测试题二(教师备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解析:D 据所学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发现的生产工具来看,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故选D项。
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解析:C 文书行政制度有利于避免口口相传所导致的遗漏或失真的弊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项。
3.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与如图有关的是(  )
A.改革币制 B.均输平准
C.盐铁官营 D.重农抑商
解析:A 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禁止各郡国私铸钱币,把国家的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了五铢钱,题干中的插图就是五铢钱的式样,故选A项;均输平准措施是西汉为解决贡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提出的措施,与五铢钱无关,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而采取的措施,与五铢钱无关,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与五铢钱无关,排除D项。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蜀、西晋 B.东汉、南宋
C.东汉、西晋 D.蜀、西夏
解析:A 魏蜀吴三国鼎立,故①为蜀,三国归晋,故②为西晋,A项符合题意。
5.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这说明唐代科举制推行的意义是(  )
A.废除了选官推荐制度 B.实现了选官公平公正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取消了报考资格限制
解析:C “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理论上说明普通百姓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权,这样统治的基础就扩大了,故选C项;唐朝推荐制仍有一定地位,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如商人科举受限。
6.下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D 喜马拉雅山脉说明统治到达西藏,巴勒喀什池说明统治到达新疆,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说明统治到达东北,东南部统治到达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这些疆域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疆域的基础,是清朝版图,故选D项。
7.2019年11月,某知名企业家将圆明园被劫掠的十二生肖兽首之一的马首铜像(见如图)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导致包括这尊马首在内的十二尊兽首流失海外的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解析:B 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故选B项。
8.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政策筑梦”指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北伐、西征
C.创立拜上帝会 D.天京事变
解析:A 据材料“政策筑梦”是指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故选A项。
9.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剪辫与留辫、放足与缠足、洋装与长袍、鞠躬与跪拜、科学与迷信等长期并存。一副联语在当时颇为流行:“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D 材料现象表明处于新旧并存的社会转型期,据材料“鞠躬与跪拜”“阴阳合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鞠躬、阳历是中华民国后实行的,故选D项。
10.2019年4月底,习近平在纪念某一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解析:C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故选C项。
11.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某地旅游广告中提到“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下图)。据此推知,该地是(  )
A.江苏南京 B.江西瑞金
C.陕西延安 D.河北西柏坡
解析:B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故选B项。
12.下图是抗日战争中群众欢迎百团大战胜利归来战士的珍贵历史照片。该战士隶属于(  )
A.北伐军 B.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解放军
解析:C 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平原上对日军发动的一场战役,故选C项。
13.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
解析:A 结合所学,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爆发,故选A项;1947年,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排除B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排除C项;国共北平和谈发生在1949年,排除D项。
1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  )
A.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
B.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C.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
解析:D 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项;B项为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建立较完整工业体系,排除C项。
15.“大跃进”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其干渠和支渠约1 500千米,1960—1969年修建完工,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81位干部、技工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削平了1 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对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B.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C.为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D.我国高指标“左”倾错误的泛滥
解析:B 题干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怕牺牲、克服困难,最终修建了红旗渠,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体现了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16.促成中国 1949—2009 年期间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D.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A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成中国 1949—2009 年期间出现三次建交高峰,故选A项;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仅与1972年建交高峰有关,排除B项;新时期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与1949年和1972年建交高峰无关,排除C项;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1949年和1972年建交高峰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实行盐铁官营。
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两税法,实行租调制。
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本草》,天文学家张衡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唯一的出口商品。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徐光启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上述材料中,除了下表中示例外,存在六处错误,请找出并按所给的示例写出正确内容。(12分)
(有误之处请摘抄原文) 正确内容
示例:当时人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生活逐渐稳定
答案:①原文:“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实行盐铁官营”。
正确内容:“铁犁牛耕出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2分)
②原文:“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两税法,实行租调制”。
正确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颁行均田制,实行租调制”。(2分)
③原文:“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本草》,天文学家张衡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正确内容:“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2分)
④原文:“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唯一的出口商品”。
正确内容:“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分)
⑤原文:“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正确内容:“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2分)
⑥原文:“徐光启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确内容:“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2分)
18.《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二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昫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8分)
(2)研究“玄武门之变”时,你如何看待《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 (4分)
答案:(1)态度:刘昫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态度。司马光持否定态度。(4分)
评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4分)
(2)皆属官修史书,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文献类史料。官修史书受时代的影响,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要与其他史料印证。(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型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
前景。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运动发生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12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是哪一事件,并指出该事件的两大旗帜。(4 分)
答案:(1)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6分)
(2)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4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 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 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6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2分)
答案:(1)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行“米棉之战”(或“银元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和现金管理)。(6分)
(2)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2分)1984年: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对外开放已经初见成效。(或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分)
1993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或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2分)
(3)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不断推进全方位改革步伐;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坚持创新。(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遵循经济规律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共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