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1 23: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本节学习目标
1.说出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和成因
2.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分析其自然、人文的差异;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重点)
3.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分析其划分的主导因素(重点)
地理差异显著
1
3
秦岭-淮河
2
目录
四大地理区域
新课导入:我国的地理差异有多大?
跟着老师去旅行吧
漠河
海口
纬度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知识一、地理差异显著
20°N
53°N
降水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知识一、地理差异显著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江南水乡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势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知识一、地理差异显著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温 降水 地势
自然环境
差异
人文环境
差异

人文环境差异
知识一、地理差异显著
中国农耕分布图
东耕西牧
——农业
——人口
东多西少
东密西疏
——交通
——经济
东高西低
1.春节期间,海南岛春意盎然,鲜花盛开;黑龙江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纬度因素C、海陆因素 D、经度因素
2.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而同纬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温暖湿润,气候宜人。造成两地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因素 B、纬度因素C、海陆因素 D、降水因素
3.以下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广州 B、武汉C、兰州 D、乌鲁木齐
实战演练:
B
A
D
橘子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知识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北异也。”
枳子
此处“淮”指的是哪条河?
我国某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树木冬季落叶,山南树木大多常绿;山北人们以面食为主食,山南人们以大米为主食。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想一想,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
知识二: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问题1.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问题2.秦岭-淮河在自然区划方面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在干湿区中,相当于哪两个区的分界线?
(2)在温度带中,相当于哪两个带的分界线?
暖温带
亚热带
半湿区
湿润区
知识二: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问题3.感知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异
P4 图5.4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P4 图5.3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自然差异 1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河流结冰期 (有、无)
<0℃
>0℃
知识二: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活动题P5
800mm
<800mm
>800mm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平原、高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东南
丘陵
长江中下游平原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0℃


问题3.感知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异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人文差异 农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熟制
传统民居
P4 图5.3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P4 图5.4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旱地
水田
小麦
水稻
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
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屋顶坡度较小
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
墙体高
降水少;
防寒保暖
降水多;
有利于排水,
通风散热
问题3.感知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异
小结: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1月平均气温(0℃)
年降水量(mm)
主要地形
河流结冰期(有、无)
农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熟制
传统民居
低于0℃
高于0℃
大部分小于800毫米
大部分大于800毫米
高原、平原
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旱地
水田
小麦
水稻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屋顶坡度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较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气温差异
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河流流量比较
(1)南北两侧河流流量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不同?
降水差异
课本P5活动3
提升问题4分析形成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
类型
河流
流量
北方:
南方:
主要原因:
北方:
南方:
主要原因:
共同的影响因素:
有什么
不同
有什么
不同
为什么
不同
为什么
不同
归 纳
气 温
差 异
流 量 小
降 水
差 异
流 量 大
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1)粮食作物:南( )北( )
(2)糖料作物:南( )北( )
(3)交通运输:南( )北( )
(4)饮食习惯:南( )北( )
(5)民居建筑:南( )北( )
(6)武术专长:南( )北( )
稻 麦
甘 甜
船 马
米 面
尖 平
拳 腿
填字游戏
下面是我国某地区山脉和河流位置示意图,它们是我国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对图中的甲河流描述正确的是( )
A.无结冰期 B.流量大 C.有结冰期 D.无明显汛期
2.对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地处湿润区 B.乙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
C.甲地区: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D.乙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C
D
练习测评
秦岭-淮河线以北1月均温<0℃,
降水小于800mm
南稻北麦
北: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知识三:四大地理区域
四大
地理区域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
问题2:阅读教材P6图5.5四大区域叫什么名字?分别在我国什么位置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青藏地区
A
B
C
A
观察左图(教材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右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
(1)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2)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00
400mm
降水
问题3: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及主导因素(课本P6活动)
拓展提升:哪个区域最干旱?
B
(1)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2)界线B大致与1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3)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界线B与秦岭——淮河一线是否接近?
800
800mm
0℃
观察左图(教材图5.5)中的界线B,并与所给等降水量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相比较
1月00C等温线
气候(气温和降水)
秦岭-淮河线
C
观察左图(教材图5.5)中的界线C,并与右图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
(1)界线C大致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2)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第一级、第二级阶梯界线
地形地势
拓展提升:哪个区域自然环境高寒?
A地区
D地区
C地区
B地区
四大地理区域
E
F
G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地势
降水
气候
课堂小结
400mm




线
第一级、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秦岭——淮河
读“我国的四大区域图”,完成小题
1.“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里的“淮”是指( )
A.界线一 B.界线二 C.界线三 D.不确定
2.③区域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较远 B.温度较高 C.纬度较高 D.海拔较高
3.图中③④区域的分界线是( )
A.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B.秦岭—淮河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天山—阴山
A
A
A
练习测评
运用提升
为农作物找家
中国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
差异:气温、降水、 地势等
地理差异显著
差异:农业、人口、城市、经济水平、交通等
地区
地区
秦岭-淮河
地区
地区
1月0℃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
湿润区、半湿润区分界线
思维导图
自然
人文
西北
青藏
北方
南方
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近 20 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增幅全球领先。图 5 示意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收割顺序。读图,完成 14-15 题。
14.冬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 )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5.影响冬小麦收割顺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地形 B.纬度、海陆 C.土壤、地形 D.土壤、海陆
B
A
延升思考:
影响花期、采茶主要自然因素?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
热量
链接中考——2020福建省中考
28.图 11 示意我国乡村地域类型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①地区深居内陆,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甲是 河。
②地区位于 (地形区),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2) 乙是 山脉。
③、④地区农业类型差异大,主要气
候原因:与③地区相比,
④地区 , ;
(3)⑤地区冬季农业生产搭建的
温室大棚主要作用是 。
(4)⑥地区稻渔种养面积大,耕地类型以 为主。
近年来,该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 ,
促进乡村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发展。

干旱
塔里木
青藏高原





阴山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位于季风区降水 较多
防寒
水田


链接中考——2019福建省中考
课后思考:大的区域之间有显著地理特征,区域内部有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差异体现在哪里?为什么?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2.预习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