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30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30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08: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地球上的红飘带
部编版八上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长度:25000里(转战11个省)
河流:跨越河流近百条(大河24条)
中央红军
路线图
雪山:翻越了八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
战斗:三天一次大战(遭遇战400多场)
敌人: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与围堵
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
一、探长征之因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围剿
1、背景
震惊
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红军五次反“围剿” 情况对比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敌 我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击破
红军胜利
第一次 1930 — 1933 10万 4万 毛泽东 朱 德 周恩来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7万 朱 德 周恩来 第五次 1933—1934 50万 8万 李德 博古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红军失败
一、探长征之因
2、原因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李德
博古
利用毛泽东的
正确战略战术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根本原因: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左倾:主观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在革命中采取盲目冒险的行为。
“左”——超越目前的现实与可能,去勉强地做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情的。
“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
拓展
一、探长征之因
2、原因
①1934.10 瑞金出发
②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⑤1935.1遵义会议
⑨飞夺泸定桥
⑩爬雪山,过草地
⑦巧渡金沙江
突破腊子口
1936.10甘肃会宁会师
吴起镇会师
③渡过湘江
④强渡乌江
⑥四渡赤水
⑧强渡大渡河
二、走长征之路
任务卡:
1.快速阅读课本81—83页文字,依次找出所有事件,并标上序号;
2.将所有事件标注在 82页地图对应位置(圈地点,记事件);
重走长征路
读图学史
中央红军出发时间?
中央红军出发地点?
遇到哪些困难?
关键时刻谁站出来?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减员5万人)
毛泽东
改向贵州前进
贵 州
湘西
通道
遵义
《红军师长陈树湘》
1.开始
二、走长征之路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硬是把伤口处流出的肠子拽断,以死抗争。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三年不食湘江鱼,
十年不饮湘江水
二、走长征之路
2.前期受挫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
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遵义会议会址
二、走长征之路
3.遵义会议
二、走长征之路
3.遵义会议
二、走长征之路
3.遵义会议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回顾长征》
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
——邓小平
结合材料,说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
央的领导地位。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依赖共产国际,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独立自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共产国际的后期(1935—1943)……对我们党的干涉少,比中期就更少。……我们中国党这时已经成熟,和共产国际的来往不多了。
——1960年7月周恩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报告)
共产国际并不总是积极从中国国情出发。……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联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起步,当时中共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
——戴海东《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幼年
成熟
失利
胜利
二、走长征之路
3.遵义会议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被看成是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集中全力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二、走长征之路
3.遵义会议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二、走长征之路
4.长征继续
突破腊子口
跳出敌人包围圈
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组歌》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二、走长征之路
4.长征继续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大渡河
泸定桥
二、走长征之路
4.长征继续
过草地有三怕:泥沼;下雨;过河
过草地有三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
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雪山草地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走过雪山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
腊子河
两个营驻守天险腊子口
“云贵川”攀上峭壁
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红军于9月21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走出了雪山、草地,穿过了藏民区域,击碎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困死”红军的阴谋。
二、走长征之路
4.长征继续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场景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部分红军会师
长征胜利的标志:
红军全面会师
二、走长征之路
5.胜利会师
会宁
吴起镇
人员: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由出发
时的30万人到会师时的3万人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年龄: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
装备:平均每百人有枪支数仅40余支,
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行军:平均每日74华里……
三、悟长征之魂
1.历史意义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央红军由86789人到会师的6500人
三、悟长征之魂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材料三: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二: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历史意义
三、悟长征之魂
王承登,1915年7月生,江西兴国县人。
1930年8月参加革命。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参
加长征,亲历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战役。
王承登同志遗像
(1915-2020)
享年106岁
“他们都被冻成了‘石头’……”这是
老人在采访中形容翻越夹金山时的情形。
正是带着这一串串血迹斑斑的脚印,他和战友们趟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党走
下去,只要坚持,肯定会
有胜利的一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1935年 秋
三、悟长征之魂
2.长征精神
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的红军浴血奋战走过漫漫长征路?
三、悟长征之魂
三、悟长征之魂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1.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乐于吃苦,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2.长征精神
“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悟长征之魂
2.长征精神
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左”倾错误指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6.10,从瑞金出发,血战湘江,强渡乌江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原因
意义
课堂小结:知识归纳
经过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
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事件:
吴起镇会师
爬雪山、过草地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河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打乱追剿)
(突围)
激战腊子口
193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