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08: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这是一条创造人类多个极限的路:
总时间:历时2年,合742天,只休息44天
总行程:2万5千里,跨过11个省
翻过大山:翻越大山40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
跨过河流:渡过近百条河流,其中大河24条。
战斗:600余次,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700多座县城
行军:平均走365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74里
死亡人数:中央红军出发时8.6万,结束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公里牺牲人数3或4个人。
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时遇到哪些困难?在党生死攸关时什么会议挽救了党和革命?
导入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
(1934.10—1936.10)
1
红军路在何方
——长征原因
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围剿”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反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敌 VS 我 第一次至 第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VS 4万 毛泽东 (前3次) 周恩来 朱德 (第4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20万 VS 3万 30万 VS 3万 50万 VS 7万 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反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敌 VS 我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VS 4万 毛泽东 (前3次) 周恩来 朱德 (第4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20万 VS 3万 30万 VS 3万 50万 VS 7万 第五次 1933年 至 1934年 50万 VS 8万 分散兵力 冒险进攻 防御保守
博古
李德
失败
红军五次反“围剿” 情况对比
李德
(德国人)
博古
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
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左”的错误左倾冒险(激进)主义: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盲目冒险的错误行为。
阅读教材第81页,回答如下问题:
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根本原因
艰苦卓绝长征路
——长征过程
2
阅读教材第82~83页,完成长征路线图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陕北吴起镇会师
江西瑞金
爬雪山
血战湘江
四渡赤水
突破腊子口
甘肃会宁会师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血战湘江
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突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由出发前的8万多人,减少至3万多人。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博古、李德
→湘西
毛泽东
→贵州
VS
敌人已布下重兵
敌人力量薄弱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请说明理由。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阅读课文,自行完成表格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③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内部
材料1: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个确立
三个挽救
一个转折
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材料2: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个标志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开端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出奇兵
重兵围困下的绝地反击
必杀之局中的一线生机
3万
40万
1935年1月
-3月毛泽东
指挥中央红
军转战川贵
滇三省,在
运动中大量
歼灭敌人。
四渡赤水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1935.10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吴起镇
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4.10中央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1935.10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吴起镇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甘肃会宁
胜利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934.10中央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1935.10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吴起镇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甘肃会宁
江西瑞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陕北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11
个省
途经
25000
余里
行程
8.6
万人
出发
0.6
万人
结束
600
余次战斗
历经
700
多县城
攻占
数百
个团
击溃
过去的12个月里,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的红军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永恒的红飘带
——长征意义
3
材料1:80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途,历经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最终取得胜利。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工农红军成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力量。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胜利历史意义
材料2: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铸就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长征给予了民众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
----《人民日报》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
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胜利
材料四:一支人困马乏又缺乏粮食、弹药、药品、被服的军队要不断和武装到牙齿的中央军追军以及颇具战斗力的地方军阀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材料三: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空中还有敌人的侦察机,为最大限度规避敌军的袭扰,红军部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区行军。……里面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四川藏区境内的雪山、草地以及天险大渡河、金沙江了。
材料五:国民党反动派对沿途群众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致使人民群众对我党和红军抱有深深的戒心。许多时候,不仅粮食难以购买,红军落单的战士还经常遭到反动民团和少数民族武装的偷袭。
材料一: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来自领导层内部的错误路线干扰,危害极大。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材料二:中央红军长征遇到的最大,就是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连续布置了四道封锁线。
请依据材料和课文,概括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1)左倾错误的干扰
2)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3)恶劣的自然环境
4)后援补给不足导致的缺衣少食
5)国民党反动派不实宣传导致群众对红军的戒心
不忘初心,
走好新长征路
4
王承登同志遗像
(1915-2020)
享年106岁
“他们都被冻成了‘石头’……”这是
王承登老人在采访中形容翻越夹金山时的情形。
记者问王老:“那么苦,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王老沉默片刻,语气坚定地说:“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党走下去,只要坚持,肯定会有胜利的一天。”
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艰难险阻走完两万五千里创造这一人类奇迹的?
长 征 精 神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信念、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胜利
红军长征在1936年10月胜利结束。长征挑战了人类生存的多项极限,是什么支撑着红军走过困难重重的长征?请依据材料,概括什么是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
1
2
3
4
高昂的斗志、团结互助
勇往直前、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什么是新长征精神?
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知识线索


原因
过程
意义
军事行动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开始:1934年10月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铸就长征精神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易错易混点
1.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1936年10月的甘肃会宁会师。
2.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经过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中央革命根据地
血战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
会议
冲破四道封锁线
四渡赤水
三大主力红军甘肃会宁会师
陕北吴起镇会师
过草地
意义:
粉碎了……保存了……使……转危为安……
课堂小结
1934.10(开始)
1936.10(结束)
1.[2019贵州黔西南中考]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颗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2.[2019安徽合肥期末]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巧渡金沙江 ③翻越大雪山 ④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①③④②
D
B
贵州省
二、长征——过程 4.后期: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急行军到金沙江的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摆脱敌人。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意义: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前进
大渡河
泸定桥
长征故事会
红军某部翻越雪山时,发现有许多冻僵战友的遗体被埋在雪里,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
雪山忠魂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老红军袁美义
红军过草地
百折不挠跨极限
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
过草地有三怕:泥沼;下雨;过河
过草地有三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
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雪山草地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走过雪山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长征——过程 4.后期:过雪山草地
材料1:徐向前回忆道:“茫茫大草原,草深过膝,沼泽遍地,荒无人烟。气候乍暖乍寒,变幻无常,忽而骄阳高照,忽而雨雪交加。”
材料2:一位老红军曾回忆:“草地上有不少绿草覆盖的泥沼,都是陷人坑,人和牲畜掉到里面,越陷越深,直至被吞没。一个人陷进去后,援救者用力过猛也会被带入深泥之。”
材料3:聂荣臻曾说过:“整个草地的景象,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千里沼泽,杳无人烟,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爬雪山
过草地
恶劣的天气
沼泽遍布
荒无人烟
材料1: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山上常年积雪,人迹罕至。老战士孙彪的部队经过时正值寒冬,他回忆道:“夹金山很高,冻得人都痴呆了。我们的政委不让我们烤火。因为一烤火皮会发痒,一搓就掉了,血淋淋的。有的年纪小的不知道这事,他在那烤火,忽然浑身难受,在地下打滚,然后就躺地上不动了。”
气候寒冷
突破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
腊子河
两个营驻守天险腊子口
“云贵川”攀上峭壁
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红军于9月21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走出了雪山、草地,穿过了藏民区域,击碎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困死”红军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