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11: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过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的新变化。了解北宋出现的社会危机,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认识南宋的偏安。
目录
一、祖宗制法 —— 宋初的集权
三、变法求强 —— 王安石变法
四、南北对峙 —— 南宋的偏安
二、统治危机 —— 边防与财政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世宗因患病回军,不久就死了。子恭帝立,还只七岁。当时兵力,最强的是殿前军,而赵匡胤是殿前军的都点检。当主少国疑之日,自不免有人生心,于是讹言契丹入寇,匡胤带兵去防他。至陈桥驿,兵变,拥匡胤回汴京,废恭帝而自立,是为宋太祖。
——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陈桥驿兵变
1.北宋建立
一、祖宗制法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措施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北宋建立,赵胤采纳了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的建议。集中军权,收回禁军统帅权;禁军配置实行“守内虚外” 政策……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之权,设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审刑院,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四权,直属皇帝,宰相仅管行政事务;削弱地方长官事权,以文官知州事,三年一换并不得在本地任职,设通判以牵制监督,地方财权、兵权收归中央;官制方面采取官、 职、差遣分离的办法,官为俸禄等级、品秩的依据,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均为虚衔,只有差遭才是实际职务。
——摘编自艾国光《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措施之一: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不及等者留本地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
——摘自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措施之二:
——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后者有统兵权。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枢密使
(执政)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2)地方: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中央

府州军监

四监司
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措施之三:
——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政治。”北宋政治家、书法家禁襄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微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3、影响: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材料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更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1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虎骑所过,莫不溃败。 —— 朱熹《朱子语类》
(1)利:有效防止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弊: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兵将分离,训练废弛,在边疆战争中频吃败仗。
③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边疆压力
二、统治危机
(1)北宋与辽
宋太宗:
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惨败。
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称为“澶渊之盟”。
真宗:
(2)北宋与西夏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积贫
积弱
“三 冗 二 积”
外部问题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募兵场景构想图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三、变法求强
王安石
(1021-1086)
读材料,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
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
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
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
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
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财政危机。
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农时。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问题探究: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相当大的争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材料1: “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邵伯温《闻见录》
材料2:“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1)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3)影响:敢于冲破旧俗,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勇于革新的精神影响后世。
★小组合作: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1: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1)变法急功近利,措施执行不
当,用人不当,吏治不整。
材料2: 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便财政商业化。但是要这种政策通行,民间的金融商业组织要成熟,私人财产权之不可侵犯,更要有法制的保障,这样才能重重相因。——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2)利用国家行政手段积累财富,
违背了观经济规律。
材料3:(王安石)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重出息十二,更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3)变法指导思想偏重于开财源,
实行过程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材料4: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4)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
反对、阻挠和破坏;
根本原因: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一、南宋建立
(1)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
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二、南宋偏安
(1)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划定疆界,南宋称臣,缴纳“岁贡”。
(3)岳飞被朝廷朝廷逮捕杀害。
(4)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二、南宋偏安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多角度分析南宋偏安的原因。
北伐失败后,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在南宋中期出现了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1)北方长年战乱,经济衰退。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战略优势。
(2)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3)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南方士人贪图一时和平不愿北进。
(4)军队战斗力不强,屡战屡败,士气下降。
【课堂小结】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控制地方
分散机构权力
实行重文抑武
巩固统一,强化集权
效率低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收入
没有从根本解决积贫积弱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江南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示例一 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 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