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定位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目录
CONTENTS
二、沿海形势与边疆管理
三、明清易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351年
1368年
元末农民起义
1.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废丞相
设内阁
宦官专政
2.明朝加强皇权
思考:明太祖为何要废丞相?
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权
历史原因:君相矛盾由来已久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明朝废丞相
1、设立原因: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形成过程: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
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
明宣宗
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司礼太监“批红”权。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明朝内阁的设立
批红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后来,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甘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票拟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评价: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有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权力和地位日益提升,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内阁地位和票拟由皇帝决定。
比较宰相和内阁首辅的不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的秘书班子
皇帝要与大臣商议
由皇帝个人意愿决定
制约了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中国明朝时的内阁制度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比较
中国 英国
内阁 产生
内阁权力
内阁与君主关系
实质
皇帝任命
议会选举产生
对君主负责
不对君主负责,
向议会负责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
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产物
无决策大权
掌握行政权
宦官专权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的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二、沿海形势与边疆管理
1.郑和下西洋
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加重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范围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1433年共7次
蒙古族
倭寇
荷兰殖民者
女真族
藏族
葡萄牙殖民者
根据明朝疆域图,看一看明朝疆域面临的威胁?
2.抗倭斗争
戚继光
俞大猷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抗倭英雄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尊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明代〕《韬钤深处》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俞大猷 〔明代〕《舟师》
3.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1)葡萄牙侵占澳门
背景
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过程
1513年,第一位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欧维治从马六甲航抵广东珠江口屯门澳,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香料贸易,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
澳门的古称是“濠镜澳” 。 据文物考证,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已有中国内地居民移居澳门;至秦朝统一中国,澳门就正式划入南海郡番禺县的版图。大约在16世纪前朝,当地渔民为求出海平安归来,修建了供奉海神、天妃的“天妃庙”,当地人称之为“妈阁庙”,葡萄牙语“澳门”(MACAU)的音译,即源于“妈阁”
(2)荷兰、西班牙入侵台湾
1642年,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南部,并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其殖民行政中心“热兰遮城”, 以此作为殖民统治中心。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与社寮岛(今基隆和平岛)筑城。
VS
区域 民族势力 化解行动 结果
内陆 边疆 蒙古
藏族
女真族
迁都、修长城、册封 、互市
蒙汉关系得到缓和
册封、设立宣慰司、委任上层
与中央关系甚为密切
册封、设奴儿干都司
威胁始终没有解除
4.边疆地区的管理
特点:
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1.清朝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三、明清易代
灭亡原因:
3.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
4.清朝统治全国:清军入关后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关于王朝更替
知识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专制集权的强化
边疆治理
明清易代
废丞相,设内阁
郑和下西洋
海禁与倭寇骚扰
西方殖民者侵扰
明朝与蒙古关系的演变
西藏的治理
东北的管理
满清崛起
明清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