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壹
义和团——扶清救国
贰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壹
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1、“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1: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说明只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救国。
材料2: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主张“君民共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维新思想兴起,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4)民族资本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壹
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2、内容与影响
(1)“明定国是”——变法开始
(2)除旧布新
类别 新法
政治 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军事 裁减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文教 改革科举,废八股,兴办新式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出国留学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冲击旧官僚体制,有利资产阶级参政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有利军事近代化
壹
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3、失败及原因
(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2)失败原因
材料2: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威。 ——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3: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 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 与“激进”》
材料1: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①急于求成,缺乏策略。
②守旧实力强大。
③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组织
④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壹
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4、为国牺牲,精神永存
材料:初十日,遂被遗。被遗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 梁启超《谭嗣同传》
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挽救民族危亡,奋斗牺牲,为理想献身,用自己的宝贵的生命唤起了民众的爱国主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义和团——扶清救国
贰
1、“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更摈鬼子不费难,扶清灭洋伸正义。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背景: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引发一系列冲突。
③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
(2)旗帜:
——“扶清灭洋”
认识: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但也存在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和盲目排外的弊端。
义和团——扶清救国
贰
2、“痛加铲除”
材料: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慈禧
慈禧西逃
——失败原因
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
②对清政府认识不清,被利用。
③农民阶级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义和团——扶清救国
贰
3、功与过如何定
材料: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历史理解:概括材料中两人的观点,谈谈历史评价不同的原因及应坚持的原则。
◆张海鹏:破坏铁路是抵抗侵略的手段,给予肯定;
◆袁伟时:义和团破坏近代文明,盲目排外。
◆瓦德西: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是牺牲精神
◆原因:两位历史学家所持有的立场、史观、意图、思考方式或者研究的材料不同
◆原则:站在唯物史观角度;客观辩证的分析;发掘更多的史料相互印证。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2、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3、罪行:
攻占北京,屠杀百姓,侮辱妇女,破坏文物,抢劫财产,无恶不作,罄竹难书。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完毕。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4、结局:
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 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
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
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
——《庚子西狩丛谈》
◆惩办“首祸大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设使馆区;拆毁炮台,列强可派兵驻守战略要地。
◆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辛丑条约》危害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
盾,列强向中国借款,进行资本输出。
——干涉中国内政,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
——取得驻军权,控制京津要地,便于 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丧失抵抗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5、影响:
材料1: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晚晴中央集权式微,地方势力崛起,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材料2: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
——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2)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5、影响:
材料3:庚子事变后,为挽救统治权的危机,避免迫在眉睫的主权危机,朝廷令施行“新政”立宪,开启政治体系内的调试性变迁,走君主立宪路来建构现代国家。
——摘编自曹振华《清末帝国体系现代转型背景下的直隶政治变革》
(3)清政府为自救,实行“新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进程,有利于革命爆发。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清末新政主要内容 政治 减冗衙,修刑律。
经济 重工商,振农业。
军事 改军制,扩新军。
文化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5、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叁
材料: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走上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变法)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革命)
冲击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