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27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6、27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13: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6、27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召开:时间、地点
(2)内容:国名、纲领、领导机构
2.标志: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2)开国大典
3.意义:
(1)结束压迫历史、改变中国发展方向、为过渡创造条件。
(2)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开国大典阅兵现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材料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易错易误
民族主义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
斗争。
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
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时间上看,是从49年新中国成立到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2.土地改革: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
(2)过程:1950年、1952年
(3)影响:农民、生产力、粮食、工业化
3.稳定物价:
(1)背景:财政困难、商人投机
(2)措施:“银元之战”、“米面之战”
(3)结果:稳定物价、赢得信任、经济恢复
4.抗美援朝:
(1)背景:朝鲜内战、美国干涉、第七舰队
(2)过程:志愿军、三八线、《朝鲜停战协定》
(3)影响:国际地位、凝聚力、鼓舞民众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①使农民拜托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结合教材P157页“历史纵横”,分析“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的实质?
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的斗争。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以身许国 舍生忘死写忠诚
杨根思
烈火烧身邱少云
用胸膛堵抢眼黄继光
可歌可泣的“冰雕连”
时代精神?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和政策:一个方针、三大政策
2.日内瓦会议:
时间、内容、地位、结果、意义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954、内容、意义(外交政策成熟)
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时间、特点、成果、影响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建国初期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明显的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名词解释:
求同存异: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内容
(2)一五计划:时间、意义
(3)三大改造:时间、意义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
(2)内容:一部宪法、两大原则、三大制度
(3)意义: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的成就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议会制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权力主体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中共十三大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探索:
(1)中共八大: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正确理论
(3)八字方针:时间、内容
(4)七千人大会:
(5)四个现代化
2.错误探索
(1)1958年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中共八大
八大以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为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坚持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探索改进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阐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明确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任务;
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
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类型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文化大革命”
1966年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69年4月
1976年
陈伯达、江青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中共九大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探究: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评价: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性质)。
六、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成就
2.科技成就
3.时代精神
4.外交成就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
(一) 建成了一批划时代的工业项目
领域 年份 成就 地位
国防 1964.6 第一枚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农业 1973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世界首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
医学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首次,为以后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研制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中日正式建交。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乔冠华开怀大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
(三)开展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探究: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爱国主义
敢于创新
……
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图强的创业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
(四)谱写了一曲激昂向上的时代乐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