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3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3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0: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 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白莽、柔石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异同比较。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结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解读)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所谓“忘却”实际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解题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记念谁?
白莽
李伟森
他们是谁?
作家
左联作家
革命作家
中国好青年
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为何记念?
左联: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写作背景
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1日,白莽、柔石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
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文本解读
任务一 初读文章,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1.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
2.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文本解读
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
1
2
3
4
5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柔白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文本解读
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
在第一部分里,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冯铿。
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不久,他们都被捕。
第四部分是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被捕杀害的极端愤慨和沉痛哀悼。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任务二 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重点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迹?
概括他们的性格品质。
作者写到五个人的哪些事迹?概括他们的精神品质。
人物 事迹概括 人物品格
重点分析白莽、柔石。
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了白莽的什么性格
析人物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他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 。
此外,结合《白莽印象记》和导学案来理解。
人物 事情概括 人物品格
白莽 第一次见面是白莽送来原版的《彼得斐传》
第二次见面是鲁迅送他藏的两本集子,他送译稿,两人并做了交谈
第三次见面是白莽被捕获释后于鲁迅家中相见
淳朴率真
爱憎分明
乐观坚定
勇敢无畏
执着坚定
敢于反抗
★白莽是一个淳朴率真、爱憎分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具有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者。
文本解读
1.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关于柔石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硬气”而“颇有点迂”(二部分第2段)
2.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性格?
为了忘却的纪念
人物 事情概括 人物品格
柔石 合办朝花社、做印本、做杂务,拼命译书还借款
他视力不好,过马路却又担心鲁迅的安全
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答应做期刊编辑
介绍冯铿女士与鲁迅认识
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将合同交他带给书局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我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
柔石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
文章中写到柔石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方孝孺?
用方孝孺的典故与柔石类比。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通过类比让我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了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回顾近代社会以来,中华民族每有灾难时,总有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不乏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人。
一代有一代的使命,愿我辈青年生如芝兰玉树,笑似朗月入怀,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以己心中丘壑,振我华夏万千山河!
青年只有怀家国情思,奉献之心,方可花枝堆锦绣,鸟语弄笙簧,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同仁同心,舞出祖国似锦前程!
任务三 赏析重点语句
文本解读
(1)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品味语言
——两年来无论何时何地,鲁迅始终没有忘记对烈士的怀念,更没有忘记悲愤。
(用排比和反复,与首段呼应)
文本解读
品味语言
(2)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表明斗争的艰难
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文本解读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品味语言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总结归纳
主题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任务四 比较阅读
同是纪念死难烈士的纪念性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请你简要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抒情上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和鲁迅生平经历分析不同的原因。
总结:两篇文章的相同点
01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02
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03
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04
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浦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憎恶与仇恨,并深刻总结血的经验与教训,激励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把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作者用生活琐事寄托或抒发深沉的怀念之情,以此来加强那“不能忘却”的感受。
不同点:
原因:
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革命思想有发展:“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人地体会革命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