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2-12 12: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教学目标
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1.粗盐提纯的方法及过程。
2.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P87~P88文字和插图,用彩笔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并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日常生活食用的食盐主要是从海水中获取的,但海水晒盐获得的是粗盐,其中含有许多难溶性或可溶性杂质。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除去其中难溶性杂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实验室,亲自解决这一问题。
知识点1:粗盐提纯
【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各小组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溶解
用量筒量取10 mL水倒入烧杯,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并把有关数据填写在课本P87的表格中。
2.过滤
用滤纸和漏斗制作过滤器,把过滤器放入铁架台的铁圈中,在漏斗下端放一洁净的烧杯,按照图11-13的操作方法进行过滤,注意在整个操作中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果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如果两次过滤仍然浑浊,应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经改正后再次过滤。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酒精灯进行加热,同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观察蒸发皿中食盐的外观。注意此时蒸发皿很烫,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4.计算产率
用玻璃棒把蒸发皿中的食盐转移到滤纸上,称量其质量,并把所得数据填写在课本P88的表格中,再把称量后的食盐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然后计算精盐的产率。精盐的产率=×100%
同学们相互交换所计算的产率,比较所得数据,分析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我们都是采用蒸发盐溶液的方法获取食盐的?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共用了几次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什么?在过滤时,如果两次过滤仍然浑浊,可能是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不同组所计算的产率不同?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这种方法提纯的盐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代表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粗盐提纯的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4)回收。
【板书】粗盐的提纯。
知识点2: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提问】今天我们通过粗盐的提纯学习了如何除去易溶固体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如NaCl中含有KNO3,盐酸中含有硫酸,CO中混有CO2等。试分析并归纳出除杂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物质的分离与除杂的原理:
利用杂质和被提纯物之间的性质差异,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物或与被提纯物处在不同状态并除去。
2.物质的分离与除杂的基本方法。
(1)物理方法:结晶、过滤、吸附、洗涤等。
(2)化学方法:气化、沉淀、转化等。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至此,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粗盐的提纯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学生理解如何除去可溶性固体中所含难溶性固体杂质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如何除去杂质的基本思路、原理及常用方法。整节课学生操作较规范,效果较好,但也有少数同学由于过滤之前静置时间过短,使大量杂质阻塞了滤纸,使过滤时间过长,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并提醒学生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强对细节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