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2 16: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重庆
谈判
1945.8
1945.10
1946.1
政协
会议
1946.6
全面
内战
爆发
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全面进攻
(中原解放区)
1947.6
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解放区)
1947.3
1949.4
战略防御(敌强我弱)
前课回顾
战争后续?
政治斗争
军事斗争(解放战争)
和平无望
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
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认识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一、人民利益至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人民利益至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1: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1947.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土地占有不均衡。
赢得解放战争的需要
材料2: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1947.12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背景:
实行土地改革: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标志
政策
措施
总路线
意义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一、人民利益至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农民在焚烧地主的地契
一、人民利益至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
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7年江波《参军图》
解放区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的胜利
推动了
因果关系
消灭地主阶级
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如何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时间 土地政策 意义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7-1949 解放战争时期 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促进生产,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耕者有其田在近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团结地主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改善农民生活,发展革命力量
天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
未实行
孙中山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未实行
中国共产党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贯彻执行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材料1: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946.6
1947.6
战略反攻
1948.9
战略防御
解放战争
材料2: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圆了农民祖祖辈辈渴求的土地梦。……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兵源上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士都骄傲地声称他是自愿参军的。蒋辖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军队全靠“抓壮丁”补充兵源,人们常可以看到一长串新兵被用绳子拴在一起,像奴隶一样,被押到兵营。——谭奇伦《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时间:
(2)领导者:
(3)影响:
1947.6
1.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挺进大别山
武汉
南京
刘伯承、邓小平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蒋重点进攻
蒋重点进攻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8年秋
280万
365万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1948.9
平津战役1948.11
淮海战役1948.11
1
2
3
1948年秋国共在东北地区兵力对比
103万
共产党
国民党
55万
战略决战为何首选东北?
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指挥
军称
歼敌人数
成果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先取两头,再取中间
3.平津战役1948.11
2.淮海战役1948.11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形势图
淮海战役 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粮 食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人们支前情景
1.辽沈战役1948.9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相结合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先取两头,再取中间
3.平津战役1948.11
2.淮海战役1948.11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1948.9
和平将军傅作义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北平谈判
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党的奋斗目标。
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三、胜利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358万
204万
1949年1月
1949.3
1949.4
1949.4.21
1949.4.21,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渡江战役背景
三、胜利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就此覆灭……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渡江战役概况
三、胜利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材料一:三大战役中的采取“关门打狗”“中间突破,分割歼灭”“瓮中捉鳖”等战略战术,歼敌150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材料二: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摘自陈毅《孟良崮战役》
材料三:“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中国之命运不属于蒋而属于他们”。 “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占有确定的和重要的地位”。 ——美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戴维斯、谢伟思
材料四:人民久在水深火热之中,望“国军”如大旱之望云霓。但是他们迎来的是什么 胜利后带给人民的第一个见面礼,竟是纷至沓来的一群群政府官员、军事机关和特务机关的洗劫式接收。他们贪婪地搜刮的对象是“五子”:金子、车子、房子、女子、票子”,被称为“五子登科”。社会上人人为之侧目,很快便把这种“接收”改称为“劫收”。 ——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 1949年的政治斗争》
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明确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进行土地改革,获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国民党统治腐败,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势力,而由于它自己的崩溃。 —— 傅斯年
1912年1月
1928年
1949年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12年4月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
国民政府覆亡的启示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油画《开国大典》
革命任务 实现反帝反封建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949
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国际:
④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继八年(全面)抗日战争打倒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之后,仅仅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就己基本上打倒了由美帝国主义所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反动派,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并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继续推进向全国的彻底胜利。
———《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社论
③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内:
国家的民主
民族的民主
社会的民主
人民的民主
国际地位的民主
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关系 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启示 对抗
合作
合作
对抗
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内战再次爆发,国民党败退台湾,国家分裂。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希望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再度携手合作,共促国家统一。
重庆
谈判
1945.8
1945.10
1946.1
政协
会议
1946.6
全面
内战
爆发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1947.6




1947.3
1949.4
战略防御
本课小结
政治斗争
军事斗争(解放战争)
和平无望
反攻
决战
1949.1
胜利
1948.9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放区土地改革
推动了
1949.10.1
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团大战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解放南京
2.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但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有
(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练一练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