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对它通常有两种理
解:一指阅读内容的碎片化,读者阅读的是片段性的内容,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
构化的阅读内容;二指阅读时间的碎片化,读者利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的间隙和零碎时间,通过
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了诸多弊端,我们不应该提倡碎片化阅读。理由如下:
其一,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低效的、缺乏深度的阅读方式。
碎片信息具有重结论、轻原因,重噱头、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特点。它往往只告诉你表
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大脑本能地接受相对简
单的信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碎片化信息,简化了思考,导致阅读思维不连贯,前后连接起来费
力气,可能会导致阅读效率下降,难以形成深厚的知识体系。而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实际上
只是在扩充事实,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其二,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养成惰性思维,缺乏创造力。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方式的简易化,容易让读者患上惰性思维症,习惯于通
过搜索、提问或交流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导致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
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史学博士廖峰认为“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
阅读弱化了读者对复杂事物的恩考能力,使读者依赖于接受知识,而非探究其来源。
其三,从社会氛围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挤压系统性阅读的空间,易形成浮躁的社会风气。
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碎片化阅读占据了我
们的时间,耗费了我们的精力。阅读时间过多花在知道信息是什么上,减少了深入思考的时间,
不利于深入理解,降低了我们对系统化文学的兴趣,使得经典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长久
的碎片化阅读,会让读者形成求快求新的心态,更多关注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当读者沉醉于
它带来的短暂快感之中时,就难以再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而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普遍性,使得
这种弊端放大,在社会形成了一股追求速度的浮躁风气。
(摘编自《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一我们是否应提倡碎片化阅读》)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177A·
0000000河北省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的表述,比照材料二结尾这句话,作者提倡的是“利用
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而不是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不是“大力提倡”,而是提倡应该多用点儿时间进行深人
阅读。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一般读者是不愿阅读的”说法错误,
由材料二内容“但内心又褐望了解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可知。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碎片化阅读是指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B项和
C项体现了阅读时间的碎片化,D项体现了阅读内容的碎片化。A项“研究《红楼梦》十几年了”,显然是理性
化、系统化的学习和阅读,不符合“碎片化阅读”观点。
4.①材料一侧重诠释碎片化阅读的内涵及其带来的诸多弊端。②材料二从四个方面阐释碎片化阅读的好处,
并指出进行碎片化阅读所具备的能力,最后总结观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内容的能力。此类题主要是分析文章的论证内容。一般先要找到材料的中心
观点,然后再分析出材料的层次结构,最后分点陈述。
5.碎片化阅读是指在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1分)阅读内容碎片化(1分)或阅读时间碎片化(1分)的
一种阅读形式。(句式1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是材料一,再从材料一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
写成一个“碎片化阅读是…”的单句。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本文语言通俗、质朴”说法错误,本文语言优美、清丽。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对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隐隐担忧之情”说法错
误,作者虽有遗憾之情,但对农村的发展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
8.“我"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曲线是①记忆中故乡的稻田,既充满诗情画意又简约朴实:②现实中故乡的稻田,过
往的美好淡漠了,农村的生气与活力也逊色了;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三农”的人会越来越多,农村、农
业、农民一定会越来越好。(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的心理及情感变化的能力。做此类试题,一定要仔细阅读全文,再扣紧题目要
求,按照作者行文的思路,梳理出“我”的心理情感变化。
9.①最后一段把梦想与现实、过往与未来连成一体,给人无限遐想与憧憬,也给人信心和力量。②最后一段对
农村的未来进行展望,升华作品主题,使文章更有高度。③语言富有诗意,极富感染力,读起来特别有节奏
感。(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的特色的能力。可以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等角度思考并解答。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土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
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A项中第一个“之”作助
词,是“的”的意思;第二个“之”作代词,是“它”的意思。
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直言陈事”说法错误,文中多处运用举例、类比
等手法,且从武帝人身安全的角度来论证禁猎的观点,可见是委婉劝谏。
13.(1)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奉孝景帝,做了武骑常待,但这并非他的爱好。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177A·
可只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