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1、有一条长长的石头,外形像一条龙,石头上长满斑斑点点的东西,像龙身上的鳞。
2、请你一定要给自己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的风景里仰视。
3、你记得曾停留过在你的身边的朋友吗?其实过客只是你遗失的风景。还在这呢!
4、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5、一程山、一程水一路行走、一路回忆、千帆阅尽,愿我们都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发一条看风景朋友圈
6、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堆满着晚霞的天空,也渐渐平淡下来,没了色彩。
7、其实我看过最美的风景,这最美的风景就是美景在梦中梦见你你的无言面容。
8、不记得经历多久光阴,只是有些风景,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的笑声还在耳边。
9、窗前的老榆树,被风一刮,摇摇晃晃,枝丫扫着屋檐,发出唰啦啦唰啦啦的响声。
10、黄昏,一弯新月悄悄升起,在它的周围,还有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
11、太阳架在山顶上一株顶天的老松树枝头上,似乎一朵红色的大牡丹,十分艳丽可爱。
12、夜已深了,明月当空,繁星点点,晚风吹拂着人的面颊,感到阵阵清凉。
13、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比赛在乎终点,而旅行在乎沿途风景。
14、你笑的声音那么轻,我却听得那么清;我爱你爱得那么清,你却看得那么轻。
15、像秋天枫叶等落地,你是我最美的风景,我知道在你的心里,我只是渺小的快要隐形。
16、下雪了,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轻轻地飘扬;然后越下越大,一阵紧似一阵。
17、城市人长期生活在城市,对于农村生活非常外行,外行想干内行事,确实难如上青天。
18、旅游时,路上的风景美不美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陪在身边的人。
19、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20、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么缘由幸福稳定和宽裕,要么祸起无力无奈和逃避。
21、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22、洞内,石钟乳有的像猴子摘桃,有的像青蛙跳塘,有的像双龙入洞,有的像双狮抢球。
23、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美食何生脂肪,既生刘海何生狂风,既生我何不生我对象。
24、青山,白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林间小鸟,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
25、月朗星稀的夜,微风轻抚河畔,青蛙呱呱的叫着,天空还时不时的传来野鸭的嘎嘎声。
26、终究还是一个人。所以习惯了一个人的黑夜。习惯了一个人欣赏萧瑟的夜景。
27、依然在看你看过的风景,依然在走你我一起走过的街头。如今,只剩我自己。
28、灯光倒映在水中好像一条条大蟒蛇在游动,河水泛起一层层波纹,真是美不胜收。
29、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
30、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我的翅膀。
31、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32、我在黄昏写上一封书信,载着落日的余晖和银河的浪漫。寄给你,寄给温柔本身。
33、傍晚回家路上,看到20年第一个夕阳,余晖很美。愿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34、百花争艳的余媚,荡开我沉睡久远的的心扉,红尘笑语,陌上花开缓缓归来。
35、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36、我的风景都是关于你。里面有悲也有喜。我是秘密太早或太晚已经没分别。
37、我用颤抖的双手,在三生石上认真的写下,来生,我要与你,站成一道迷人的风景。
38、高处自有风景在,人生本是多尘埃。若是万般随它去,何愁风云不变天。
39、养成喃喃自语的好习惯,然后一个人吃西餐,读报纸,伏在阳台看夜景。岂不美哉。
40、远处的船埠灯火通明,向海远方伸展,像一条火龙在大海上翻腾,十分壮观。
41、倘若,生命是一场旅行,爱,一定在路上。而往往,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
42、想背着包去旅行,不是非要走多远看多美的风景,而是想要一个人静静。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 | 历史人物素材运用(一)孔子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材料加工: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理解
材料加工: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
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
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选择
材料加工: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幽默
材料加工: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源泉
材料加工: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
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
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诚信
材料加工: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寻觅
材料加工: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成品展示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家庭教育立法是约束也是帮助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于健全子女成长、培育优质人才、助力科教兴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通过,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着力解决当前阶段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教育问题。
然而,不少家长却对此表现出一定的无所适从和焦虑担忧,认为家教属于个体领域的私事,不应由法律放大和干预。事实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是新时代法律体系建设的又一次完善和补充,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制度保障。从本质上看,此次立法旨在通过法律的效力确立家庭教育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并切实规范和指导家庭教育的现实实践,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因此,对家长而言,家庭教育立法既是约束,也是帮助。
家庭教育立法,是为了有效约束养而不教的教育问题。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中华民族自古便有重视家教传承的优良传统,故而家庭教育立法有其文化渊源和历史根基。当前,在部分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生而未养、养而未教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未成年子女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易引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故而家庭教育立法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从立法层面上将家庭教育上升为“国事”,才能将重视家风家教的理念根植于广大家长的思想认识,进一步保障落后地区未成年人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
家庭教育立法,是为了帮助解决教而不当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了家庭教育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而将家庭教育重心从知识技能向品德素养转移,破除长期以来唯分数论的窠臼,营造更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同时,明确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能够为家长提供教育具体实践的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能够帮助厘清家校教育边界,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和谐融洽的家校氛围和学习环境。
从“双减”的出台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表明了当代教育步入一个更需要精细化和精准化管理的阶段。家庭教育立法,是社会文明进程向前迈进的体现,是法律保障体系融合人文主义关怀的体现。身为家长,需要意识到作为适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配套措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惩戒而在于促进,不仅是一项约束也是一种帮助,从而共同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让教育有法可循,让关爱有法可依。。
拓展训练篇
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气息颇为浓烈,在不少学校、商场、超市里,万圣节早就预热了。尤其是一些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早早买了南瓜用来做雕刻,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想必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也是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洋节崇拜成了另一种“时尚”,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真是要仔细掂量掂量轻重了。
节,表面是庆祝或祭祀,实则是以仪式来强调和重复精神特质。因此,节日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要素,其形成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
从这个角度说,洋节崇拜是有着其自身局限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节日来源于商业宣传,之后经过层层包装,嫁接成为一个“节日”。这首先就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将自己的生活娱乐交付给了商业行为。更为深层次的局限在于,多数人消费了表面的节日,只复制过来一个“南瓜头”的形式,忽视了、也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实质层面的文化底蕴。看似是“过节”,实际只是在娱乐罢了。
辩证地看待洋节崇拜,也许结论就不会这么逆耳。首先,过洋节是世界经济破壁发展文化跨区融合的产物,唯有开放的、发达的城市和国家,才有可能不斜视、至少是允许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56个民族能够和谐发展,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有示范意义的。其次,即便是过洋节,我们也更应该关注其对美德的强调,而不仅仅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个苹果,转过身后仍然我行我素。而更为关键的是,在崇拜洋节的同时,我们是否过好了我们自己的节日呢?除了吃吃喝喝,打打麻将,传统节日敲黑板强调的精神特质,我们传承好了吗?可以说,坚守传统节日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是一个触及精神层面的厚重的仪式,更显露着充分的文化自信,一旦我们舍弃了这沉甸甸的传统文化,而去对洋节洋文化趋之若鹜,才真的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话,写于抗战胜利时期后。今日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更为铿锵有力的理由:除了悠久的历史根基,我们还拥有坚实稳健的发展现实,这提供了成就的根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依旧灿烂辉煌,更是说明中国找到了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根基。
放着底蕴深厚的传统节日而不顾,只是在商业宣传的鼓动下迷恋洋节,甚至在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上崇拜洋节,真真是没掂量好分量,比较对轻重。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于个人生活是如此,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更是如此。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李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圣节的浓烈气氛,为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B. 我们过西方传统节日时,既要关注其形式,更要关注其内涵,否则容易失去自我的独立性。
C. 吃个苹果,打打麻将,就是过节,我们的节日往往源于商业宣传,又经历了层层包装。
D. 艰难岁月中,我们未失去文化自信;今天我们更应努力寻找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时下社会,尤其是学校的热衷过洋节的现象,自然引出了“洋节崇拜”的论题。
B. 文章从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忽略文化底蕴两方面深刻揭示了“洋节崇拜”很多只是娱乐的本质。
C. 文章引《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的话,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制度根基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后,详细分析了“洋节崇拜”的实质,论证了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洋节充斥校园,成为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我们还未觉察到洋节崇拜问题的严重性。
B. 洋节崇拜有自身局限性,所以过洋节,还要深入了解其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
C. 要辩证地看待洋节崇拜,就是要求我们对于洋节有正确的认识,过洋节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D. 置我们传统节日于不顾,只在商业驱动下迷恋洋节,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篇
1. 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万圣节的浓烈气氛,为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进行了充分的预热”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想必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也是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洋节崇拜成了另一种‘时尚’”分析可知,或然变成已然。C项,“我们的节日往往源于商业宣传,又经历了层层包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洋节崇拜是有着其自身局限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节日来源于商业宣传,之后经过层层包装”分析可知,“我们的节日往往源于商业宣传,又经历了层层包装”扩大表述。D项,“更应努力寻找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除了悠久的历史根基,我们还拥有坚实稳健的发展现实,这提供了成就的根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依旧灿烂辉煌,更是说明中国找到了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根基”分析可知,已然变未然。故选B。
2.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制度根基提供了例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今日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更为铿锵有力的理由:除了悠久的历史根基,我们还拥有坚实稳健的发展现实,这提供了成就的根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依旧灿烂辉煌,更是说明中国找到了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根基”等分析可知,碑文上的话,证明的是我们拥有文化自信,而不关涉制度。故选C。
3.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如果不是……洋节崇拜问题的严重性”推理过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气息颇为浓烈,在不少学校、商场、超市里,万圣节早就预热了”等分析可知,洋节崇拜不只是发生在校园,学校、商场、超市里都有。生活中酒店、宾馆等服务场所也常见此种现象,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现象。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