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描绘画面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舟过大通镇①
杨万里
淮上云垂岸②,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③。
芦荻偏留缆④,渔罾⑤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⑥,鱼蟹不论钱。
【注释】①大通镇;今铜陵市大通镇,地处贵池、青阳、枞阳、铜陵四县及交界处,自古就是沿江重镇,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②淮上云垂岸: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压着厚厚的云层。③牵:通“纤”,纤夫拉船用的纤绳。④缆:拴船的缆绳。⑤渔罾:用竹竿支架的渔网。⑥川后:船行驶的慢。
1、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玉蹀躞·从军过庐州作
南宋·曹勋
红绿烟村惨淡,市井初经虏。舍馆人家,凄凄但尘土。依旧春色撩人,柳花飞处,犹听几声莺语。
黯无绪。匹马三游西楚。行路漫怀古。可惜风月,佳时尚羁旅。归处应及荼蘼①,与插云鬓,此恨醉时分付。
①荼蘼:植物名。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小灌木。苏轼曾有“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诗句。
2、“依旧春色撩人,柳花飞处,犹听几声莺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3、本诗颔联为读者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词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4、“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唐)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释】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5、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所展现的画面。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水鸟名,俗称紫鸳鸯。其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②桑柘(zhè):桑木与柘木。
6、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陶诗
宋·陆游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退归亦已晚,饮酒或庶几。
雨余锄瓜垄,月下坐钓矶。
千载无斯人,吾将谁与归?
7、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8、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9、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借此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到渔家
张 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①。
【注】①草衣∶蓑衣。
10、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九峰楼
杜牧
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
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鹜梁溪日斜。
为郡异乡徒泥酒①,杜陵芳草岂无家。
白头搔杀倚柱遍,归棹何时闻轧鸦②。
【注】①泥酒:嗜酒。②轧鸦:橹声。
1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2、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水拍江滩图、渔罾碍船图和鱼蟹价廉图,表达了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
2、春光明媚。春色迷人,柳絮翻飞,黄莺娇啼。描绘了一幅生动明丽的春色图。
3、颔联描绘了两幅画面。
一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表现其思国之情。
二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4、描绘了一幅桐叶飘零,寒蛩夜鸣,旅人愁思,通京之路,黯淡无光的萧瑟凄清的秋景图。
5、今夜京城,月色明亮,放眼望去,皎洁如雪。(今夜,长安城中的月色,远远望去,月光好似白雪铺满大地。)
6、前三句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
作用:(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7、(1)画面:有时在雨后耕锄瓜地,有时月下坐在水边的钓鱼石上。
(2)情感:表面上写出了诗人退居生活的悠闲恬静,实际上表现了内心的孤独。
8、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9、①尾句描写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通过联想方式,想象朝陵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欢快的场面;②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的美好愿景。
10、①画面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竹林暗缘幽深,乡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②情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急于求宿、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以及对渔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1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波光荡漾,浅沙悦目,外城环绕,秋花绽放,牛歌鱼笛,鹭飞鹜翔。
作用:以景衬情,作者写这样的美景更加衬托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12、①描写了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的祥和、温馨、亲切的生活画面
②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暂时过上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