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3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3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4:33:09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24.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重难点)
这三副对联所写的人物是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杜甫草堂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作者简介
本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来辗转到了四川l。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仕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干,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
“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
“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
文题解读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知识链接——歌行体
读清字音
怒号( ) 三重茅( )
挂罥( ) 沉塘坳( )
俄顷( ) 衾( )
máo
juàn
háo
ào
qǐng
qīn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三重茅:多层茅草
挂:挂着,挂住
长:高
坳:水势低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1.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拟人化,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课文研读
2.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该句运用“飞”“渡”“洒”“挂”“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对房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课文研读
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风破屋,吹走茅草
课文研读
痛惜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对面:当面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4.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课文研读
5.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课文研读
6.“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课文研读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7.诗歌第二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群童抱茅而去,诗人“倚杖”叹息
课文研读
无可奈何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衾:被子
绝:断,这里指停止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8.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课文研读
9.“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课文研读
10.诗歌第三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屋破又遭秋雨的苦况
课文研读
痛苦难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哪里能得到
大庇:广泛地遮蔽
呜呼:叹词,表示感慨,相当于“唉”
突兀:高耸的样子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 (而宽敞的房屋)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11.谈谈你对第4节的理解。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士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
课文研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如何体现出作者的高尚品格的?
作者的茅屋几乎被秋风和顽童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人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有“吾庐独破”,而且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作者的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章主旨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第二、三节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此时诗人却由个人的艰难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即第四节。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本特色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此外,诗的句式也错落有致,多有变化,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
文本特色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课后作业
例: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黯淡无光。
镜头二:
镜头三:
镜头四: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乱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的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儿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深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旧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斜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