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喻”“瘾”等13个生字,自主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正确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理解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感悟读书对作者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正确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感悟读书对作者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发现。(出示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小结揭题:高尔基把书籍比作了阶梯,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营养品,刘向把书比作药;还有一位当代作家叶文玲,她把书比作她的“长生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大家看阅读提示,本节课我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①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
②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并用波浪线划下来。
3.交流。注意:学生可能直接找书名,不分类型。
4.根据阅读类型梳理作者的阅读经历。出示阶梯图。
引导:阶梯的上方是书的类型,下方是什么?阅读时的情形。
5.交流。
6.引读:你看,最早的时候,“我”喜欢读——小画片,“我”读得————津津有味;后来,“我”读得不过瘾了,“我”开始喜欢读———连环画,“我”读得————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读———文艺书籍,这些书籍让“我”————牵肠挂肚;后来,“我”又迷上了——大部头小说,这些小说像磁石一样——使"我"着迷。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作者阅读的历程。
7.从作者的阅读经历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一:你真会发现,作者读的书籍的内容确实越来越深奥。
点拨二:如果将小画片和大部头小说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这是按照作者的年龄特点排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阅读面越来越广)
8.小结过渡。多么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历啊,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都悟出了哪些道理
三、品读写作经历
1. 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哪些道理呢?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道理”。
3.我们来看这些道理,你们发现了吗?都是写作方面的,和阅读有什么关系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作者是怎么悟出来的?大家往前读,找一找。
5.作者通过我的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悟出了这个道理。具体是怎样的?为什么这篇作文能得甲优,其他同学写得不好吗?(引导学生找到普通人写的秋天来了,作者的秋天来了,从而发现作者这独特的角度:普通人略带伤感的秋天,作者是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秋天;作者把秋天比作仙女)
6.是啊,因为作者在这篇作文中发挥了想象力,这篇作文就别出心裁,如此与众不同。那么和阅读有什么关系呢?(阅读扩展了作者的想象力)
7.第二条道理,作者也是这样悟出来的,你能学着第一条的方法来说一说吗(预设交流)
①“我”将小时候一件委屈的事写进了作文中,写的时候还不禁落泪,这些经历让"我"悟出了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②"嵌"字用得特别传神,而"我"却不能心安理得,因为这是"我"看了《家》以后念念不忘的词语,"我"才悟出作文离不开借鉴、模仿——开始写作文时离不开借鉴与模仿。
③阅读锻炼了“我”的记忆力,增强了“我”的理解力,这也为我在作文中能更好地借鉴和模仿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作文和阅读有什么关系呢?把我们梳理的信息进行整理。导图出示。
9.小结。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这样写作文时构思能别出心裁;阅读还可以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样写作文就能准确地借鉴、模仿和创造。
四、总结回顾
1.回看课题,现在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说“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了吗 请结合自身,谈谈获与体会。
2.介绍作者。
13岁 在县办《玉环报》上发表《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
16岁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我和雪梅》。
1962—1978年 发表短篇小说及报告30多篇。
1979年 小说《心香》荣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7年 长篇小说《秋瑾》获“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
2002年 因散文创作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
2004年 长篇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再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至今已有800多万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
小结:正是阅读让她有了这么多成就,正是阅读让她获得了快乐,书就成了她永远的“长生果”。
3.作者就是这样以书为伴,书籍一直陪伴着她的一生。让我们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遨游,让书籍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