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八年级上册 前三单元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B 八年级上册 前三单元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9 12: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指导(1-3单元)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1课时)
一、单元复习目标:
  1. 熟记重点作家作品。
2. 掌握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3. 背诵并默写重点文章、段落。
  4.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
5. 比较不同作家对同一事物的描写,训练比较赏析文字的能力。
  二、单元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重点词语的音形义;背诵、默写重点语段。
  难点:比较阅读赏析。
三、单元复习过程
(一)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语:我们都曾不止一次的仰望苍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都会或多或少引发我们内心的感概。今天,我们再一次回首第一单元,再一次借名家之眼观察自然之景,读名家之文感受自然之美。
出示复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识记文学常识
了解刘白羽、徐志摩、高建群、唐敏、郭沫若等作家的名字、年代、代表作品等常识。(参考助学)
2、巩固字音字形
学生快速识记第一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特别关注课下注释。
如:萧瑟、绯红、瘴气、安谧、醒豁、溟濛、缥缈、消翳
3、重点词语释义
历历可数、无与伦比、回光返照、适逢其时、纹丝不动、潜心入腑
4、重点语段背诵
背诵《日出》最后一段、《泰山日出》4-8段、《天上的街市》
5、明确表现手法
速读每课的优美语句,赏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如:比喻。
例句:“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泰山日出》
赏析:一连用了五种事物来比喻日出的壮丽。形象而生动的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强烈鲜明。
如:拟人。
例句:“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个,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赏析: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落日具有了人的感情,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落日奇景的留恋,喜爱。
如:对比。
例句:《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第一段。
赏析:运用对比的手法,在众多奇丽的风光中突出落日的壮美。
6、比较异人同景
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云海、云彩,既有类似的景象也有不同的描写、心情。从《日出》、《泰山日出》中找出与本文“没有当年的心情,云很难那么潜心入腑地感动我。”相对应的内容和原因。
(本单元的散文都是表现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云海》是内心宁静中对自然美景的感受;《日出》是想见而未见,却在无意间偶遇的惊喜,通过日出联想到新中国的美好;《泰山日出》是表现作者对于光明的向往,其中的很多描写是作者独特的想象。)
(三)交流反馈、质疑问难
各小组推荐代表提出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点拨指导。
(四)课外迁移,拓展提高
见助学课外类文阅读。
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1课时)
一、单元复习目标:
  1. 熟记重点作家作品。
2. 掌握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3. 赏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和大词小用的表达技巧。
  4. 比较不同作家对生命的解读,训练比较赏析文字的能力
  二、单元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分析动词、大词小用的表达效果。
  难点:比较阅读赏析。
三、单元复习过程
(一)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语: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该如何面对有限的生命,点亮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回顾第二单元,向冯骥才等名作家学习生命的态度,从小生命身上汲取生命的意义。
出示复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识记文学常识
了解冯骥才、南帆、周涛、马克·吐温、刘亮程等作家的文学常识。(参考助学)
2、巩固字音字形
学生快速识记第二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特别关注课下注释。
如:侥幸、不啻、喋喋不休、揾、搡、纳罕、蜣螂、甲胄、臃肿、颟顸、讪笑
3、重点词语释义
了无痕迹、倒行逆施、刻骨铭心、黯淡无光、义无反顾、莫名其妙、酣畅淋漓、欺世盗名、汗流浃背、未雨绸缪、如法炮制
4、明确表现手法
速读每课的精彩语句,找到有生动动词和大词小用的语段。
如:比喻。
例句:“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泰山日出》
赏析:一连用了五种事物来比喻日出的壮丽。形象而生动的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强烈鲜明。
如:
《蚂蚁》第3段“迈”“退”“试探”“摇晃”“嗅”等动词
赏析:运用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蚂蚁小心谨慎的特点。
如:
《蚂蚁》第3段“重大的判断”“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等词语
赏析:用表现人的庄重词语来形容小动物,大词小用,生动传神,幽默诙谐。
5、比较阅读
比较《蚂蚁》《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三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三)交流反馈、质疑问难
各小组推荐代表提出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点拨指导。
(四)课外迁移,拓展提高
见助学课外类文阅读。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2课时)
一、单元复习目标:
  1. 熟记重点作家作品。
2. 掌握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3. 背诵并默写重点文章、段落。
4、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比较同名作品。
  二、单元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重点词语的音形义;背诵、默写重点语段。
  难点:运用不同感官感受事物的写法。
三、单元复习过程
(一)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语: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美丽风景。古今文人似乎对“水”情有独钟,临水骋怀,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佳作。今天我们来回顾第三单元,再一次感受水之情怀。
出示复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识记文学常识
了解柳宗元、于坚、朱自清、袁宏道等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考助学)
2、巩固字音字形
学生快速识记第三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特别关注课下注释。
如:惊诧、踞、倏、鞠躬、尘滓、皱缬、挹
3、重点词语释义
别无二致、万马奔腾、不由自主、震耳欲聋、魂飞魄散、陈词滥调
4、重点语段背诵
背诵《小石潭记》、《绿》第3段、《望庐山瀑布》、《游记小品两篇》第2段、《白洋潮》“立塘上,……颜始定。”
5、文言实词虚词
如《小石潭记》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把)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可以)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使骨头感到寒冷。
心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
6、比较阅读
探究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在表达感情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⑴《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感情上:通过描写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感情上:通过描写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⑵《游高梁桥记》(袁宏道):写法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鲜明如画。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这篇文章把记叙、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本文与袁宏道的虽是写游高粱桥之作,但所所写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开头一段主要写是记叙,接下来细致描写了所遭遇的一场风暴,突出这次出游的狼狈之相。由此引发出了第三段中议论。
(三)交流反馈、质疑问难
各小组推荐代表提出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点拨指导。
(四)课外迁移,拓展提高
见助学课外类文阅读。
PAGE
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