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08 08: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探究题)1877年《纽约时报》曾报道:“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当时中国商人这样做是因为(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妥协性
B.中国商品缺乏信用
C.外国商品可免交内地税
D.欧洲人享有一些特权
2.(2012·江苏学业水平检测)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C.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D.它们都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或方案
3.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4.(2011·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所示是中国近代的一部法律文献。下列对这一文献的评述不确切的是( )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2012·忻州高一检测)某位台湾政界的官员,曾经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和评价道:“大陆赤祸蔓延,政府迫迁台湾,五四运动为其种因,应负绝大责任。”据此,可以判断他认为五四运动( )
A.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便利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的迁移
D.是该官员追随政府迁移的动力
6.(2011·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这首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歌曲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 )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发动国民大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8.在近代史上,蒋介石的形象十分复杂。他被看作“具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中国统一战线以抵抗外来侵略者”,应该是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9.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2012·台州高一检测)1945年8月,著名诗人萧三在《延安狂欢夜》中写道:“延河两岸岗山,野火漫天通红……人们只是叫,只是跳,只是笑……”人们“狂欢”主要是因为( )
A.近代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
B.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C.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11.(易错题)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年的铁路运送达12 358.5万人次,比之前的最高年份高出7 300多万人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B.国民政府政治中心迁回重庆
C.政局稳定,各地交流频繁
D.抗战胜利后民众向收复区回流
12.(2012·广州模拟)观察下面两幅图,左图是丰子恺的漫画“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右图是南京某纪念馆中的一个炮弹花瓶,瓶身上写着“天壤无穷 昭和戊辰(注:1928年)之冬 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书”,这两幅图表明了( )
A.二人都有和平无战争的美好愿望
B.两幅炮弹花瓶的寓意正好相反
C.日本陆军大臣在中国生活很简朴
D.丰子恺漫画炮弹作花瓶很美观
13.下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14.(2012·驻马店模拟)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5.(探究题)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①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②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
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材料二 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知识卡片
大事件 ①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主要领导人 洪秀全 孙中山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事件的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③ 人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历史意义 ② ④ 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结合民主革命的主题,根据所给信息,完成该表。(10分)
(3)材料二中历史事件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教训?(6分)
17.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4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4分)
材料四 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4)指出出现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77年”可知,此时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侵华权益,中国商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欧洲人享有的一些特权。
2.【解析】选B。《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无法实现,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超出了农民阶级的认知水平,也不可能实现,两者并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解析】选C。《马关条约》是列强侵华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更加恶劣的环境。
4.【解析】选D。图片显示的内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一项法律性文件,从其性质、内容、地位上看A、B、C三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项错误。
5.【解析】选B。“五四运动为其种因”一方面说明了对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准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五四运动对于国民党败退台湾也埋下了祸根。A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6.【解析】选B。红军是国共对峙时期的人民军队的称呼,“我编斗笠送红军”说明了此时是国共对峙时期。A时期为国民革命军,C时期为八路军,D时期为解放军。
【规律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革命军队的称呼
国共合作北伐时称为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自南昌起义到抗战前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抗战开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也就是俗称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开始至今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军队称呼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变式备选】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
【解析】选B。1938年的八路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在华北地区的部队改编而来,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统一使用国民政府的军队编制,故帽徽应该是国民政府的标志。A项是建国后的国徽,C项是解放军的帽徽,D项为红军的帽徽。
7.【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没有照搬苏联革命道路的模式,走一条不同于苏联“城市暴动”的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8.【解析】选D。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蒋介石在后期叛变革命;国共对峙时期,蒋介石与共产党打内战;从“民族英雄,领导中国统一战线以抵抗外来侵略者”来看,应是抗日战争时期,D正确。
9.【解析】选C。题干中的事件说明了此时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并且延安是共产党的机构所在地,由此判断可以确定C项正确。
10.【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时间“1945年8月”和狂欢场景可以判断与抗日战争胜利有关,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中国结束内战、实现民主等,排除B、C、D。
11.【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A与史实不符。B错,应该是从重庆迁回南京。1946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假和平,真内战”,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故C也错误。
12.【解析】选B。左图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即和平建国,右图是日本的侵华,两幅图代表的寓意正好相反。
13.【解析】选A。由图片显示的作战地点与进攻方向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4.【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探索救国道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努力,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有益探索。
15.【解析】选D。①错在五四运动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②错在国民革命运动并没有完全消灭北洋军阀;③错在延安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指挥部;④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不是三大战役而是解放战争的胜利。
16.【解析】第(1)题,回答近代中国的主题,从各阶级抗争探索的内容来分析,依据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第(2)题,回答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知识。第(3)题,从革命的结果和阶级局限性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③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⑤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17.【解析】第(1)题由春联中的“帝德”“皇恩”说明了在辛亥革命后忠君思想仍然存在。第(2)题提到20年代的三民主义和农会说明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国民大革命情况。第(3)题“拼命抗日”与“安心过年”形成因果关系,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第(4)题由时间和春联反映的愿望可以明确此时为抗战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时期,春联的愿望是“和平建国”,联系史实可以判断答案。
答案:(1)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2)现象:国共两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期间蓬勃发展。
(3)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4)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
没有,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