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二战后昔日的反法西斯盟友逐渐走向对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分别为( )
A.英国和苏联 B.法国和中国
C.美国和苏联 D.美国和英国
2.某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
3.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就相继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迅速展开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5.(2012·济宁模拟)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6.(2012·安徽名校模拟)“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多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7.(探究题)“……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8.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边外交”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9.“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日本与西欧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称霸
C.欧盟的成立导致了美国的衰落
D.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已经能够与美国抗衡
10.(易错题)2011年3月19日晚巴黎峰会上,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其后,英法美等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以上材料表明了( )
A.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弱
B.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C.平等协商,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D.美国强权政治完全操纵国际政治格局
11.漫画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漫画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述。下列漫画中,属于同一时代的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2.(2012·无锡模拟)印度如愿以偿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同时被选进联合国安理会的还有南非和德国。这反映了( )
A.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结束
B.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13.(探究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朝韩在争议岛屿相互炮击。2011年2月以来埃及、利比亚国内多次发生流血冲突。这些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B.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C.霸权主义主导国际关系
D.多极化的趋势停滞
14.新华网刊载文章《新世纪头十年,地球未按照美国愿望转》,指出:“十年的经历至少说明了一点,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这表明( )
A.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美国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政治多极化形成
1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兴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多现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为两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表明(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B.一些大国放弃了战争手段,用温和手段开展外交
C.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
D.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于各国利益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12·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时代》杂志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4分)
材料二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尼克松外交回忆录》
2011年11月17日,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国会发表演讲时称,21世纪是亚太时代,美国慎重作出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将加强并保持在亚太的长期军事存在。这一表态是在美澳16日签订驻军协议之后作出的。
——中新网
(2)从背景、对亚洲态度等角度比较材料二中的两种言论。(8分)
材料三 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而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批驳米氏的观点时称,当理论已经与现实不符时,应当修正理论,而不是改变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后进入了一个新蜜月期之日。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及国家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战。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无解呢?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3)归纳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史实予以论证。(8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4分)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是在政治、军事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两国分别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2.【解析】选C。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及其盟友的经济援助计划,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3.【解析】选B。1949年,美英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组织,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由材料中“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等可以判断这个组织是“北约”;与之相对应的是华沙条约组织,因此材料中“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就是B项。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是美苏冷战对峙格局。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都是美苏冷战对峙格局下爆发的具体事件。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冷战的影响。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势均力敌,谁也不敢率先发动战争,所以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D正确。
6.【解析】选C。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一道柏林墙的修建不能阻止外来势力的入侵,其反思应集中在大国争霸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人为灾难上。
7.【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的意思是:欧洲崛起,中国已经强大,这充分说明欧洲、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力量。故选C项。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不结盟运动的理解。从材料看,不与两大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体现了独立、自主、非集团化的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9.【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西欧和日本崛起后,它们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A项不是主要原因,B、C两项说法本身不对,故选D项。
【规律方法】战后美国与日本的关系
(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2)随着“冷战”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3)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经济与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变式备选】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20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制作的一幅示意图。下列对该图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西欧、日本迅速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B.西欧和日本取得了同美国平等的地位,两极格局被三足鼎立局面取代
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D.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解析】选B。示意图说明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上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示着国际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但西欧和日本并没有取得同美国平等的地位。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因为苏联解体,并没有被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A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说法与本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强权政治完全操纵国际政治格局是错误的。本题选B项,材料说明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11.【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国的对外政策。①④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打着“自由”“民主”以及“反恐”的旗号,企图建立单极世界;②反映的是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推行“冷战”政策;③反映的事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
12.【解析】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当今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印度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南非及德国也是在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它们选入联合国安理会,说明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解析】选A。局部战争不断并不说明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排除B;霸权主义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导因素, 排除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停滞说法错误,排除D;不断的局部冲突说明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A符合题意。
14.【解析】选 B。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这反映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但“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表述不正确,排除A;当前美国单极世界形成与题意不符,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也未形成,故C、D 说法错误,答案为B。
15.【解析】选D。A项不成立,当今世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未建立;B项说法不能体现材料实质涵义,只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D项最符合题意。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结合材料理解美国《时代》杂志所说的中国的内涵——中华民国政府,这是解题的关键;第(2)题从背景、对亚洲态度分析不同言论时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去分析,但相同点是两言论均体现出霸权主义;第(3)题结合材料归纳作者的观点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途,省略号前后的信息等。
答案:(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
(2)背景不同: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两极格局瓦解后,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美国试图加强对亚太地区的掌控,为其建立单极世界服务。对亚洲的态度不同:从亚太地区战略收缩到战略重心东移。
共同点:称霸世界(霸权主义)。
(3)观点:崛起大国和霸权大国可以和平共处;和平崛起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机遇;中美应该合作共赢;史实:政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的稳定;经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美国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或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周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机遇等。
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到以西欧联合为代表的多极化趋势出现,直至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总体走向缓和,但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掌握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线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1)欧洲冷战:柏林墙的建立;亚洲热战:朝鲜战争。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
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
(3)苏联解体。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苏联解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