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5: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1谏太宗十思疏—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摘编自唐 吴兢《贞观政要》)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多为“太宗”。
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
B.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
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
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
二、默写题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历史上比干挖心就是千古明证。然而,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①_______________,还因此获得唐太宗的盛赞。这说明,他不光有过人的勇气,②_______________。魏征劝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③_______________,还获得了“诤臣”的美誉。这不得不归功于他高超的劝谏艺术。魏征进谏,语言真诚谦虚,委婉通达,入情入理,分寸有度。
四、基础知识
4、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谦虚)
②虽董之以严刑(懂得,知道)
B.①简能而任之(选拔)
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恶人)
C.①则纵情以傲物(人)
②能克终者盖寡(克制)
D.①夫在殷忧(深)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真心,真诚)
5、下列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能克终者盖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臣闻求木之长者
D.而况于明哲乎 于反复不宜卤莽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振之以威怒
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C.于反复不宜卤莽
D.不复一一自辨
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何必劳神苦思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0、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奏疏,魏征以此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B.魏征(580—643),唐代政治家。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玄武门事变”后,他被擢为谏议大夫,参与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C.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劝谏君主这事儿,可是有大学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碰到的是“小心眼”的皇帝或者干脆是个昏君,大臣们如果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主动上前与他据理力争,简直就是把脑袋架在刀刃上,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历史上这样的臣子不胜枚举。
①不过唐太宗的气度不是一般皇帝所能比的
②歌功颂德、称赞奉承的话,皇帝们都喜欢听
③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
④遇到这样一个从谏如流的好皇帝
⑤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臣子都能像魏征一样
⑥可批评建议的言语,即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听了也会觉得不舒服
A.⑤①⑥③②④ B.③②⑥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⑥⑤ D.②③④⑥①⑤
参考答案
1、答案:1.B;2.D;3.C
4.(1)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2)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5.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②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③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
解析:1.“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D项,“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不是“低头拱手”,应该是“以头叩地而拜”。
3.C项,“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大家举隋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
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由此可知,重点在后面太宗所说的话。如由“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可知,太宗认为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由“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可知,太宗认为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由“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可知,太宗认为要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627),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使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面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初年(627),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拥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失去性命,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最终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于是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前朝的事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不能不谨慎。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了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2、答案: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解析:
3、答案:①不仅没有招致杀身之祸;②更有高超的劝谏智慧(艺术);③他不仅没有触怒龙颜
解析:第一处的内容应与前面内容构成转折;第二处句式上与“不光有……”构成递进关系,内容上注意后文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提示的劝谏艺术;第三处与后面的“还获得了‘诤臣’的美誉”构成递进关系。
4、答案:B
解析:A项,②督察。C项,②能够。D项,②确实,的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C项,代词,代指法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对于/介词,在。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项,“振”同“震”,威吓。C项,“卤”同“鲁”。D项,“辨”同“辩”,分辩。
7、答案:D
解析:D.满溢:古今义都指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C.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8、答案:C
解析: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
9、答案:C
解析:例句与C项都是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B项,被动句。D项,陈述句。
10、答案:D
解析:“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错误。“三驱”,指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11、答案:B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③引用名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作首句。②⑥讲皇帝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建议的言语,所以②⑥应连在一起;从“可”字能判断出②在前⑥在后;①紧接⑥,指出唐太宗不同于一般的皇帝;④中的“从谏如流的好皇帝”,与下文“‘小心眼’的皇帝”“昏君”形成对比,在语意上承接⑤,故应连在一起放在最后。因此正确排序应为③②⑥①⑤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