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此表可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国家 项目 英 德 美 法
在工业产量上所占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1 4 5 3
A.爆发根本原因
B.影响胜败因素
C.改变世界格局
D.产生深远影响
2.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1912年的军费同1872年相比,英国增加了180%,法国增加了133%,俄国增加了214%,奥匈帝国增加了155%,德国则增加了335%。这表明两大军事集团 ( )
A.维护世界和平
B.是正义性组织
C.缓和国际局势
D.竞相扩军备战
3.“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更是被奥匈帝国当作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这段话说明 ( )
A.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B.塞尔维亚首先挑起了战争
C.一战根源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D.萨拉热窝事件有利于世界和平
4.某同学的听课笔记中记录了以下信息:“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约克镇战役
5.(时空观念)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凡尔登战役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④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6.(教材P38“课后活动2”改编题)德国普鲁士邦的内政大臣贝特曼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
C.各个参战国大多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
D.是一场正义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7.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8.一战后,英国丧失了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开始向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上述材料说明 ( )
A.英、日两国地位下降
B.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国际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D.旧的国际格局受到冲击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刺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改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击破的战车……”
——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三 1914—1918年大战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消耗如此众多参战者的总资源,覆盖地球上如此广阔的土地。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国家被卷入战争。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1)材料一中“斐迪南大公被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根据所学知识,请解释造成“殖民地的争夺”的原因。
(2)请通过材料二描述的史实概括一战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一战有什么特点
1.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
A.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B.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C.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是战争根源
D.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战争爆发
2.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 )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协约国经济在所有领域全面超越了同盟国
C.协约国生铁、煤、钢产量稳步上升
D.军需品产量变化和协约国阵营的变化相关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等国征集几百万非洲人来与德国人作战。战争使一些非洲人学会使用武器,接触非洲之外的新鲜事物,长期以来用宗教和政治手段编造的“白人主子”不可战胜的神话走向破灭。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给非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B.提升了非洲民众的思想觉悟
C.促进了非洲社会的快速发展
D.导致列强殖民统治土崩瓦解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当天的英国《每日邮报》用了“德国人的侵略”“城镇被摧毁”等词句来描述战争。1915年5月12日,英国发布了《呈交委员会的关于德国人暴行的证据和档案》的报告。该报告主要由几百份证人证言组成,叙述了德军在比利时“随意屠杀平民”“肆意烧毁房屋”“以平民做人体盾牌”“屠杀伤员和俘虏”等劣行。英国宣传机构还对德皇威廉二世在不同时期的好战言论加以搜集、整理,集中宣传,并抨击其野心勃勃。
——摘编自刘英奇《我们为什么对德宣战——
一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策略分析》等
(1)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的内容。
材料二
加拿大征兵海报,上面用法语写道:法裔加拿大人,参军吧!英格兰,我们自由的屏障,正在受到威胁。我们会让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这片保护我们的信仰、语言、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土地吗 法兰西的心在流血! 一战英国征兵海报:帝国需要男人!在年轻雄狮(指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的帮助下,年长的雄狮(指英国)打败了敌人。
(2)(史料实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材料二征兵海报的史料价值。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材知识】
两次工业革命 市场 德国 英国 萨拉热窝 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 凡尔登 绞肉机 欧洲 德国 帝国主义 欧洲 欧洲 帝国主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基础巩固】
1.A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表中的数据变动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工业产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但是这两个国家拥有的殖民地比英国和法国少,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A。
2.D 本题考查两大军事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列强积极寻求同盟者,最终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成立后,积极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故选D。
3.A 4.B
5.D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接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故选D。
6.A 本题考查一战的性质。从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与英国的矛盾不断激化,而英国为了维护自身的世界霸权,使用其“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A项正确。
7.D 本题考查一战的影响。从题干中“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故选D。
8.D 根据“一战后,英国丧失了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开始向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崛起,说明旧的国际格局受到冲击,故选D。
9.(1)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时间长,规模大,涉及国家和地区多,损失重。
【思维进阶】
1.A 根据材料“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对势力范围的争夺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故选A。
2.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显著上升,这主要和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有关,故选D。
3.B 材料反映了一战使一些非洲人学会使用武器,接触非洲之外的新鲜事物,认识到殖民者的欺骗性,说明一战提升了非洲民众的思想觉悟,故选B。
4.(1)强调德国的侵略性;渲染德军的暴行劣行;将德皇威廉二世塑造为军国主义代表。
(2)征兵海报属于特定时期的印刷品,是第一手史料和图像史料。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政府的舆论宣传、战争动员、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参战方的关系、一战的进程等。海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是影响民意,在作为史料使用时要具体分析。